断血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家国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记小康路上一
TUhjnbcbe - 2023/3/3 18:57:00
小儿白癜风患者能不能服用丹芪偏瘫胶囊 http://baidianfeng.39.net/a_yufang/140106/4322652.html

◎编者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实践中说的这些“金句”你一定耳熟能详,这是在中华民族年文明和中国共产*近百年历史取得的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今年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70年砥砺奋进,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河北在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进程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在“金句”里都能找到影子。家国70年,让我们从“金句”入手,爬梳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的这些成就。

▲美丽的骆驼湾村新民居。

骆驼湾的乡亲过上好日子

从阜平县龙泉关镇出发,沿着蜿蜒而平整的山间柏油路南行约4公里,就到了骆驼湾村。放眼望去,一座座青砖灰瓦花格窗的崭新民居掩映在群山间,谁又曾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在贫困线下挣扎的贫困山村。

小康路上一个人都不能少。

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骆驼湾村,看望慰问这里的乡亲们并考察扶贫开发工作,鼓励乡亲们“只要有信心,*土变成金”,骆驼湾村乃至整个阜平县拉开了脱贫攻坚的大幕。如今,六年多过去,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骆驼湾村已经顺利脱贫,乡亲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上了好日子。

▲骆驼湾保留下来的老房子。

◇住新房,享医保,小康生活步步高

唐宗秀老人今年74岁,习近平总书记年年底来骆驼湾村时曾到过她家。

老人的家在村子北部,如今的新居宽敞明亮,一盆盆绿植将干净的院落点缀得格外美丽,屋里北墙的柜子上,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和她坐在炕沿上唠家常的照片令人温暖。

“还记得以前的苦日子,长年吃粗粮,过年也吃不上一口肉,家里一年收入也就千八百块钱。总书记来的时候,我家灶台上一锅馏的是剩干粮,一锅是给猪热的泔水,我都不好意思掀开锅盖。”唐宗秀说,“你看现在,翻新的大房子,铝合金门窗,冬天还有地暖,想吃点啥就吃点啥,真是享福喽。”

阜平县人大副主任、龙泉关镇*委书记刘俊亮说,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年年底骆驼湾村实现脱贫,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的元增长到年的元,全村户人家已全部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

坐在炕沿上,唐宗秀给记者细细算起了自家的“脱贫账”:“我和老伴儿一年的养老金是元;土地流转租金近元;老伴儿在村里给阜裕公司种菜养花,一年工资有元。”

去年春天,唐宗秀的老医院做了胆囊手术,住院十多天,只花了80元的路费和饭钱。“因为从年起,阜平全县60岁以上老人县域内住院产生的合规医疗费用全部报销。”刘俊亮解释说。

“这会儿我们不愁吃不愁穿,生病还有*府管。感谢总书记,感谢*和*府!”唐宗秀激动地说。

▲唐宗秀老人回忆总书记来家里的情景。

◇搞旅游,谋发展,撸起袖子加油干

在骆驼湾村走上一遭,古色古香的大戏台、风味十足的小吃街、古朴雅致的民宿一一映入记者眼帘。

“近年来,骆驼湾村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引进了北京寒舍集团与阜平县阜裕公司,共同打造民宿旅游新业态。”刘俊亮说,骆驼湾村流转民宿68户,户均年流转租金1万元,带动本村及周边群众就业90人,人均务工年增收能够达到2万元左右。此外,骆驼湾村大力发展食用菌、高效林果产业,还将亩土地统一流转到农业公司,村民每年能获得流转金收入七十余万元。同时,村民到香菇园区、林果基地务工每天可获得工资80元至元。林果种植公司产生效益后,村民还可按5︰5比例实现年底利润分红。

在骆驼湾村的文化广场上,68岁的龙泉关村村民贾森穿着保安服,正在指挥游客车辆去往停车场。“两个月前,听说这里招人,我便过来当保安了。一个月元的工资,以前哪敢想自己能挣这么多?!”这位憨厚的老人爽朗地笑着说,“我们家里也脱贫了,日子越来越滋润!”

村子发展前景好了,很多之前外出务工的年轻人也回乡创业了。在骆驼湾村小吃街后边巷子里的一个农家乐,记者见到了35岁的刘永刚。他曾在北京打工十多年,去年看好家乡的发展前景,回村开起了农家乐。

“现在回到家乡创业,挣了钱,还能陪在父母孩子身边,特别幸福。”刘永刚望着眼前的群山说,村子变化这么大,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撸起袖子加油干,生活会越来越美好!”

(燕都融媒体记者李连成文/图)

水壕洼旧窑洞里的期盼

怀安县地处河北省西北部,是全省13个未脱贫县之一,年实现64个村和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年的11.3%降至5.03%。柴沟堡镇的水濠洼村处在大山深处,村子建在平均坡度27度的一处山坡上,水濠洼因缺水而得名,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年被列入贫困村。

7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水濠洼村,实地采访了正在进行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感受乡亲们不向贫困低头的倔强与即将脱贫的希望。

▲郭明委老两口憧憬着搬进新房。

◇大步行走在脱贫道路上

前往水濠洼村途中,记者看到一处幸福互助院工地。同行的怀安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润海说,这个幸福互助院是水濠洼村的新址,现在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11月份完工后,水濠洼村的乡亲们将整体搬迁至此住进新房。

水濠洼村副主任李风福说,水濠洼村位于柴沟堡镇东南部,地处山沟,村庄平均坡度27度,年被列入贫困村,由柴沟堡第二中学帮扶。目前,全村在册人口户人,常住人口38户65人。农户收入以传统种植业为主,主要为玉米、谷黍等粮食作物。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67户人,已脱贫31户43人,未脱贫36户61人,贫困发生率20.5%。目前,作为该村第一民生工程的脱贫攻坚正在全力进行,产业就业扶贫、生态扶贫、教育扶贫等多头并进,计划年实现全部脱贫。同时,还修建了宽5米、长3.3公里的水泥路一条,极大改善了乡亲们的出行条件。

依据省市空心村治理方案,针对水濠洼村现居住人口大部分为60周岁以上、无劳动能力老人的现状,坚持联村并建、生态修复、产业发展相结合,建设互助幸福院,推进空心村治理。互助幸福院选址邻近的南忻屯村,占地约10亩,拟建2排4栋,房屋50间。项目于今年4月底开工建设,预计在11月份整体搬迁入住,解决常住人口住房安全问题,达到整体脱贫。

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该村还成立扶贫互助合作社,流转亩耕地作为大杏扁经济林种植基地,其中流转63户贫困户耕地亩,每年可收入土地流转租金70元每亩;同时带动周边8个村发展经济林,覆盖其他贫困村户贫困户,预计户均增收元至元。

▲驻村第一书记、村干部和郭明委老两口交流。

◇憧憬搬离窑洞住进新房

在水濠洼村村口,72岁的村民郭明委正在和几位村民一起打扫道路卫生。作为水濠洼村的卫生保洁员,他们每人每年可以挣到多元的保洁员工资。

郭明委目前是低保贫困户,老伴儿李秀英61周岁,因脑出血后遗症肢体四级残疾。随着脱贫攻坚的进行,郭明委的生活发生了改变。

郭明委老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年,他们老两口在收入测算期间,领取低保金元;入股城东加油站,分红元;领取农业综合补贴.3元,领取退耕还林补贴.3元,两人领取养老保险金元,儿女赡养0元。年,他们老两口年收入合计为.6元。今年第一季度,公益岗位清洁员第一季度工资元,土地流转18.83亩,租金元,通过种植经济林挣薪金0元,低保第一季度领取元,他们老两口领取养老保险金元,共计元。通过发展经济林产业2亩,验收后可增收元。

驻村扶贫第一书记王辛介绍,目前,通过各种扶贫帮扶*策,从村民年平均收入上来说,该村已经达到脱贫标准。但是,由于该村大多数居民的房屋是破旧的窑洞,居住条件未达到脱贫标准。目前,整体搬迁的幸福互助院正在紧张建设中,预计11月份整体搬迁后,就可以实现整体脱贫。

郭明委老两口说,现在他们看病也不发愁了,光伏入股每年有固定的收入,当了村里的保洁员每月有固定收入,家里居住的窑洞从他爷爷那辈儿就开始住了,住了一百来年了,想起几个月后就可以住进新房子了,他们很高兴。

(燕都融媒体记者张岩通讯员张润海)

沿着李保国的路走下去

骄阳炙烤着冀南大地,61岁的郭素萍在邢台市内丘县实地走访小辛旺村后,匆匆离开。接下来,她和她的团队还要奔赴石家庄、唐山、邯郸

郭素萍,“太行新愚公”李保国教授的爱人,也是河北农业大学扶贫志愿服务队核心成员。

“团队的成员,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外,大都在路上。果农有所求,我们有所应。”郭素萍老师说,希望通过志愿服务队的努力,让更多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让更多的村庄发展起特色优质项目,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郭素萍老师(左二)与队员们。

◇大都在路上,累并快乐着

郭素萍老师一行刚刚走访的土地上拟建一个红树莓基地。

“当地县委书记很重视,提出‘山上红苹果,山下红树莓’的绿色发展计划,目的是通过特色产业带动更多的农民脱贫致富。”郭素萍老师说,团队经实地调研、讨论初步商定,争取近三年将此产业做起来。

“团队的成员,除了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外,大都在路上。果农有所求,我们有所应。”郭素萍说,前几天,他们和富岗科技扶贫志愿服务队,从内丘县岗底出发到滦平县、宽城满族自治县、滦州市、晋州市、威县现场培训指导果树夏季管理,接着还要到平山、邯郸等地。时间安排得很紧,但农时不等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对果树来说,可能影响好几年。

“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生物钟必须和树木同步。”已经61岁的郭素萍老师坦言,有时她也觉得很累,但始终不敢忘初心,尽心才能尽力。

“保国走了,我们的团队还在。我虽然不年轻了,但还走得动,他未竟的事业我和团队替他来完成。我会干到干不动、走不了的那一天。”

◇那些实现的生前愿望

李保国教授离开前两年,红树莓曾让其最为挂牵。

年,在李保国的学生、河北农业大学教师张雪梅等人的协助下,保定市易县富岗乡建成了亩的红树莓种植基地,成为带动当地乡亲增收致富的好项目。

在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乡亲们说起李保国教授,至今还会抹眼泪。

“挺想念李教授的。”49岁的杨和平种植苹果二十多年了,“李老师走了,可郭老师在,俺心里有底。”

杨和平说,“年3月,听从郭老师的建议,用大苗建园的办法更新了30棵苹果大树苗,现在看来是弄对哩,今年就能挂果,以后苹果质量又有保障了。”

郭素萍老师说,岗底村第一批果树已有30年树龄,亟须换代,试验栽培苹果大树苗是保国生前没有完成的心愿。普通苹果树苗是“一年栽植,三年结果,五年丰产”,投资见效慢,大苗建园却可以“一年栽植,二年结果,三年丰产”。

“现在,我们团队的大苗建园试验已经成熟,今年有37户、57亩果园开始运用这项技术。”郭素萍老师说。

◇“沿着李保国的路走下去”

目前,在李保国教授生前工作的河北农业大学,有着26支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支服务小队,他们已经连续四年在“沿着李保国的路走下去”。

记者从河北农业大学宣传部了解到,年5月,河北农业大学继承弘扬李保国教授“太行新愚公”精神,续写“太行山道路”新篇章,在全省首家发起成立了“李保国扶贫志愿服务队”。

几年来,服务队系列帮扶区域覆盖全省多个县(市、区),直接参与师生逾6万人次。他们把最新的科研成果和贴心的科技服务送到农民身边、送到产业园区,畅通帮扶最后一公里,被誉为“不走的工作队”。

年届花甲的郭素萍老师丝毫不敢停歇脚步。前南峪、岗底、绿岭、康源她牵挂着所有的科研基地,怎样才能与时俱进,怎样才能不断创新发展,怎样才能保障农民永续过着富裕的生活。

郭素萍老师说,她总感觉扶贫路上的时间不够用,总感觉许多事情还能做得更好。她希望通过志愿服务队的努力,让更多的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让更多的村庄发展一些特色优质项目,让更多的农民过上小康生活。

(燕都融媒体记者张会武/文郭素萍供图)

◎点睛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年是中国境外游游客突破1亿人次的第一年。现在,如果问“您家孩子去国外玩过吗”,很多人会骄傲地回答“那当然”,也有人可能平淡些,会说“去过几次吧”。

但谁能想到,如今环境美丽宜人、生活幸福安康的骆驼湾——河北阜平太行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在年,许多人家还住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起的旧房子里,窗户上糊着旧报纸,苦熬着冬天的风、夏天的雨。

中国之大,山遥水远;境况之别,判若云泥。这样一个体量巨大的文明体,为何从未分崩离析或者沉沦退化?怀大同之理想,践小康之奋斗,是她古老智慧保持长青的秘密,也是她最与众不同的精华。新中国的伟大实践,解决了千百年来最困扰人民的温饱问题;有远见者则更看清楚,站在新起点上,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是多么紧迫。

“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众志成城实现脱贫攻坚目标,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总在提醒我们:“小康社会”是奋斗目标,但绝不是一个“数字游戏”。衡量小康目标是否达成,覆盖是否全面,既要看指标、问质量,更要倾听人民心声——让群众特别是最困难的那部分群众满意,得到他们的认可,才是衡量标准。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因为像骆驼湾乡亲一样的“老乡”,往往处在发展机遇最稀缺、资源最匮乏的地方。他们,最盼望也最需要走上共同富裕之路。

就是怀着如此认知与信念,优秀共产*员、“太行新愚公”李保国走入山区:群众不脱困,此身誓不回!

如今李保国教授离开了,太行山的果香依旧,乡亲们对他的思念依旧,只是这里的乡亲更富裕了,也更自信了——他埋下的科学发展、绿色发展的种子,终于开花结果;他用生命点亮的小康之光,再也不会黯淡。

而在李保国教授身后,他的爱人郭素萍老师,他昔日的学生和团队,还有更多志愿者、更多的扶贫队伍,都接过了这个课题,那就是——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可期,在共同发展的道路上,我们怎样做到不让一个人掉队。

(燕都融媒体刘采萍)

1
查看完整版本: 家国70年金句中的河北印记小康路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