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里,医生正在给婴儿做检查。刘昶荣/摄
7月末,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隔绝了暑热,在这个监护室的先天性心脏病区里躺着众多还未足月的婴儿。每一位柔弱的婴儿都被一圈庞大而冰冷的监护设备围绕着。
一进病区,就看见一位刚刚出生18天的婴儿。这个还没有名字的婴儿出生之前就被检查出患有大血管转位——一种复杂的先天性心脏缺损疾病,通俗地说就是“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大血管调转了位置”。
这个婴儿刚出生时,由于缺氧,全身呈青紫色,当时就上了呼吸机。出生3天状况稳定之后,便做了心脏手术。“如果我们不在出生后两周之内完成手术,这个孩子将来的心脏发育就可能不会正常。”医院儿科主任、广东省儿童心脏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智伟解释说。
现在,该患儿的呼吸已经恢复正常,身上也没有了青紫的状况。除了因为做手术,胸口留下一道长长的疤痕外,和其他婴儿并无两样,不久就要出院了。
7月3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卫健委”)在广州召开“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新闻发布会。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表示,近年来,我国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迅速提升,医疗的可及性明显增强,包括广东省在医院在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双提升上所取得的经验、成果,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发展的一个缩影。
广州医疗卫生打造“顶天立地”大格局
在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卫生计生委巡视员刘冠贤表示,广东医疗卫生要打造“顶天立地”大格局。“顶天”就是“建高地、登高峰”,通医院、高水平专科,提升广东省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立地”就是“强基层”,通过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大血管转位是医院诊治比较多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副主任医师刘玉梅介绍,这样的患儿需要母胎医学科进行疾病诊断,出生前需要在产科进行养护,手术之后,需要先在心外科进行稳定观察,然后再转到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由于孩子的体重非常轻,对麻醉技术和体外循环技术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医院院长庄建介绍,在整合众多科室诊治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方面,医院走在了全国前列,“引领了国内复杂及危重先心病治疗的发展方向,并制定了广东省胎儿先心病产前咨询规范,使更多患儿得到合理的救治”。
年9月,医院完成了亚洲第一例经孕妇腹壁穿刺进行胎儿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至今已完成5例,全部获技术成功。5例胎儿经介入治疗后右心室均发育良好,足月娩出。
“建高地、登高峰”与“强基层”并行。上述即将出院的大血管转位患儿正是通过医院“先心网”医院转诊上来的。患儿在胎儿期被“先心网”医院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然后转院至医院。在做了胎儿心脏B超后,被确诊为大血管转位。
据了解,“先心网”于年建立,致力于动态监测广东省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状况及危险因素。建立以来,“先心网”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胎儿复杂性先心超声筛查诊断技术,医院对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检出率,并优化了复杂先心病危重病例的转诊和急诊治疗路径。刘玉梅介绍说,大概每年会从网点转入约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随着分级诊疗的进一步落实,医院的门诊量从年的万人次,下降到年的万人次;而疑难重症患者的占比,从年的8.84%上升到年的60.42%。
医疗技术进步促进医疗质量和专科能力提升
今年42岁的张先生是医疗技术进步的获益者。去年8月,他在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完成了无缺血肝移植。术后两周他便能行走自如;手术后3个月,张先生便能自己开车,并重返工作岗位。从做完手术到现在,大约11个月,他没有得过感冒发烧等疾病,也没有发生感染和排异现象。张先生非常珍惜肝移植后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在传统器官移植过程中,器官血流必须中断数小时,由此产生的缺血及再灌注损伤会严重影响移植效果,甚至导致移植失败。而“无缺血”移植技术,是将被移植的器官放入“多器官维护系统”内,这个系统模拟人体进行供血、供氧,“再加上手术技术的创新,基本上可以做到整个手术过程中,器官不中断血流”,7月30日,医院副院长、器官移植科教授何晓顺介绍了他带领团队完成的这项技术突破。据了解,“无缺血”移植技术术后缺血相关并发症为0,肝损伤指标下降86.1%。
郭燕红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符合国情、社会和社会治理结构的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工作体系,并实现了器官移植的量、质双升。从数量上看,今年前6个月,我国公民逝世后自愿捐献已经达到例,全年有望突破例。在质量方面,我国肝移植患者术后1年、3年、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84%、75%、71%。
近年来我国之所以在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方面取得这样一个明显的成绩,郭燕红认为,首先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在医疗领域中有更多的发展和学习机会。其次是政府对民生,特别是对医疗卫生领域的高度重视和各级政府的投入。此外,也归功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特别是医务人员的无私奉献和对医学技术发展的不懈追求,以及为人民群众健康所作出的努力。
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的规范化管理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与之相伴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广大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