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5/3/31 20:12:00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明朝时,李时珍见人用错误的《本草书》治病救人,于是决定效仿神农带着徒弟四处走访,搜集草药,将它们整理成书——《本草纲目》。因为高超的医术招来嫉妒,也得罪一些人,这本书几经波折,直到他去世3年后,这本凝聚他30年心血的书籍才终于被印出,流传至今。《本草纲目》中收录中国种中草药,还分别记载它们的药效,有一些看似不起眼的杂草,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奇效。而中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很多古方拥有奇效,比如清朝时期一敷就能止血的金疮药,可惜已经失传。至于失传的原因,只要看看它的原材料就知道了。这些具有奇效的药方一般都是医生口口相传,要不就是记录在古代医书当中。某些效果好的古方一般都是压箱底的存在,古医会将它们留给自己的后代,让他们凭借这些药方衣食无忧,因此这些秘方一般都是不外传的。在历史上关于这样的药方并不在少数,但是因为这样的保密措施,导致一些药方失传。我们熟知的“狗皮膏药”,在很多人的眼中,狗皮膏药就是人们专门用来坑蒙拐骗的东西。但事实并非如此,狗皮膏药是许多外用药的俗称,将各种药效不同的膏药抹在狗皮上,然后敷在患病的部位。这种治疗的方式在帛书《五十二药方》中就有记载,包括清代的“外治宗师称呼”的吴师机在内的很多名医,对它在行医上的贡献有很高的评价。狗皮膏药的价格便宜,用处广泛,很受百姓的青睐,于是就有许多的假冒伪劣产品出来,狗皮膏药也成为人们口中的骗人的东西。还有一种失传的特效药就是经常在影视作品中出现的“金疮药”,古时候人们基本上都是从事体力劳动,因此在生活中难免会有一些磕磕碰碰,那时又是靠天吃饭,为了不耽误农活,这个时候就要金疮药。再加上国家时不时地就要打仗,战场上刀剑无眼,金疮药的需求就变得很大。但是昂过的药普通的士兵和百姓是用不起的,于是为满足需要,医者发明一种见效快,价格还低廉的金疮药。这种药物经过不断地改良,变成可以量产的药物,当时的百姓还有士兵基本上都会在身上或者家中备上一些以防万一。可是这样好用又便宜的金疮药最后却失传了,原因就在它所需的材料上,其中有一种药材叫龙骨。这自然不是什么龙的骨头,而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中药,一般都是具有一定年限的动物骨头。《肘后备急方》中就有关于龙骨药用效果的记载:四两龙骨、打研磨后加五升水煮取二升半,分五服冷饮,仍以米饮和丸,每服十丸,可以用来治疗久痢。在《备急千金要方》、《方脉正宗》等医书中记载,龙骨配上不同的药物,还可以用来治疗心虚盗汗,雪崩,以及记忆力衰退。并不是所有动物的骨头都可以成为龙骨,有用的大象,犀牛,三趾马的化石。这些古生物经过千万年的积累,地下埋着的也不算少,不算什么紧缺的货物,百姓在自己地里有时也可以挖到一两块。清朝时期的时候,龙骨的价格更是大跌,在《洹洛访古游记》中有记载:“北方多见甲骨,古骨研末,又愈刀创,故药铺购之,一斤才得6文钱”。龙骨的价格低廉,以它制作的金疮药也卖不上什么价,大家都在用它。而且龙骨用处广泛,这导致它的数量急剧减少。这些龙骨当中一些甲骨上刻有一些文字,但许多人都不认识,并且这些字会破坏甲骨的品相,商家会压价,于是很多若百姓就将这些甲骨上的字抹除。大家听着可能很耳熟,没错,这些就是“甲骨文”。直到晚清时期,一位叫王懿荣的官员生病之后,买了一幅带着龙骨的药,用完药后,偶然发现药渣中的骨头上含有一些字迹。王懿荣自己就是一个文物的爱好者,上面的字迹引起他的好奇。翻阅资料之后,他发现这是殷商时期的字迹,他立刻意识到这其中的重要性,他开始大力地收购龙骨。还根据骨头上的字,编写了《汉石存目》、《六朝石存目》等书籍。为避免甲骨再被破坏,他将这件事上报朝廷,禁止龙骨的使用。没有龙骨,金疮药自然无法制作,于是便慢慢地失传了。在很多人的眼中,中医是封建迷信的残余,但其实它是我国几千年来,无数大夫智慧的结晶。它在一些方面或许不如现代的医学,但是却拥有自己的优势,就连屠呦呦提取青蒿素,也是从我国的医书《肘后备急方》中得到的启发。针灸,养生,西方都特意派人前来学习,而我们本国人自己却不珍惜。参考资料:《备急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洹洛访古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