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edrichLau
勇敢杀敌八百兵,抗敌豪情以诗鸣,谁怜爱国千行泪,说到倭奴气不平。
——谢晋元
年,就在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狼烟四起的上海之时,有一小支中国军队抱定必死的决心坚守一座仓库,凭一己之力抵抗着大批凶猛的日本部队的轮番猛攻。
这就是著名的四行仓库“八百壮士”的故事,最近有一部描绘该历史事件的电影《八佰》即将上映。自去年它发布第一支正式预告以来,笔者就萌生了写出一篇全景介绍四行仓库保卫的文章的念头。并在随后历经数日,将该文稿最终完成。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部电影上映日期一再延期,最终于日前定档今年的8.21全国上映。在这里,笔者不会去探讨影片创作者的功过,而是谨以此文,向我们伟大的先烈致敬。(注:文中所用照片均来自于电影《八佰》的正式预告、笔者所摄照片及网络)
▲年,笔者参观四行仓库时拍摄的弹痕累累的仓库外层建筑
年10月23日,上海闸北地区狼烟四起,烈火贪婪的吞噬着一栋栋建筑物。燃起了绵延两公里的熊熊大火,让人一眼望不到边际。燃烧产生的滚滚浓烟升至多米的高空,遮蔽了阳光,使大地变得死气沉沉。此刻,中日两国已经围绕上海激战了三个多月,这场大火则将是这场毁灭性战争的一个终点。而当时在此地居住的人们则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惨烈的场景:一座繁华的都市因为战乱即刻变成了一座死亡的熔炉。
▲燃起熊熊大火的四行仓库
这些燃起的大火中,有一些是因为双方交火而导致,而更多的则是中国军队为了掩护撤退而放置的掩护烟幕。在这里,中国军人虽在整体上武器装备不及对手,但是他们的抵抗却十分坚决和英勇。而由于日军已经占领了城市外围阵地并逐渐威胁着中国军队的侧翼,除了撤退,他们别无选择。
在国军撤退的过程中,有一支中国军队为了吸引日军火力而选择了在最后面掩护兄弟部队撤退。他们固守在一座坚固的水泥仓库中,这些士兵来自于国军第88步兵师团,而在他们身旁不远处就是各国的租界区。从任务性质来看,这明显是一次自杀任务,而为了展示中国军人的骨气,这些士兵明知前方是死路一条仍义无反顾地选择服从命令。
▲一半是歌舞升平的天堂,一半是死气沉沉的炼狱
命令的生效日期是10月26日,随后他们在这座名为四行仓库的地方坚守了4天,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这里很快就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是一幅怎样奇特的景象:一边是歌舞升平的天堂,一边是断壁残垣的地狱。而各国记者却可在相对安全的地方争相报道近在咫尺的战事。其中,在当时美国记者的报道中,这场守卫战被打上了“中国的阿拉莫战役”的标签,而阿拉莫战役则是在-年打响的德克萨斯独立战争期间的一场重要战役。在这里名德克萨斯人顽强抵抗了人的墨西哥军队,而最终名战士均全部战死沙场。时至今日,这场战役被美国人认为是勇气和牺牲精神的象征而被广为传颂。
▲描述阿拉莫战役的画作
一.从年全面抗战爆发开始讲起
在20世纪30年代前后,几乎每一名日本士兵都受到过长时间的武士道思想和激进的军国主义思想的灌输。年,日军侵入了富庶的中国东北地区,并扶植清废帝溥仪成立了伪满洲国。这一切都是披着伪善外衣的侵略行为,但日本人这样的做法在当年却成功欺骗了世界上的多个国家。此时,世界上诸如英国和美国这样的工业化大国正深陷在经济危机的泥潭中无法自拔,对日本的野蛮行径,他们做的无非是提出一些无关痛痒的抗议。在小规模的擦枪走火不断发生后,日军的胆子也越来越大。最终在年,中国全面的抗日战争因日军借口士兵失踪炮击宛平城开始,而这场战争也是日本方面精心策划许久的产物。
▲明晃晃的刺刀抵在步枪上,一小撮登陆的日军部队依靠断壁残垣的掩护向驻守闸北地区的国军部队发动猛攻。
20世纪30年代,相比日本人的踌躇满志、咄咄逼人,反观我们则处在一片动荡之中:外有日本的不断侵略扩张,内有各路军阀的相互混战,这些都一点点地将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撕成碎片。此时中国处在南京国民政府的实际管理之下,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蒋介石选择了“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实际上对日军的扩张行为无疑是一种放纵。而这对于日本人而言是一个天赐良机。随着国民政府一再满足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们的胃口变得越来越贪婪。由于此时日军占据着绝对优势,以至于到全面侵华初期,日军狂妄的打出了“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
▲奋起反抗的29军
随着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年7月7日,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而这一次,驻守此地的第29军严词拒绝了日本人的无理要求。日军随即炮击宛平城,而中国守军也随即展开英勇还击。但在日军强大的攻势下,中国守军随后不得不撤退,北平随后失守。很快,华北大部分地区也相继沦陷。战事的快速推进虽一如日本人的预料,但是华北占领军随后并没有南下的计划,因为在中国的北方还有一支令日本人胆寒的强大军队:苏联红军。日本的担忧不无道理,二战末期苏联人对关东军摧枯拉朽的攻势也印证了这一点。
二.凯申的算盘
对于华北沦陷的局面,蒋介石仍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当时,广袤的长江流域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同时这里也是中国政治、经济的支柱上海和南京的所在地。直到年,国军和日军在上海一直处于一个旗鼓相当的态势。在考虑诸多因素后,蒋介石认为他可以打破这样的局势,让天平向自己一方倾斜。随后第一步,他开始向上海增兵,包括精锐的德械第87、第88师。这些部队成长于中德蜜月期,受过良好的训练配备有全军最先进的武器装备。而蒋介石也对这些头戴德制钢盔的精英士兵颇具信心。
当年在官方的宣传中,国军被描述为一支强大的作战力量:其号称拥有余万人。但是在高大的外表下,却掩藏不住在这浩浩荡荡的大军中相当一部分为地方武装或训练及装备严重不足的事实。如果除却这些部队,最后只剩下约40个师30万人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菁英。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中国军队在抗战过程中虽然大部分装备处于劣势,但是展现出来的勇猛气势十分值得称赞,但如果从装备和作战素养上考量,这30万人才是真正有实力日后同武装到牙齿的日军部队一决雌雄的王牌。还有一点是,这30万人中还有将近8万人是蒋介石的卫戍部队。
▲国军战士在构筑好的环形工事内向外投掷长柄手榴弹
20世纪30年代,上海是亚洲地区发展势头迅猛且最为富庶的地区之一。这里的灯红酒绿、莺歌燕舞始终吸引着一众外国人来此。同时,由于旧中国签订过的一些不平等条约,使得这里的核心管辖权属于外国人。其中公共租界由英国主导的市议会所管辖,而这些政客说白了就是一群头脑冷静的商人,在他们眼里利益高于一切。邻近的法租界则完全是一片法属殖民地,这也显示着高卢雄鸡在当年的骄傲。除此之外的大上海,管辖权仍属国民政府。随着战云密布,不管是那些在舞厅优雅踱步或在酒吧推杯换盏的达官贵人还是穿梭于闹事小巷的平民百姓都意识到了一点:他们即将在此见证一场大战的爆发。
▲上海南京路旧时街景
国际租界在蒋介石全盘的计划中明显占有一席之地。国军可以攻击驻扎在虹口区的日军守备部队,那里易被攻破,部队规模也不大。国军寄希望用这样一场在国际公众视野下的胜利来展示中国的实力以及面对日寇侵略抵抗的决心。除此之外,这场战斗也能让西方强国,尤其是指英国和美国可能会出面干涉中国战事,这样能给国民政府争得一些优势。于是,蒋介石下令向上海地区增兵,这些先头部队包括德械第87、88师,共计五万余人。这样的大规模调动惊动了日军大本营,他们认定日军在华北地区势如破竹的攻势下,中国军民仍未像他们预计的那样丧失继续抵抗的决心。
三.血战上海
在年8月12日,美海军陆战队第4团中校查尔斯.F.B.普莱斯就曾同美国总领事克莱伦斯.高斯以及英国准将、上海公共租界英军司令亚历山大.司马莱特讨论过当前上海危机的形势。与此同时,上海市议会(英)批准开始动员上海的预备役部队协助英美现役守备部队防御租界。这项任务代号为“A计划”(PlanA),根据安排,上海的英军部队以及美国海军陆战队将会沿着租界建立一条防线。其中,苏州河防线最为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