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和我的孟府
故事征文大赛作品欣赏
}
拜谒孟府
林少海
孟府,坐落于山东省邹城市,是孟子嫡系后裔居住的宅第。孟子,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战国时期的邹国人,邹国也即今天的山东省邹城市。孟子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儒家经典《孟子》,该书是孟子一生博大精深的思想的总结,具有极高的思想价值与艺术成就,对中国文化影响甚巨。如孟子在*治上倡导“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具仁心,施仁*;经济上倡导轻徭役,薄赋税,不误农事;提出了性善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与“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言养气”的文艺思想,强调道德修养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等,时至今日仍然有值得借鉴的现实意义。孟子继承与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后人将其与孔子并称为“孔孟。”我在初中时期即读过《孟子》一书,后来也多次重读《孟子》,感觉虽然此书迄今数千年了,但是读了之后,却有许多的收获,从字里行间感受着孟子睿智的思想与博大的人文情怀,这对于我的写作、增长智慧与培养人文思想,无疑都是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
如同后人为了纪念孔子而在其家乡曲阜市建有孔府一样,后人也为了纪念孟子而在其家乡邹城市建有孟府。孟府始建于宋元时期,元文宗至顺二年(年),孟子被封为“邹国亚圣公”,明代嘉靖九年(年)将孟子称为“亚圣”,所以孟府又称“亚圣府”。孟府是山东省省内现存规模最大的、保存相对完整的衙署与宅第合一的古建筑群,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带着对孟子的崇敬之情,我与家人拜谒了孟府。
孟府面积不是很大,大约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前后是七进院落,前面是官衙,后面则是内宅,整个建筑布局颇为严谨,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之美。孟府的大门是三楹单檐硬山式建筑,门楣的正中悬有匾额,上面是醒目的“亚圣府”三个贴金大字,大门左右是一对精雕细刻的石狮子,而大门内的东西两侧则是砖瓦砌成的小房子,相传这是古时候守卫人员的住处。大门的正南方建有影壁。从大门而入,我们就算正式走进了孟府,心情有点激动与兴奋。孟府都是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绿树成荫,古树众多,环境优雅,静谧清幽,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具有浓郁古文化氛围的文化圣地,我们在其中瞻仰古文化遗存,回顾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也在思考与展望中国文化的未来。孟府就像是古文化历史画卷,徐徐的为我们打开一幅幅引人遐思的历史记忆。走过了大门,我们接着来到了孟府的二门。孟府的每一个大门的匾额都很有文化韵味,不同凡俗。孟府二门的匾额写着“礼门义路”四个字,这取之于《孟子·万章》里面的一句话:“夫义,路也;礼,门也,唯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礼门一共六扇,正中间的两扇,彩绘的是顶盔披甲的执刀武士,两侧的四扇,彩绘的是执笏的文官,孟府的礼门彩绘的文武之士,显见其刚柔相济的气势。从二门进入,有一座飞檐彩拱的门楼,这座门楼名曰“仪门”,又称“塞门”,始建于清代道光年间。在封建社会,只有封侯的人才能有资格建造仪门。仪门平时是不开启的,只有在皇帝幸临、宣读圣旨、孟府举行喜气大典或重要的祭祀仪式时才会开启,并且届时会鸣礼炮。仪门能够建造在孟府,足见孟府在封建社会是有着很崇高的地位的。
我们穿过仪门,便来到大院里,院中有一个方形的露台。露台前的甬道两侧有两株高大粗壮的参天古桧,这两株古桧有着数百年的树龄,虽然历经风风雨雨,但是仍是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像是两名忠诚的卫士,在默默地守望着孟府。方形露台竖立着夔龙石栏和丹墀,丹墀设置有“日晷”与“嘉量”。之后,便是五楹出厦的正厅,这就是孟府的主体建筑“大堂”。孟府大堂很有气派,这是孟子嫡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开读诏旨、接待官员、申敕族规家法、处理公务之所,具有重要的功能。孟府大堂悬挂着清雍正皇帝手书钦赐孟子第六十五代孙孟衍泰“七篇贻矩”堂匾,堂匾中的“七篇”指的是《孟子》一书中的《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贻是“赠给”,“矩”指规矩。孟府大堂的大门两侧的廊柱上,悬挂着隶书金字的抱柱楹联:“继往开来私淑千年承燕翼,居仁由义渊源百代仰先烈”。我们轻轻地走进了大堂里,但见大堂内设有暖阁、官衙牌、公案等,其中有一幅孟子嫡裔、七十代孙孟广均书题的楹联令我们很感兴趣,其额曰:敬守七篇;上下联是:传家世守三迁训,七篇仁义报国常。由此可见,孟子的后裔很重视培育良好的家风,鼓励后世子孙不要忘了祖训,要勤于读书,以便报效国家。楹联中的三迁训,指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曾经三次搬家,可谓用心良苦。孟子在慈母的教育下,勤奋读书,健康成长。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实际上,孟子后裔也是读书人辈出,从明代景泰二年开始,孟子第五十六代孙孟希文被加封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至民国二十四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的封号在孟家沿袭了18代,后来,改称“奉祀官”。“五经博士”和“奉祀官”都是虚职,没有多少实际的权力,主要的职责是看护维修林庙,祭祀先祖与弘扬儒家文化。但是孟氏的家风是令人敬佩的。在当今时代,我们也要重视家风的建设,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幸福、阳光的家庭环境,培养孩子爱好读书、积极向上的人生理念,而做到这些,我们做长辈的,首先要以身作则,这是题外话了。我们随后便走到了孟府的内宅,内宅院是一座四合院。在古代,内宅门是分割前衙与后宅的界限,门内是家庭眷属居住的地方,有专门的门衙守卫的,外人未经允许,是禁止入内的。
在孟府,我们看到一种奇特的石头,这种石头名曰“见山石”,其实是太湖石,之所以名为见山石,是取开门见山的意思,上面刻有清代学者阮元的诗文。孟府有一个西跨院,又分为东西两处建筑,这是孟家次子的居所。我们常常说,做人要懂得感恩,其实古人也很重视感恩,不是有一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吗?孟子后世子孙也不忘祖训,将感恩的理念代代相传。我们在孟府便看见一座感恩堂。感恩堂是孟子74代孙孟繁骥先生于年创建的,除了教授《孟子》外,还教授国语、自然科学等。主题是“感恩母亲、回报社会。”很具教育意义。孟府还有一座习儒馆,是宣传与传承国学文化的地方,现在成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学科研基地。我觉得,在孟府设立这样的一个文化馆,对于培育年轻的一代认识国学、热爱国学的情感是具有现实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的。须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所以文化认同是很重要的。孟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这不,我们在孟府还看见了一个孟府养生馆,这原本是孟氏后裔未出嫁女儿的居所。现在则成为了养生堂,这是为了弘扬孟子的养生思想。孟子的养生思想颇多可取之处,如养浩然之气、“养心莫善于寡欲”等,都很有值得借镜之处。
我们在孟府缓缓而行,就怕错过了任何一处有价值的景观。毕竟来一趟孟府,不容易。我们只希望时间慢下来,让我们可以尽情的游览。孟府里的世恩堂,原来是孟氏后裔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居所,孟氏后世代代皆有读书人,实在很了不起,也很难得。现今,世恩堂仍然保持孟子74代子孙孟繁骥先生与其夫人王淑芳当年居住时的原貌。孟繁骥先生虽然远在台湾,但是情系桑梓,曾经托人从台湾送来他本人授印的《孟子家谱》和雍正年间版本《三迁志》,加深了两地的孟裔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这是值得肯定的。孟府的赐书楼则是明代时期建成的,主要是收藏了历代皇帝钦赐的圣旨、墨宝、书籍以及孟氏家族档案,具有很珍贵的文物价值。赐书楼院内有两颗流苏树,据说,流苏是四月的花期,而且花期极短,只有十天。我们虽然没有看见那洁白的花朵,却依然看到那粗壮的树干、青翠的枝叶。流苏树已经静静的植根于此数百年了,它们将会继续陪伴着赐书楼,微风轻轻地吹拂着枝头上的绿叶,绿叶沙沙的作响,仿佛在向我们叙说着过往的陈年往事。如今,邹城市有些读书活动会在赐书楼启动,当琅琅的读书声响起时,孟府的上空飘荡的是书香,它会扩散开去,传得很远很远。
孟府也是花香四溢的,走进孟府,仿佛就像是走进了一个大花园,这儿有石榴、连翘、杏、桃、木瓜、樱花、牡丹、芍药、丁香、紫荆、海棠、紫藤、玉兰、苦菜、蒲公英、牵牛花、绞股蓝、猫眼草、蔷薇、菊、桂花、木槿、月季、梅花、美人蕉、荆棵、灯笼草等诸多的花卉,一年四季都是花开满园,馥郁芬芳,让人赏心悦目,陶醉其中,给孟府增添了多姿多彩的活力。一年四季,看着这么多盛开的花朵,不但令人心旷神怡,而且是否会撩拨起几许诗情呢?
我认为,凡是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人,不妨到孟府来,走一走,看一看,这儿浓郁的文化气息给人以好的教益,多多少少总归是有收获的。孟府让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圣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