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一条
疫情笼罩之下,人们对种菜的兴趣空前高涨。近年来,在人口密度很高的大都市中,“屋顶种菜”成为潮流,市民不用跑到郊区,而是就近在屋顶租一块田,做“都市农夫”,实现蔬菜自由;屋顶农园还成为一种社交方式,大家在这里分享种植经验、交换收成。
“云耕一族”打造的香港39层高楼上的屋顶农场
深圳城中村屋顶“南园绿云”共建花园的“云田”一十一建筑设计事务所采访了位于深圳、香港的屋顶农夫,以及屋顶改造的设计师,他们分享了种菜体验,以及如何低成本、可持续地实现屋顶种植。“都市人总是忙碌,与其等大家闲下来去郊区看两眼田地,不如反过来让耕种渗透整个城市。”曼谷国立法*大学的屋顶农场,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屋顶农场?LANDPROCESS
新加坡建在停车场屋顶上的农场?Citiponics我们也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屋顶农场做了一次观察,在东京、曼谷、新加坡市等快节奏城市中,车站、停车场、学校的屋顶,都开始搭建农场,屋顶种菜成为一种保证食物安全、改善自然环境、让都市人解压的重要生活方式,而且,在后疫情时代加速发展。在都市屋顶,租一块田
深圳南园城中村鸟瞰,下方为邦舍青年公寓楼顶的“南园绿云”摄影?吴嗣铭01
青年公寓屋顶的“责任田”
坐标:深圳进入深圳南山区城中村,平房密布,附近工作的年轻人就近择居。今年春天,深圳疫情突然严重,一度进入“封控”状态。居住于青年公寓的Jane,在和邻居们一起等待物资的时期,几乎天天上屋顶收获。一排排绿色的种植箱,源源不断地为“田主”们带来隔离下的慰藉:青菜、辣椒、青葱,长势喜人。上:改造后的屋顶“责任田”区域摄影?吴嗣铭
下:Jane在屋顶的收获
8年前,Jane从江西来深圳,从事媒体推广,年搬入这栋公寓,去年末屋顶经改造,“责任田”一出现,她第一时间就参与了。“封控期小米辣卖到50块一斤,但我们还是每顿不少嘛……”聊起“责任田”,她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左:日常维护右:为作物爬藤做的简易支架
Jane的“责任田”,由四个种植箱组成,约1㎡,租金每年元,折合下来,一天不足1元,青年公寓的管理团队负责基础维护。她工作忙,一般周中下班后及周末上去打理,每周两三趟,浇个水、施个肥。她最近种了柠檬树、小番茄,看到相邻的种植高手,也在挑战百香果、向日葵,要爬藤的,容易长虫的,难度就高一些。近来,外围还多出一圈竹子,竹笋也在蹭蹭地冒头。改造后的屋顶平台,包括太阳能板遮阳棚、瑜伽平台等摄影?吴嗣铭
公寓楼共6层,集体所有,经改造后提供间房出租,多为三四十平的单间,住的也多是青年。屋顶的总面积近㎡,主持改造的是深圳的一十一建筑设计事务所。主创建筑师谢菁告诉我们,去年,南山区城管发起了10座社区花园共建项目,这是其中之一,也是唯一位于城中村半空中的“漂浮的绿云”。“责任田”区域
这次改造的面积共㎡,分花园区、遮阳活动区及“责任田”三个部分。“你在活动区做完一小时的瑜伽,然后就可以走到旁边,看看栽种的菜。”南山区城管的预算原本只能做㎡的花园,通过多家机构共建,以谢菁团队提出的“模块化”设计策略,最终方案落地。团队从网络上定制了个塑料物流转运箱,作为种植箱单元,组合、堆叠,形成丰富的景观。未来,团队希望减少塑料使用,让种植箱更环保些。种植箱内的覆土很轻,不会给屋顶带来过重荷载,根系也不会破坏原来的屋顶防水面层。底部有很多孔洞,并设陶粒、无纺布层过滤,浇水过量或者下大雨时,植物吸收不完的水量,可以沿着屋顶原有的雨水管排走。遮阳棚的结构单元以2.1m×2.1m×2.7m(高)为模数,太阳能光伏板由深圳市太阳能学会及会员单位共建摄影?吴嗣铭遮阳区也是重要一环。深圳夏天屋顶的暴晒,待10分钟都是煎熬,谢菁团队设计了带有太阳能光伏板的模块化钢构顶棚。遮阳同时,太阳能还能转化成电能提供给居民,一举多得。估计5年后,就可以收回成本。这片屋顶也针对周边居民限时开放,乘坐电梯直达6层,就能上到别人家的屋顶,在果蔬花卉旁,欣赏深圳天际线。有了“责任田”之后,原本花园需要的日常维护,也部分分摊到“田主”手中,走出一条“更低成本、更可持续的社区绿化营造方式”。晚餐现摘现做,屋顶兼具社交功能图源?一十一建筑附近的一家公司,最近也负责了一整排“责任田”,还组织员工用收获的蔬菜,举行了一场火锅派对。日常,“田主”们也都通过“田主群”联系,互相交流心得。“田主群”群主Suki,也是青年公寓的管理负责人,是一位90后,她告诉我们,播种收获,成为了大家聚在这个平台上交友休闲的新契机,就像“城市空中会客厅”。过去3个月,勤快的她收获了青菜、四季豆、*瓜、辣椒、茄子,也邀请了农业专家为“田主”科普,大家在云田间学习如何防病虫害。她还告诉我们,收获有机菜,心理解压的同时,她跟母亲的关系也更近了,“因为老家就在农村,现在只要一请教妈妈种菜话题,她特别兴奋,比我更有成就感。”“田主”Jane开玩笑说,“不过以深圳的气候,你撒一把种子下去,就能冒芽了。”谢菁(左二)在南园绿云屋顶组织的一场社区活动图源?一十一建筑谢菁团队希望通过这种“模数化”的改建,将屋顶绿化(低碳),与共建花园(社区营造)相结合,方便快速推广到更多屋顶。“在屋顶快速建造的绿化,可以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一方绿洲。”梧桐岛办公区间的农场图源网络在深圳,也有不少企业园区,探索着各种模式的屋顶农园。在梧桐岛,办公楼宇之间有一大片屋面,供白领及市民爱好者播种。
建在停车场屋顶的“籽舍”种植区图源:全至科技园在宝安区的一座工业园内,一座停车场屋顶,被改造成近㎡的景观大平台。其中错落有致的混凝土种植槽,深约60cm,是在建造阶段一体浇筑的,种植农作物、花卉都不在话下,甚至小麦、水稻,都曾尝试。深圳城市农业的爱好者们,正在空中农园里,连结成一个个健康、可持续生活的“乐活”社群。02
屋顶农夫,让耕种渗透整个城市
坐标:香港
香港荃湾屋顶农场,夏季茂盛的瓜棚
林世昌(左)和农场种植指导
今年香港新冠疫情之后,林世昌发现来屋顶租田种菜的人比从前更多了,十几人在排队等一个种植箱空出来。林世昌今年63岁,做了12年的天台农夫,是CityFarm(都市农庄)的创始人,他位于荃湾的屋顶农场约有㎡。在25层旧工业大厦天台上,蝴蝶和小鸟穿越摩天大楼群,到这片混凝土沙漠中的小绿洲寻找食物,一排排种植箱、竹子支架、白色网纱、瓜袋、果蝇诱捕器和动物形雀鸟驱赶木板,组成了一个个种植空间。农场的“芫荽花海”
市民种出的冬瓜
住在附近的市民可以租种植箱,自己控制播种、收苗,一个星期至少来一两回,平时就由林世昌和园长帮忙淋水。也有很投入的上班族,在周一到周五上班之前,7:30到8:30习惯来种一个小时的田。种植箱里的收成通常都不错,36cm的深土田箱能结出30多斤的大冬瓜。香港社会高度分化,市民通常被孤立于一个个由同事和朋友组成的小单元,而原本互相不认识的都市农夫,因为共同的话题成为了朋友,交流怎么种青瓜、番茄,交换彼此的收成,以物换物,天台变成一个在周末聚会的场所。林世昌位于荃湾的屋顶农场初建时“来租田的大概70%是女性,其中一半是上班族,她们一开始报名种植班来学习的时候,很多是戴着首饰、涂指甲油,我以为不会特别认真,结果认真起来,把指甲都修平了,一开始还戴草帽,后来草帽都不带了,持续好多年都这样,整个人变了。”刚长出的西瓜和收获的番茄
屋顶农场一角
林世昌说,“夏季农作物生长旺盛时,农夫心里已经想着秋播的事”
在香港,真正新鲜的本地产蔬菜是一种奢侈品,这座城市的蔬菜自给率不到2%。年,在鲗鱼涌工业大厦天台,林世昌搭建了香港市区内首个天台农园——CityFarm(都市农庄)。他是一名广告导演,年金融危机前,在香港、北京都有工作室,因为广告行业压力很大,工作周期压缩得厉害,经常熬夜,闲下来就需要很多时间去恢复自己。他和妹妹在香港市郊新界区租了一块田,作为业余兴趣持续耕种了几年,当成一种减压方式。屋顶农场。雨水过多影响瓜果收成,在香港尤其需要排水性能好的种植箱
后来觉得与其去新界郊区这么远,不如尝试就近在天台上种,正好朋友在鲗鱼涌工业大厦有一间天台屋,天台空间也属于业主,他就租下来,一开始什么容器都拿来尝试盛土,最后发现台湾生产的一款种植箱很适合,透气排水都好。天台种植,尤其要注意泥土的重量,考虑到建筑物的承重标准,需要用轻一些的混合土壤,并避免带有沉质物的土壤,因为屋顶的排水系统是为雨水设计的。有了农场,旧工业大厦的顶层防水也需要重新再做。屋顶农场的蝴蝶和螳螂
农场想在混凝土丛林中生存并不容易。第一次整体搬迁,是因为鲗鱼涌的工业大厦要做重建,林世昌把个种植箱搬到了柴湾天台,跟业主签订3年合约。但随后业主看到来租田的人越来越多,续约时便要求涨5倍租金,林世昌只好再搬迁,找到了目前的荃湾和观塘两处工业大厦的天台。猫头鹰形雀鸟驱赶板、迷迭香
每搬到一个天台,都要适应这里的小生态。荃湾的屋顶西北方正好是大山,冬天,东北季候风翻过山吹下来,每年有两个星期会很冷,如果带雨水,天台会下降到0℃(香港冬季气温一般不低于10℃),这是每年一度的挑战,林世昌会准备好风挡和屏障,并且种能够抵抗寒风的农作物,比如喜冷的生菜、迷迭香等香草,番茄加一层风挡也能熬得住。天台农场变成“小鸟的食堂”,用网罩保护一下天台不能建温室,种植常常要面对自然挑战,“病虫害都会产生,我们需要观察生态里面的异动,比如飞鸟带来的病菌,但其实,屋顶种菜比在地耕种的挑战还是要少一点,毕竟跟自然环境隔了一段距离。”“打击之外,经常都有惊喜”,林世昌说起有一次台风来了,把他种了两个多月的南瓜叶子全都吹跑,只剩下一条光溜溜的蔓,原以为它活不下去了,但过了两个星期,新叶已经冒出来,长到了手掌大小,后来结出全农场最大的瓜。“所以植物的修复能力很强,它反而长得更旺盛。”租田耕作的市民
林世昌目前搭建了个种植箱,一半租出去,30%用来教学,20%自己耕种,家里吃的一半蔬菜都自给自足,他希望天台农场能够让现代人反思——都市也可能是粮食来源地,而且所有人都能参与。社会企业“云耕一族”从年开始,在香港打造了数十个屋顶农场?云耕一族(RooftopRepublic)
香港大学景观系教授彭文辉做过城市模型推算,估算出香港可用于屋顶耕种的总面积有公顷,比起多公顷处于郊区种植蔬菜的活跃农地还要多。近年来,香港市区涌现了越来越的天台农场。彭文辉自己也在年于香港大学邵逸夫楼的屋顶搭建了农场,他和学生亲手把泥土和堆肥拉上最后一段楼梯。学生们可以来认领自己的小块田,课余耕种收获。林世昌说,“与其等都市人闲暇时走进郊野看两眼,不如反过来让耕作渗透整个城市。把耕种带到天台,大家午餐之后,下班、下课后去照料一下农作物,那不是更好吗?”03亚洲屋顶上的新潮流在高密度的城市中心,大量屋顶空间长期被低估了,用农园来覆盖光秃秃的混凝土,不仅让外观更绿更美,还能调节温度、储存多余的雨水、降低隔绝噪音。此外,屋顶和完全的自然田地有距离,更容易形成小的生态圈,种菜面对的环境挑战更小。在亚洲,先锋实践者们,把车站、停车场、学校的屋顶都拿来种菜,农园正成为屋顶上的新潮流。新加坡屋顶农园?Citiponics年,新加坡首个组屋社区停车场屋顶农场建成,占地1㎡。在新加坡,食品进口率超过90%。国会议员AngWeiNeng表示:“疫情期间,考虑如何投资本土食品将是明智之举。”把社区停车场的屋顶变成农场,被纳入了新加坡建屋发展局年公布的10年计划。首个这样的屋顶农场,利用独创的“水-有机系统”,在垂直的铝制种植塔中,种植有机生菜、芥蓝等蔬菜。?Citipoz都设有水箱,里面的营养液可循环使用。由水泵抽到塔顶,通过重力流到种植塔各层,对蔬菜进行灌溉。一年之内,该农场共收获了18吨蔬菜,对城市居民是极大的补给。研究者说,闲置的停车场顶层设计为农场,使得城市生物多样性增加了,地表温度也有所下降,城市环境更宜居了。附近老人参与维护?Citiponics
在开发屋顶农场的过程中,组织方还会招聘附近的老年居民,加入到蔬菜种植工作,也为这一群体带来了再就业机会。惠比寿站大楼Atre的屋顶菜园
图源:Soradofa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