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越文化
武夷山汉城遗址于年发现,年列入福建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年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年12月成为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的组织部分。年入选国家“十一五”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所确定的个大遗址名单,年成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单位。年列入“十四五”时期大遗址名单。
汉城遗址经过近60年来的考古勘探与重点发掘,发现城墙、城门、宫殿、作坊、墓葬等遗迹,出土陶器、砖瓦、铁器、铜器等大量文物。该遗址为内城外廓、廓外有郊的王城格局,总占地面积14.6平方公里;其中宫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约米,东西宽约米,面积约48万平方米。宫城四周山阜保存有较好的夯土城墙,实测周长米。武夷山汉城是福建省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同时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古城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一处不可多得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经考古学界判定,该城为西汉闽越国时期的都城之一。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协调员亨利.克利文说:闽越王城遗址是“环太平洋海岸区域保存完整的中古时期大型王城遗址,是中国古代南方城市的一个典型代表,在中国和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汉城遗址作为业已消逝的古代文明的见证,给亨利先生等中外专家留下深刻的印象。亨利先生代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武夷山时,对汉城遗址和文物惊叹不已:“这是中国的奈良!”由于日本的奈良古城不过几百年的历史,世遗专家意犹未尽,进一步补充说:“这是中国的庞贝!”
汉城遗址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面积约.7公顷,范围包括遗址重点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核心部分、现博物馆用地、城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等。
武夷山汉城考古遗址公园经国家批复立项,是目前全国唯一“双世遗”中批复立项项目,旨在解决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汉城遗址的保护与发展问题。规划建设目标:一是以保护、阐释、展示、传承城村汉城遗址价值为核心的考古遗址公园;二是具备文物保护、生态涵养、科研教育、休闲游憩、文化娱乐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城郊公园;三是闽越国文化露天博物馆;四是闽越国文化考古科研教育基地;五是以文化研究、文化阐释、文化传播、文化参与、文化创意为主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
无诸生于战国晚期,卒于西汉初,姓驺,为越王勾践后裔。越国解体后,无诸移居闽地,成为闽越王。秦统一后,降为郡长。秦末,他率闽中士卒举师北上,协同诸侯灭秦。楚汉分争天下,无诸出兵辅佐汉王刘邦打败项羽。刘邦即位后,念无诸有功,于汉高祖5年(公元前年)2月,复立无诸为闽越王,封闽中故地。无诸治下的闽越国吸收中原先进生产力,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百姓也安居乐业。闽越国揭开了福建文明史的光辉篇章,无诸也被后世称为“开闽始祖”,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代表人物。
后人评价无诸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历史人物,主要依据他建立闽越国的历史功迹。
一是发展生产,国力增强。无诸作为越人后代,由于越人更早受中原影响,带动闽越国深受中原的影响。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闽越技艺相授相通就已形成。楚汉战争后,闽越国满目疮痍,当务之急是发展生产力,无诸加大引进和应用先进的中原技术,他开疆拓土,筑城修路、耕田种粮、建坝引水、冶铁制器……局面打开后,又挖洞积粮、伐材造船、建筑都城等,图谋更大发展,使闽越国迈入强盛。
二是文化相融,善于借鉴。无诸善于吸纳外来文化,无诸时期开启对外之门,先进的汉文化、越文化在闽越国占据一定的地位。从王城宫殿的建筑看,无论整体布局还是单体构造,闽越建筑均以中原的建筑风格为主。从挖掘出的一些陶器、铁器、铜器、玉器等构件看,汉文化、越文化的烙印明显。人们印象中的闽越文化特征诸如拜蛇图腾、断发纹身、拔牙巫术、悬棺崖葬等等,应该属于更远古时期的风情风俗,对无诸闽越国时期的文化认识不能停留在这些猎奇上。
三是加强军事,维护统一。从汉高祖册封无诸王位到无诸去世这段时期,是闽越国最为稳定、发展最快的时期,因为无诸这位开国元勋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和他实行的内外军事策略密切相关。无诸对外维护大中华的统一和大汉王朝的权威,对内注重部落之间平衡,平息族群争斗。在闽地多处,都发现有闽越时期的练兵场、军事城堡和狩苑猎园等遗址遗迹,无诸经常在辖区各地进行大型巡游狩猎活动,类似于今天的军事演习,起到多重目的:1、练兵训练队伍,提高军事行动能力;2、展示实力,威慑领地各族群部落及地方势力;3、非军事行动,避免冒犯汉政权。
四是民族通婚,繁衍后代。民族婚姻相通更早得益于秦时代,秦始皇平定天下后,针对南方混乱的氏族以血缘为纽带的婚姻状况,明令“禁止淫佚”。秦始皇的禁令改善了闽越族人残余的母系婚姻陋习。无诸立国后,由于连年抗秦抗楚战争,国力削弱,人口骤减,更需要与外族通婚繁衍后代。他吸纳接受中原优越制度和先进政策,借鉴中原封建宗法制度促进闽越通婚、闽汉通婚。从武夷山出土的闽越陶器戳印看,无诸促进了姓氏的分化,闽越族人原先统称的“驺姓”,这一时期如皋、吴、龙、马、林、狼、卢等姓氏已经大量使用。
从血脉基因看,无诸是越王勾践的后代;从精神谱系看,无诸继承了勾践坚忍、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越王勾践是“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两个成语的主人公,千百年来是智慧和坚忍的化身,他励精图治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他吃饭前尝苦胆,睡觉睡柴草上,长年累月负重图谋,终于转弱为强,从一个失败者翻转成为最大的胜利者,让羞辱他的吴王羞辱自杀。勾践十三世孙无诸秉承先祖遗风,每在重要关口进退有度,凭着坚定意志成为人生赢家,被拥戴为闽越王,创立一番伟业。所以说,闽越王无诸和越王勾践,既有血脉基因的关系,又有精神传承的关系。
秦始皇、刘邦、项羽是古代中国叱咤风云的大人物,闽越王无诸与他们的故事载入了史册。司马迁《史记.东越传》记载“…秦并天下,曾废为郡长,以其地为闽中郡。及诸侯畔秦,…无诸摇率越人助汉。汉五年,复立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都东冶。”班固《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一则诏令:“故粤王亡(无)诸世奉粤祀,秦侵夺其地,使其社稷不得血食。诸侯心伐秦,亡(无)诸身帅闽中兵以佐灭秦,项羽废而弗立,今以为闽粤王,王闽中地,勿使失职。”历史记载大致勾勒了无诸走过的一波三折的王者道路,疏理出他与秦始皇、刘邦、项羽的传奇故事。
楚威王16年(公元前年),越国为楚国所灭,楚国大兵夺取了越国钱塘江以北和以西的富庶土地。越国解体后四分五裂,诸王侯纷纷败走南下,各据一隅,无诸祖先这一支逃到闽地武夷山(南山)残存苟活了下来。当王族权柄传至第七代无诸手里时,他雄心勃勃,借助天时地利,奋发图强,统一了“七闽”,创建闽越国,自立为闽越王。
无诸称王后不久,秦始皇歼灭六国平定天下,一统江山。秦始皇削弱地方势力,将闽越国降格为闽中郡,剥夺无诸王号,降为“郡长”。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著名的陈胜、吴广反秦起义爆发,各地武装纷纷响应,无诸趁势揭竿而起。无诸和一众子弟抗秦时先是投奔到项羽旗下,闽越军骁勇强悍,屡立奇功。秦灭亡后,西楚霸王项羽“戏亭分封”犒赏十八路诸侯王,竟将无诸排除在外。无诸深知根源在越国和楚国之间的世仇,越对楚有“灭国之恨”,项羽不会信任他。后来“楚汉相争”,无诸把赌注压在刘邦一边,再次把握住机遇,选择站队“佐汉攻楚”。此时的闽越兵是一支强大的队伍,无诸也是一位成熟的指挥官,五年战争,无诸和摇的部队与拥刘诸侯彭越等占据项羽后方的有利地理位置,使项羽腹背受敌。最后刘邦战胜项羽,无诸与各路诸侯联手追随刘邦将项羽围困垓下,上演一出霸王自刎乌江的千古大戏。无诸再一次成为人生赢家,为西汉王朝的建立和中国的重新统一立下汗马功劳。
刘邦“复立”无诸闽越王,首次册立闽越国,无诸成为西汉中央正式册封的闽越国王。这是无诸劳苦功高应得的犒赏,但无诸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小心谨慎,与汉朝中央始终保持着良好关系,进贡不缀,进贡礼单有详细记载:“献高帝石蜜五斛,蜜灼五百支,黑鹇白鹇各一对。”如今在闽越王城博物馆墙上挂着一张“八王图”:正中位置是头戴冕旒的大汉皇帝刘邦,左侧一位就是加冕王冠、身披袍服的无诸,其他诸侯王韩信、彭越、英布等依次摆开分列两侧,一个个威风凛凛,英气逼人!但短短几年后,这几位王侯都不得善终,相继被汉高祖刘邦杀害或流放。当年与无诸并肩作战的彭越,也是一位人中豪杰,刘邦登基后彭越分封为梁王,不久就流放蜀地,后遭刘邦诛杀,被灭了整个家族。无诸是“八王”中的幸存者,他是位有深谋远虑的人物,在他治下闽越国始终保持与大汉王朝的和睦关系,闽越国实力也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壮大。
无诸是汉高祖“复立”的闽越王,可见这之前他也曾为王,还有哪些人也曾称王呢?败走南山(武夷)的越后裔“七世至闽君摇”,摇与无诸是同时期人物,无诸之前称王者有几世?是哪些人?史书中没有记载。从史书有记载的闽越王继承者来看,鲜有无诸这样的卓越人物。后无诸时代,闽越王与大汉、南越、东瓯上演四国争锋。汉元封元年(公元前年),在古代中国又一位风云人物汉武帝的铁蹄蹂躏下,闽越王城被一把熊熊大火烧成灰烬,一代明君无诸创立的闽越王国终于毁在馀善等人手中。
司马迁《史记.东越列传》这样评价:“太史公曰:(闽)越属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民哉!何其久也。…然馀善至大逆,灭国迁众。”可见,闽越开囯之王无诸是历史功巨,其继承者东越王馀善是历史罪人。更为重要的是,当大汉王朝又一次统一中国,馀善等人逆历史潮流而动,注定了失败的命运。
摇可以算唯一一位略微能和无诸媲美的存在。“闽越王无诸及越东海王摇者,其先皆越王勾践之后也,姓驺氏。”摇虽然没有无诸这般有名,却也如无诸一般英勇擅战。《史记·东越列传》记载,惠帝三年(公元前年),“立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世俗号为东瓯王。”此时两王均为越国后裔,分门而立,可以看出汉朝庭居心叵测,表面看是封赏拉拢越人,其实还是让其相互制约、自相残杀。不过汉景帝“七国之乱”之前,闽越国与东瓯国相安无事,这时应该无诸还活在世上,无诸不会做“亲痛仇快”的事情。
无诸继位者郢,他也是馀善的兄长,最著名的事件就是被自己的弟弟馀善杀害。不过郢昏头在先,被手下挑唆发兵攻打东瓯国,东瓯王向汉朝廷告急,汉武帝调兵前往援救,汉兵未到,闽越军先自乱阵脚逃离而去。之后郢又举兵进攻南越国,汉武帝发怒后郢的死期就不远了。只是汉武帝还没来得及下手,馀善先召集贵族密谋杀死郢。说馀善审时度势也好,说他谋求自保也罢,闽越王郢就这样被自己的亲弟弟作为仕途铺路的牺牲品献给汉帝,从此拉开了闽越王族暗无天日、自相残杀的一幕。
郢死后,闽越故事的主角自然转到馀善身上。馀善是个野心勃勃的狠角色,他以郢的首级向汉武帝谢罪,想以此为投名状换得闽越王位。不料汉武帝认为“郢等首先做恶,只有无诸之孙繇君丑没有参与阴谋”,另立丑为闽越王。
此时馀善杀郢占据了地盘,收笼了人心,闽中贵族和百姓多半拥戴他。馀善自以为已经做大,暗中自立为王。汉武帝得知后也予以默认:“馀善屡次同郢阴谋作乱,以后却杀死郢,使汉军得以避免征战之苦。”汉武帝索性下诏封立馀善为东越王,与闽越王丑并处。
这又是汉朝庭惯用的间离计,目的让闽越王族之间相互制衡,如果能够相安无事最好,这样也可以保一方太平。但馀善的野心已经包藏不住,一直伺机蓄势待发。司马迁的闽越国传记为何名《东越列传》而不是名《闽越列传》?就是因为后无诸时代,东越王馀善戏份太重。馀善居然发兵拒汉,“号将军驺力为吞汉将军,入白沙、武陵、梅岭,杀汉三校尉”,馀善首战告捷大喜,被胜利冲昏头脑,便刻“武帝”玺印自立为帝。元封元年(公元前年),汉武帝派四路大军围剿馀善,一直杀到武夷山,武夷山下的闽越王城毁于一旦。这场惨烈战争的主角东越王馀善,被东越建成侯敖和繇王居股合谋杀死。
对于闽越国的灭亡,后人都归结为汉武帝的强大。无诸当年面对的秦始皇、项羽和刘邦更加强大,无诸却善于周旋,生存下来。然而无诸后继无人,他的继位者驺郢、馀善、繇君丑等人犯下一系列的错误:一、对抗大汉朝廷统一中国。馀善将祖训置之脑后,误判形势,不把大汉放在眼里。甚至私刻玉玺,擅自称帝搞分裂,意图破坏统一,称霸一方。二、东征西战。馀善们放弃了无诸包容的对外政策,扩张领土,闽越国与汉、南越、东瓯上演“四国演义”,终于掏空家底,国力衰弱。三、自相残杀。“甲弑其兄长而甲又被郢所弑”,馀善趁乱杀死哥哥郢,而馀善又被族人合谋所杀。
司马迁《汉书.封禅书》中,记载汉武帝祭祀闽地所尊崇的神仙武夷君。宋著名诗人陆游诗云:“幼读封禅书,始知武夷君。”
大约在汉元朔年间(公元前~年),大臣向汉武帝建议,古代的君主常常在春天举行盛大祀典,以求福祥。《史记》说:汉武帝接受了建议,令祠官“领祠之,如其方…武夷君用乾鱼…”
历代《武夷山志》对武夷山祀坛遗址有不同说法。明代徐表然《武夷山志》:“汉祀坛,在幔亭峰左,一石盘陀方正,广数十丈,浑然天成,不假琢削。”清代董天工《武夷山志》:“汉祀坛,在慢亭峰半,巨石浑然方正,上侈下削,其平如砥,可坐数十人。”两处描述的方位和大小均有所不同。由于汉帝在武夷山祭祀神仙,所以武夷山也有汉祀山之称,《福建史稿》曰:“武夷山因受祭,所以别号汉祀山。”
至于祭祀武夷君为什么用乾鱼?因为乾为八卦之一,形为三,象征阳性或刚健,《易.说卦》中有:“乾为天、为君、为父”之说。乾大吉大兆,可以用来象征汉武帝征霸四方的威仪,所以就以乾(雄性)之鱼祭祀。
强大的汉武帝征服闽越国后,实行残忍的杀戮:一把火烧毁闽越王城的城池,杀光闽越部队的青壮军人,将闽越族人流放迁徏至江淮一带。在历史长河中,闽越国“兴也匆匆,亡也匆匆”,从此彻底消亡了。汉武帝一统天下后,实行“汉化闽地”政策。历史学家认为,祭祀武夷君,以神仙之名号令天下,是汉武帝使岀的怀柔招数,目的在软化人心。于是武夷山被列入封禅之册,皇帝派出的特使来到武夷山的幔亭峰。
城村汉城遗址从发现之日起,考古发掘工作就没有停止。随着考察与探寻的深入,令人叹为观止的发现和惊奇越来越多,人们不禁对闽越时期劳动人民的创造和能工巧匠的智慧肃然起敬。先人们的技艺、聪慧和勤劳,打造出古城辉煌,这是华夏古文化与物质的瑰宝,处处闪耀着人类文明之光。
比如建筑文化,闽越王城建筑风格体现出汉文化与闽越文化的融合。建筑师们模仿秦都汉宫的中原风尚建造王城。王殿居中,左祖右社,这是秦汉传统的礼制格局;城门高大气派,城墙严实厚重,这是中原古城的特征;庭院、殿堂、楼阁、汉阙、宫庙、中轴线、祭坛等等,处处显现出汉文化的风格。与此同时,浓郁的闽越风情保存在细节之处,如“干栏式”建筑、方砖蛇纹图、墙体彩饰、墙角纹路、瓦当烙图等等,把闽越风情展示得琳璃尽致。
武夷山汉城遗址,已有近60年的考古勘探与重点发掘的历史,主要大事为:
年,福建省文管会南平专区文物普查小组,在崇安县(现武夷山市)普查时,发现了位于兴田镇城村的古城址。年,福建省文管会再次派员进行复查,并进行试掘。在城址马道岗发掘房屋建筑基址一座,出土陶、铁、铜器等遗物件及大量汉代陶瓦片,确定城村古城年代属于汉代。年,经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批准,由福建省博物馆组成崇安城村汉城考古队,对城址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钻探和重点发掘。初步查明了城址地下文物遗迹的分布,遗址的范围及文化堆积情况。年—年,对城址中部高胡南坪甲组建筑群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一组以庭院、殿堂为中轴,大门、厢房、天井等东西对称的大型宫殿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整体布局恢弘大气,规模类似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其中主殿堂坐北朝南,长方形,东西长37.4米、南北宽27.4米,面积约平方米。地面柱位分布密集,呈网格状,南北7行、东西8行,构成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的大型干栏式建筑,极具南方山区特色。判定为西汉闽越国时期具有都城性质的核心宫殿遗迹。年—年,两次对城址西北部下寺岗遗址点进行发掘,挖出建筑基址一座,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长36.6米,南北宽30米,西北面有排水沟、围墙等遗迹,西、南两侧有廊道、踏步,推测该建筑具有祭祀功能。年、年—年,对城址北城门遗址先后进行3次发掘,发现门道、门卫房等重要遗迹,确立北城门的具体位置、建筑格局和城墙走向。
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砖瓦建筑材料、陶器、铁器、铜器等文物,是断定城址性质与年代的科学资料。年,对城址北面的牛山墓进行发掘,该墓有覆斗状封土,墓圹平面呈“甲”字形,全长近32米,宽约9米,封土距墓底约14米。该墓规模是福建省内为闽越国时期已发现最大一座墓葬。墓室内出土人字形椁,与浙江绍兴春秋越王陵形制相似,印证了闽越王族为越王勾践后裔的说法。年,对新亭园四座墓葬进行了发掘,皆带有封土堆,有墓道,平面呈“凸”字形,为闽越国时期一处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陶器,其中M2出土了环、带钩二件玉器,弥足珍贵。
东城门是王城的正门,原来城门墩上建筑着高大雄伟的城门楼。王城被毁时,城门也被烧毁倒塌,经过二千多年风雨冲刷,现在保存的这个城门基址是80年代末发掘出的,城门基础的外形基本保存挖掘时的样子,城门洞宽约5米,门道长9.5米。门道两边的城门墩各宽14米、厚9.5米。门道两侧和门墩内外侧的方形壁槽是当时立木柱的壁柱位置。城门内门道两侧是南、北两座门卫房基址,门卫房是守卫队值班的地方,房内有楼梯可通城门楼上。
现在的东城门是已经将基址修复保护起来的形状,原城门基址包在里面。原城门墙面都是烧烤成红色的,并且墙面非常平整。现在的复原城门是完全按照考古发掘情况进行复原的。
在东城门遗址上发掘出土了大量城门楼的瓦类建筑材料,铁门臼、铁护枢和陶器、铜兵器、铁兵器以及华丽马车的鎏金构件。出土的兵器主要是剑、矛、驽机、箭镞等。
高胡坪甲组宫殿是城内较中心的一座宫殿建筑群基址,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由中央的主殿、侧殿、前院、四周厢房、主殿周围配房、东浴池、西天井以及后院、廊庑、水井等组成。
这组官殿群遗址大部分的原房基仍埋于地下,目前按照发掘出土的原貌复制了这组建筑的基址,包括当时的庭院,南面两座大门,西边还有一个边门。门两侧为房屋,庭院东边为东厢房遗址,西边为西厢房遗址,北边为主殿遗址。大殿是甲组宫殿群中的主殿。大殿东西面阔约37.4米,南北进深约27.4米,面积平方米。大殿地基中密布柱础,这是它与众不同的地方。实际上这座大殿的主柱为东西八柱,南北七柱,构成面阔七间,进深六间的殿堂。房子主柱之间有相距1米的两排础石,这些密集的础石是支撑地板的桩柱。当时这座大殿全部铺着木地板。现在看到的这些础石都是二千年前的实物,经考古发掘从地下挖出的。考古发掘还发现当时的墙基,墙上涂白石灰,部分白墙面上留有彩绘壁画的痕迹。
高胡坪甲组宫殿大殿的东边有一个砖砌的水池,即当时的宫廷浴池。浴池西边有四条并列的东西向陶管道,北边也有四条并列的南北向陶管道,东壁下设有一条小型排水管道。在浴池北侧东部又有一组回形的陶管道。这里的回形管道设施专家认为这是供暖设施。由于在全国所有的汉代遗址中,都没见到这种回形管道,因此在古城中这个设施目前还是个谜。现在能看到的浴池和水管道全是掩埋实物后的复制品,只有在浴池中还保留一块原池底的真迹。原池底都是用花纹砖铺砌而成。
大殿后面一层一层台基是一排排高差不同的后房,后房下是后院,后院北是一条回廊,回廊外有一口汉代的水井。这口水井是全国罕见的。井深7米多,令人惊叹的是两千多年前这口井就很准确的打在泉脉上,井底铺有木板,井壁由一节一节陶井圈叠砌而成,每节陶井圈有四个对称的圆孔。井底铺有木板,不仅有效地限制了井底泥沙的扩散,并且减小了井圈对底沙土层的压强,从而避免了井圈的沉降(陶井圈很重),延长了水井的使用寿命。这口井历经两千多年,时至今日,井水仍清澈可饮。井底铺木板的技术经专家考证是我国最早应用此技术的实例。这口井里的水曾送福建省卫生防疫站检验,含有多种对人体有利的微量元素。
这口古井在年发掘清理时,出土了许多汲水的陶缸,还有木梳及井栏木。现在水井中,最上边两个井圈是原井圈,下面的井圈为辅助加固井圈。这口古井是福建省所发现的古井中年代最早的水井,所以有“福建第一井”“华厦第一井”之称。
闽越王城城墙依山而筑,曲折延伸,用黄土夯筑,其遗存大多数仍清晰可见。由于城墙沿着山脊或两山之间修筑,透迤起伏,城墙外一般有城壕。据钻探实测,城墙总周长米。东城墙跨越王殿垅,穿过城门北岗,朝北再穿过水桶垅到马道岗东麓至城东北角与北城墙连接。西城墙北起西北墙角的夯土高台,向南经下寺岗,沿山坡直下,穿过王殿拢至乌龟山西南城角与南城墙连接。南城墙西起乌龟山顶部(西南城角),沿乌龟山南坡向东,经大岗头南沿至东南城角与东城墙连接。北城墙东起东北城角,向西沿马道岗东北坡夯筑,绕过马道岗第三高台,继续沿山脊西行至西北城角与西城墙连接。城村汉城遗址城墙保持相对完整,虽然墙体上部均已坍塌,但其下部及墙基仍保存完好,都能完全连接起来。
乌龟山烽火台位于古城西南城角制高点上的乌龟山顶部,高出周围约60米。台址由土夯筑而成圆形,高天城墙约4米。在台址中部有一圆形深坑,坑口直径1.1米,深3.5米,坑内填满灰士,上部含汉代瓦片,中部全是灰烬,夹大量红烧土并发现木炭遗迹,底部是红烧土和炭末。台址与南墙连接处呈台阶式斜坡。西北城角台基位于西北城角上,为西墙与北墙交会处,海拨米,是城址西北角的制高点。台基与北墙连接,与西墙连接处也是陡坡,可能是瞭望台遗址。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位于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建于年。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机构,直属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属遗址类博物馆。
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现为国家三级博物馆,拥有馆藏文物和标本1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计件。博物馆位于王城遗址东南侧,占地面积1公顷,建筑面积.22平方米。整个建筑包括地上一层、地下一层,集典藏、展览、教育、科研于一体。建筑平面呈中轴线布局,依次为大门、前庭院、前殿、后庭院、后殿及四周回廊,悬山顶梁架结构,组成宫殿院落。屋宇高大敞亮,主次有序、严谨规整、重檐翘角,再现汉代闽越宫苑建筑的风采。博物馆有3个基本陈列展厅和1个临时展厅。
博物馆“闽越史光”陈列项目贯穿闽越文化形态和汉城遗址的主线,以“闽越民族”“闽越王国”“闽越王城”和“世遗宝地”四个部分逐级递进的给观众讲述一个古老王国的辉煌往事和厚重文化。
第一部分:闽越民族。讲述闽越民族族群的形成、民俗风情和闽越民族汉化进程以及给后世遗留下的风教。以文献和考古发掘为证明,阐述独特生活习俗的闽越族文化传统。展示武夷山独特的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和东部山水的完美结合所蕴藏的文人与自然的和谐融合,滋养了闽越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
第二部分:闽越王国。以史为线,串起闽越国浮沉古今。文物陈列采用量身定做的国际标准安全、密闭、高观赏效果的壁柜,展示具有代表当时闽越王国王权结构,政治局势,军事力量和社会经济的文物。
第三部分:闽越王城。以城村汉城遗址为依托,集中展示遗址发掘情况以及出土建筑材料。展览以遗址为核心,系统地再现闽越族的物质文化面貌,彰显无诸入闽复国、王城建设、农耕商贸、制陶、冶炼、武备、衣食住行、宗教祭祀、捕猎狩猎、墓葬文化等,展现了福建在秦汉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艺术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和水平,为全面了解和研究闽越国的社会历史文化,特别是福建古代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第四部分:世遗宝地。集中了展示城村汉城遗址发掘的全过程,各类照片图版的展示烘托出考古发掘的艰辛历程。弧幕视频《双世遗武夷山》简述了闽越王城消逝两千多年的文明被调查发掘,使之成为西汉闽越国历史的研究中心,成为旅游观光胜地。
发掘出的闽越王城宫殿建筑,整体呈现以庭院、殿堂为中轴线、左右对称的“四合院”式布局,规划严谨,合理。殿堂属中心建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达平方米。房基内南北7柱,东西8柱,面阔七间,进深6间,可谓气势恢弘。
殿堂的台基面均有5—10厘米厚的红烧土层。在各柱之间分置了5块小型的柱石,石柱上仍残一台桩柱和炭化的栏木。因此这座殿堂的地板面,很可能是在石柱上立矮木桩,在木桩上横木架,再铺设地板。这种下部留空的的建筑,一则通风,二则隔潮,三则防虫蛇之害,被称为“干栏式”。这种建筑形式曾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闽北乡村间随处可见的晒楼,可以说是这种建筑形式的遗风。
在国内已发现的古代大型建筑中,以这种“干栏式”形式建筑宫殿的,可以说是绝无仅有。把它应用于大型建筑,可以说是闽越人、是武夷山人的一大创造。
汉城遗址出土的铁器、兵器值得重视,主要有犁、耙、铲、刀、剑、镞、矛、釜等,种类和数量都是无与伦比的。许多罕见的器具,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水平。一些先进的农具甚至在中原地区也属罕见,比如:一件硕大的铧犁,重达15公斤,须四头牛才能拉动耕田;一件奇特的铁锯,齿轮清晰可辨,残长厘米,宽3厘米。一件罕见的铁齿轮,直径8厘米、厚3厘米、20IT轮齿……
闽越王城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木器、砖瓦等珍贵文物。比如:一块全国最大的空心砖,泥质橙黄陶,长方形,正面模印两条绶带串联四块玉璧形主体纹饰,边框以菱形纹作辅助装饰;铺地砖及角砖,长46厘米、宽38厘米、厚4厘米,印有菱形花纹的长形砖主要用于铺砌回廊走道宫殿地面,角砖用于建筑边角的陶质建材;还有大小、口径不同的水管道是根据排水流量设计的,反映出当时古城排水系统设计得严密周到。
王城遗址出土的日用陶器烧制精良,造型别具一格,其中瓮、罐、盆、盘、钵、壶、盅、盒、杯、甑、缸、熏炉、提筒等与其它地区造型风格不同,是典型的闽越式陶器。这些闽越文化所特有的陶器,质地坚硬、花纹优美,造型独具匠心,是古代中国陶瓷文化的奇葩。此外玉器也值得一提,一件玉帶钩,白色玉质,玉料上乘,整器大致呈龙形,勾首做龙头状,龙嘴、眼、角等处栩栩如生,玉身正面及两侧阴刻曲折、卷云纹,下部有倒“T”字形扣钮,整器线条流畅、造型优美;佩物玉环、王组佩、玉饰等,足见闽越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
泥质灰硬陶“万岁瓦当”,扁圆形,窄沿,沿旁一圈弦纹,当心凸起圆泡,正面有“万岁”两字,上部为云树纹,背部素面。闽越时期流行吉祥文字瓦当和云纹瓦当,另还有一块“万岁瓦当”保存较完整,铭文篆书体“万岁”苍劲秀丽,结构完整对称,上空配置云纹,构图艺术性高。
(张晓平整理)
知识问答
一.选择题:
1.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于在考古挖掘中被发现。()
A.年B.年C.年D.年
2.被后世称为“开闽始祖”的历史人物是。()
A.王审知B.无诸C.余缮D.王阳明
3.闽越时期的主要建筑被称。()
A.古典园林B.吊脚楼C.干栏式建筑D.城堡建筑
二.填空题
1.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被列入全国保护单位。
2.武夷山汉城国家考古公园年立项。
3.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年被列入时期大遗址名单。
4.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专家在世遗申报期间到武夷山实地考察了汉城遗址。
5.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地处武夷山市镇村。
6.闽越王无诸是越王的后代。
7.闽越故事被写入历史学家的著作《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