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血流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疝的诊断与治疗
TUhjnbcbe - 2020/12/8 12:50:00

疝是指体内脏器或组织离开正常解剖位置,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疝发生在腹部较多,因此以腹外疝较为常见。

一、腹外疝病因

西医病因

1、腹壁强度降低

1)一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如精索或子宫圆韧带穿过腹股沟管、股动静脉穿过股管、脐血管穿过脐环等。

2)腹白线发育不全成为腹壁薄弱点。

3)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壁外伤、感染、损伤、年老、久病、肥胖导致肌肉萎缩等。

2、腹内压力升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咳嗽、排尿困难、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婴儿夜啼等,正常人虽时有腹内压增高,但腹壁强度正常不易导致疝的发生。

中医病因

1、劳倦体虚

强力举重、损伤正气;年老体虚,小儿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中气下陷,升举无力,不能维持机体组织器官于正常位置。

2、肝郁气滞

忧思恼怒,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气窜少腹而发病。

3、寒湿内停

久坐湿寒之地,或雨淋受寒,寒湿之邪侵袭肝经发病。

4、饮食不节

过食辛辣、饮酒过度,湿热内盛,湿热留恋。

二、分类

按疝内容物与疝囊关系分类

1、易复性疝:在行走、或活动时出现、平卧或手推疝内容物易于回纳入腹腔。

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不易或不能回纳入腹腔,但不造成严重症状。

3、嵌顿性疝,疝囊颈较小,腹内压突然升高时。疝内容物可强行扩张囊颈进入疝囊,囊颈收缩,将内容物卡住,不能回纳,可出现疼痛、肠梗阻等但不会造成坏死。

4、绞窄性疝:肠管嵌顿不及时解除,肠壁及系膜受压加重,动脉血流减少,最后完全阻断。易导致肠穿孔、坏死、甚至危及生命等严重并发症。

嵌顿性疝与绞窄性疝是一个病变过程的两阶段,在临床上不易区分。

5、儿童疝:因疝组织较柔软,嵌顿后不易形成绞窄。

按照疝发生的部位分类

1、腹股沟疝

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的一个三角区域,发生于这个位置的腹外疝成为腹股沟疝。腹股沟疝绝大多数为男性。又有腹股沟直疝与腹股沟斜疝。

1)腹股沟直疝

腹股沟直疝腹股沟斜疝发病年龄多见儿童与青少年多见于老年人突出途径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由直疝三角突出,很少进入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半球形,基底较宽回纳疝块后压住深环疝块不再突出仍可突出精索与疝囊关系精索在疝囊后方精索在疝囊前方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关系在腹壁下动脉外侧在腹壁下动脉内存嵌顿机会较多极少

2、股疝

疝囊通过股环、经股管向卵圆窝突出的疝称为股疝,因女性骨盆较宽大、联合肌腱与韧带较薄弱。多见于40以上女性。

3、切口疝

发生于手术切口处。

4、脐疝

多发于小儿,病因多由于脐环闭锁不全、脐周瘢痕组织不够坚强,由于啼哭、便秘等造成腹内压升高出现疝,多属易复性。

5、白线疝

发生于腹壁正中,绝大多数在脐上,也称上腹疝。

三、临床表现

局部出现肿块,可有坠胀不适,偶有胀痛或牵扯痛,可咳嗽行走、重体力劳动的情况出现、平卧可自行恢复或手推送可恢复;若胀痛明显则不易纳回;若发生嵌顿还可能出现腹部疼痛、恶心、呕吐机械性肠梗阻;嵌顿不及时缓解导致绞窄性疝,会导致肠坏死、穿孔,感染性腹膜炎、脓*症严重可危及生命。

四、治疗手段

1、非手术治疗

1)腹股沟疝患者若是一岁以下的婴幼儿可暂不手术。随着身体不断发育,腹肌强壮,疝可自行消失的可能,多采用束带或绷带压住腹股沟管深环,防止疝块突出并给发育中的腹肌加强腹壁的机会。

2)年老体弱或严重疾病导致手术禁忌者。在疝内容物回纳后,用医用绷带将疝环压住,防止疝块突出。但长期使用可增加嵌顿的风险,或疝囊与疝内容物发生粘连。。

3)根据中医整体观念,辩证论治的思想,结合舌脉选择合理的方剂进行治疗,例如脾虚气陷型导致的腹股沟疝可运用补中益气汤,对药物进行加减以达到升阳举陷之功效进行治疗。

2、手术治疗

目前对疝最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尤其是股疝,在确定诊断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分为传统的疝修补术、无张力疝修补术、经腹腔镜疝修补术等手术方式。本病术后复发率极低。

如若出现上述症状及表现时,应及时到相关科室进行体格检查,通过超声、CT等进行确切诊断,进行专业化的治疗。

五、如何预防?

1、避免托举、推挤重物、但可通过适当的锻炼方式增加局部肌肉的强度,例如可以进行每天适当进行仰卧起坐运动,老年人可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2、减少容易出现便秘、胃肠胀气的食物,多食高纤维的食物、谷物等,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避免长时间用力排便。

3、戒烟、少抽烟、咳嗽可能会导致疝的产生与发展。

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本病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感谢您关医院胃肠腹壁疝外科

1
查看完整版本: 疝的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