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历史圈子的朋友提到汉武帝时,很喜欢用一个词来形容:穷兵黩武,对汉武帝耗尽国力不顾人民死活,劳师远征与匈奴拼命的国策不以为然,觉得这样划不来。其实,在国家大事上,很难用划得来划不来简单衡量。我们只看到汉武帝好战对国家不利的一面,那么我们为何不来了解一下,汉武帝为何不惜一切代价要与匈奴一战呢?
匈奴与中原民族的斗争,在先秦时代就十分频繁。但那时候的匈奴还没有强大统一的政府组织,南下的只是个别部落,但即便这样,危害也不容小觑。好在有李牧、蒙恬的赫赫武功,匈奴才暂时被堵在门外。
而秦末汉初之际,军臣单于已经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模式,军事层面也效率更高、战力更强,控弦之士多达四十万。这个辽阔万里的草原帝国,逐步展示了他狰狞的面孔。汉初匈奴人第一次南下,就几乎要了刘邦的命,差点让汉朝这个新帝国胎死腹中,这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此时的匈奴,远非新生的汉朝可以对抗的,不得已汉朝采取了和亲等措施,千方百计求得和平换来修生养息。然而此后冒顿单于、军臣单于、伊稚斜单于、老上单于,这些匈奴霸主何时把汉朝的示好当回事过?哪一年不曾寇边?翻开史书,从辽东到河西,匈奴人肆意烧杀掳掠,攻城拔寨,强掳边民。汉朝难道没有对胡人宽容过?可胡人什么时候改过豺狼本性?这是一页页滴血的历史,笔笔记载里传出的是汉人边民家破人亡的悲泣号哭。
好在西汉的几位帝王都是有为之君,在经历了六十年的漫长屈辱,六十年的艰难隐忍后,在一代雄主汉武帝的带领下,大汉的军人前赴后继,血染沙场,以巨大的牺牲彻底打垮了匈奴,换来了数百年边疆和平。此后虽然仍有昭君和亲,但那已是呼韩邪单于三次亲赴长安,跪伏于大汉朝堂之上,苦苦哀求,才换来赏赐赏赐一个宫女,和汉初的和亲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正是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强硬政策,霍去病封狼居胥在前,才有了之后汉宣帝定胡碑、汉和帝窦宪燕然勒石的丰功伟绩,大汉朝才成为数千年来最让我们魂牵梦萦、骄傲无比的朝代。
而我们看看汉朝之后的那段时期,中原民族经历了什么。曹操曾在宴席上领出一位憔悴不堪的妇女,辛酸的说道:“你们知道她是谁么?她是名满天下的蔡邕之女蔡文姬啊!”年轻时候的蔡文姬才貌双绝,仰慕她的人无数。可她在汉末的乱世中却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被胡人掳走。“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蔡文姬在《悲愤诗》中写下了自己的悲惨遭遇。而这时,好歹还有曹操多次讨伐羌人、乌桓、鲜卑人,为中原汉民争取一线生机。而到了西晋末年,晋朝稍有虚弱,五胡争相进入中原,近四百年的五胡乱华和南北朝乱世,无数的汉人被做为牲口一样的奴隶,甚至沦为胡人的军粮。
那个时候,在人间地狱里徘徊,苦苦挣扎的人们,又是多么渴望有一位汉武帝那样的君主啊!
我们再来看看宋朝,宋朝的皇帝倒是个个精明,如宋真宗,以两个县的赋税收入就买来和平沾沾自喜,还大言不惭跑去封禅泰山,可他却没料到,从他占据优势却签订檀渊之盟那一刻起,宋军的精气神就被他亲手折断了。打?打个毛线,无数热血战士耗尽生命换来的胜利,却被君王厌弃,认为是少许钱财买来的和平。于是在宋朝的君臣心理,建立起来一种奇怪的思维:凡是拿钱能搞定的事,那都不是事。于是有了之后童贯买燕京,宋钦宗搜尽民间财物送与金军,祈求对方退兵,最终却换来兵败如山倒,换来金兵隔河敲鼓一夜,十四万宋军跑的一个不剩的千古笑柄,换来靖康之耻的万世之辱。
当你的敌人要的不是你的钱财,而是要覆灭你的江山社稷,掳掠你的万千同胞,蹂躏你的妻母姊妹时,和平,到底该如何去争取?
遗憾的是,宋朝却似乎从来没有吸取这个教训,也没明白“只有打出来的和平,没有求出来的安宁”这个道理。于是和北宋一样,之后有了刘琦顺昌城下大破拐子马,岳飞乘势北伐却被制止,甚至不惜杀掉岳飞向金人求和;有了辛弃疾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南归,却被百般猜忌,二十六年里调动达三十七次之多,无奈任黑发变皓首,留下一句“男儿到死心如铁……”的悲叹;于是有了王坚、余坚被多次羞辱,最终抑郁而死;有了武状元华岳因上书北伐被当街虐杀的人间惨剧……
一行书生泪,不忍读宋史!宋史种种,让人忍不住抚书长叹,哪怕吐尽腹中老血,也扫不尽胸中悲愤。
此时,我想问问诸君,汉武帝的不惜一战和宋真宗、宋钦宗的花钱买和平,哪个划得来,哪个正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