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血流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
TUhjnbcbe - 2024/10/11 17:27:00
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

译文:黄帝问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是什么意思呢?第三篇生气通天论说的万物有生,人也如此,都是受气于天。我们看一下六合九州,六合为前后左右上下也就是东南西北上下。九州《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冀州、兖州。

1、豫州:豫州位于九州之中,以河南为中心,东接山东、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临湖北,历史上曾数度达到鼎盛时期,长期位居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2、青州:大体指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东半岛的一片区域,地为肥沃白壤。早在多年前,就有人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

3、徐州:范围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黄海以西,涉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地为红色粘土。

4、扬州:扬州范围相当于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岭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扬州是“九州”之一。

5、荆州:《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荆山在今湖北南漳县。荆州大体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荆山一带直到衡山之南地域。是汉族原居地区之一。

6、梁州:梁州,是汉地九州(非行政区划)的一部分,代指陕西、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明代洪武帝认为“中国之旧疆”包括陕西、巴蜀(明代四川省)及云南在内。

7、雍州:即雍州东界抵晋陕二省分界的黄河,西界至黑水,黑水或谓即张掖河,或谓即党河(均在今甘肃),或谓即喀喇乌苏河(新疆乌苏市),黑水诸说不一。

8、冀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分天下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现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辽宁省与内蒙部分地区。

9、兖州:兖州,是《禹贡》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个地理范围,大体位于古黄河和济水之间(今山东省西部、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东南部)。范围和治所随历史多有变更。在这里指无论大小都受气于天。在外布九州之地,在内应九窍。九窍即指阳窍七,阴窍二,也就是人体的两眼、两耳、两鼻孔、口、尿道和肛门。五藏指五神藏心肝脾肺肾,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从而成形。十二节为十二气,天的十二节气,人的十二经脉外应。

原文: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译文:人这一生之所以有作为在各个领域完全是依五行之气而立,五行的强弱关乎着作为的高低。五行在天地之内应三元而成。其气三是指天气,地气,运气。如果邪气经常触犯生气,就会让我们的生气倾危。所以我们应该保养天真之气才是寿命延长的根本。人秉五行之气而生,坏此五行之气而亡就是这个意思。正如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生气通于天,清静经云上清下浊,所以苍天生气清净,阳气者正是天气。天气清则人的志意都可治。

原文: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解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译文:圣人能够运精育神,饮服苍天清气,也就是我们的天真之气。自然可以通于神明。如果违逆苍天清气的道理,就会九窍内闭,肌肉外雍,卫气散解,什么是卫气,卫气实际上合天上的阳气,就是保护外面的阳气,卫气能够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雍肌肉,当卫外得阳气不能顺天之气而自伤,就会阳气散解,正气削弱。人气通于天气,天气逆,人气也逆。这全部都是人自寻而造成的。

原文: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咳,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驰长。緛短为拘,驰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译文:什么是阳气在这里原文说的很好,人体的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人与阳气就像天与太阳。如果失去他所居住的地方,就会折寿而不能彰著。因为人失去阳之所居则阳不固,太阳不明天地昏暗,阳不固就会寿命夭折。阳气生于至阴,有中枢转而出,风寒之邪都伤皮毛气分,当运枢以外应阳气在表,邪客在门,就会起居如惊,神气外浮。天上的阳气伤人身阳气,气伤外弛就会汗出。这都是因为气分邪热迫及而生。心主脉固心烦,肺为心之盖所以喘喝。如果不心烦而安静,说明邪还在气分而气伤,神气虚则多言。如果身体伤于暑而汗出者,暑伤阳而使卫气不和,汗出而散,只有营卫和才能汗出解。如果伤于湿,下焦最先受之,阴湿之邪上干阳气而冒明,所以头就像裹了一层布子。湿伤阳气,则因阳化热,,阳气伤不能荣养于筋,所以大筋软短,小筋驰长。短就会缩急而为拘挛,长则放纵而为痿弃。

外淫之邪伤于气,就会成肿。结阳者肿四肢,因阳气伤而不能运行,荣血涩而肿。

原文: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

译文:这一段是说我们的阳气,《金匮要略》劳之为病,脉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好。说明了阳气一定要密固,如果烦劳就会阳气外张,劳疲筋骨动伤神气,耗竭天真。筋脉?胀精气竭绝,既伤肾气又损膀胱,所以到了夏天就会使人煎厥。为什么会伤到膀胱呢?膀胱为州都之官,精液所藏,又属太阳膀胱之腑,太阳为诸阳的主气,阳气伤就会坏其腑。什么是煎厥?煎厥为气逆,假如气短易怒,阳气不治,阳气不治则阳气不得出,肝气当治而未得,所以善怒,善怒名煎厥。既然前面伤肾,又竭膀胱,肾经内属于耳中,膀胱脉生于目眦,所以目盲无法看东西,耳朵厥听,当目视有问题,耳听有问题的时候同样心神志意,筋骨肠胃都会坏脱,烦闷不可止。

原文: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译文:这一段告诉我们气的所养,喜怒不可无常,太过就会病生。大怒则伤肝肾,太过就会气绝,当我们发怒时候气逆而阳不下行,阳不下行就会阳逆,阳逆造成血积于心胸之中。血菀于上的上就是指心胸。阳逆造成气血奔去,从而生薄厥,因为怒就会气逆,抓住这个特点,太过就会同时呕血。记住大怒气逆血容易积于心胸。同时发怒太过气就会压迫筋,筋络内伤。人身阳气虚不能充满身体遍布周身,经常半身有汗或湿润,时间久了容易有偏枯半身不遂。

如汗出见湿就会湿热郁于皮肤之间,湿热厉害而生痤癤,稍微没那么严重就会起痱疮。高粱味厚,味厚就会伤形,气伤于味,形气伤肌肤腠理就虚,膏梁所变的热毒逆于肉理就多生大疔,所谓说丁生于足,是因为四肢为储阳气的根本之所。形体劳动就会出汗,如果时月寒凉,外风凄凉,肌肤腠理居寒,脂液遂凝,存于玄府,皶刺长于皮肤之中。形状像米粒,或像针,时间久的上面的黑分开,色白黄在玄府中,也就是我们说的粉刺,可见治疗粉刺应该解表。痤为颜色发红里面有脓,大小如酸枣,这都是因为阳气内郁而成。

原文: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译文:阳气在内养五脏之神,在外荣养筋骨,并不是只通会于腠理,外卫于皮毛。阳气水谷之精,先养于五脏之神,柔者为少阳初生之气,初出微阳荣养于筋,是以少阳生筋。开阖,开为一日而主外,阖为夜暮而收。如果失去开阖之机,就会寒气从而内薄。背为阳,阳虚则寒邪痹闭于背部,形体为之俯偻。如阳虚不能为荣血之卫,而邪陷于脉中为瘘,留连于肉腠之间。如果寒袭于背俞之气,变化入深而少于脏腑者就会经常畏惧惊恐。营逆则血郁,血如果郁热聚而成脓,所以臃肿。出汗没有停止,形体弱而气消,邪虽然陷弱肌腠,但是表气不入于经,所以穴俞以闭。穴俞闭热藏不出到了秋天,前面我们说的秋天要收阳之气,两热一合寒热相移,所以起风,称为风虐。

原文: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

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泻,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译文:这里又说到了我们的七情六欲,如果我们能够清净,欲望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如此我们的肌肉腠理就会虚邪不侵。虽大风苛毒也不是专门寻找人,而且我们自己冒犯不懂躲避,百病由风而起,我们只要清静阳气拒,大风也不能害。清静是做到用我们前面讲的四时节气养身调节,就会生气不断,永保康宁。如果我们不能注重养身之道,病久变化相传,上下不通,阴阳交战虽有良医也无能为力。阳气蓄积病死,是说三阳蓄积不通,如果不赶快泻之就会病死。蓄积久就会上下不交。

原文: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译文:我们的阳气白天在外围绕身体行二十五度,眼睛睁开阳气上行于头部,也就是我们说卫气行于阳二十五度。阳气从平晓生,中午盛,日落减弱,气门为玄府。气门为营卫之气发泄之门。所以让我们明白阳气盛衰是为了养身顺阳气而动,阳出则出,阳藏我们也藏,傍晚阳气衰,身体内阴分运行,所以我们适合收敛从而开拒绝虚邪的侵入。扰乱筋骨就是违逆耗损阳精,不应该见雾露,如果迎雾露则寒湿俱侵,如果我们能够顺此三时来养身就会天真永久。

原文: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译文:人身全凭阴阳也本于阴阳,阳生于阴,先说阳后说阴。阴主藏精,阳主卫外,为阴之固。气为阳,血为阴,阳盛而阴不能胜就会脉行急迫,阳盛则狂,狂走攀登,阳盛则四肢实,所以狂走攀登。这些情况都是因为阴不胜阳。五脏为阴,九窍为水注之气,为精气所注之门户,如果阴太盛而阳不能胜阴,就会五脏之气内争,九窍开始不通。九窍为上面七窍加前阴后阴。阳气养筋,阴气注脉,少阳主骨,少阴主髓,气为阳,血为阴,圣人能够让阴阳和平,筋脉骨髓气血都可以和顺坚固。内为阴外为阳,如此便能阴阳调和,邪不能害,精气注于耳,血气注于目,邪不外淫则阴气内固,如此让我们耳目聪明,气血顺畅。

原文: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译文:足厥阴风木应肝,所以风淫精亡,就会伤肝。这句话也么理解,风气通于肝,风为阳邪,风应就会生热,热盛则水干,水干则肾气不营,所以精枯。风木内通肝气,肝主藏血,肝气受邪伤其血,母去救子也为同理。前面我们说过了饮食不能太过,太饱则伤肠胃,肠胃太满筋脉就会不附,所以肠澼为痔。跟我们前面说的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个道理。这里主要是给我们痔疮行程一个病机解释。强力为勉强强迫入房,高骨为腰部高骨,强力入房消耗精气,精气消耗就会伤肾,肾受伤则髓气内枯,所以高骨坏而不用。所以我们注意养身注意行房,不是不让,是不能勉强。

原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译文:这句告诉我们圣人之道的要点,阴阳交会的最关键是阳气应密闭而不泄,密不轻易泄就会生气强固长久。如果阴阳不和就像有春无秋,有冬无夏。阴阳之气有开有和,只有圣人能够陈明阴阳,内外调和。如果阳自强而不能闭密,就会使阴泄泻而精气竭。当阴气和平,阳气密闭,就会精神益治。如果阴不能和平,阳不能密闭,强制使用泄泻很容易损耗天真,二气分离,经络不通,精气不化。

原文: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痎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译文:不穿衣服裸露身体感染风邪,风气外侵,阳气内拒,风和阳相互搏击而生寒热。风气前面我们说的通于肝,春天肝木生发之季正是旺季。木能胜脾土,所以生洞泄。夏天热气最旺,秋天要把夏天的阳收回,如果夏天伤于暑,暑汗不泄,炎气伏藏,等到秋收之时,阴气外出与热相遇,发生痎疟。秋天地气湿重,冬又水旺,水来乘肺,就发咳逆。湿气内攻脏腑就会咳逆,外散在筋脉就会痿弱。冬天寒冷凝结,春阳气发,寒如果不能释放,阳气伏于下,寒热相持而得温病。春夏秋冬四季寒暑温凉如果相互胜负就会使四时之气伤害五脏和气。

原文: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译文:这一段告诉我们饮食之味的重要,所以为阴指的是五脏而不是六腑,五脏心肝脾肺肾。阴之五宫是说五脏之神所居住的地方。就是说这五神本来靠五味而生,五味宣化成气各自滋养五神。虽然五味可以使五神生,但是也可以使五神亡。吃的酸性食物太多会让人癃,也就是小便不利,肝多津液,如果津液向内溢就会使肝叶举,肝叶举起来脾经之气就会受阻而不行,因为木能制土。如果我们吃的太咸,就会肌肤缩短,心气抑制而不行,因为咸走血,咸归肾。如果甘味吃的太多,会让人心闷,甘性滞缓,所以气喘而满使肾不平,因为土制水。吃的苦太过,苦性坚燥又养脾胃,所以脾气不濡胃气强厚。吃辛味太多,辛性金气偏盛则肝气受伤,所以筋脉弛懈,因辛燥津液不能相成,而精神乃受其殃。肾主藏精而主骨,肝主藏血而主筋,风客淫气,邪如果伤肝而精乃亡,如果能谨和五味,则筋骨柔而腠理密。如果能依此来调理阴阳则天命长久。

1
查看完整版本: 黄帝内经第三篇生气通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