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村“铁军历程”景墙福建日报记者范陈春摄
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北上抗日整编纪念碑福建日报记者范陈春摄
东南网3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范陈春朱子微通讯员郭文辉)宁德蕉城区霍童镇桃花溪村是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诞生地、闽东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支撑地。国共合作抗日后,闽东红军更是在此地改编为新四军,集结整编集训后北上抗日。
岁月荏苒,闽东独立师的故事在桃花溪村代代流传。进入新时代,革命旧址焕发新生机,彰显历久弥新的初心使命。
红军来到桃花溪
离桃花溪村不远的山头上,一条长四五公里的战壕在密林中蜿蜒。至今,村子里依然保存着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人的旧居。
在这里,闽东红军经历了无数次壮烈的战斗,数千名红军游击队指战员勇往直前,在创建、保卫闽东革命根据地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如今,一座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矗立在村子山脚下。走进展陈馆,每张照片、每件物品,都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深山岩洞是我们的房,青枝绿叶是我们的床。草根野菜是我们的粮,共产党是咱的亲爹娘。哪怕敌人再‘围剿’,头断血流也不投降!”这是革命时期在桃花溪村传唱的红军歌谣。
年,中共福建临时省委决定发展闽东革命、创建红色区域,革命星火,燎原闽东。
年,颜阿兰受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派遣,到霍童开展革命活动,秘密成立了宁德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五人党小组。年,“霍童暴动”打响了宁德县工农武装斗争的第一枪,桃花溪群众纷纷加入武装斗争、支援革命的行列,桃花溪成为坚强的红色堡垒。
年9月下旬,根据中共闽东临时特委的决定,叶飞到连江带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十三团到宁德桃花溪集中,同时,位于福安的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第二团和寿宁的闽东红军独立营也到达桃花溪;9月30日,聚集在桃花溪的闽东红军战士于霍童支提山上的支提寺正式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长冯品泰、政委叶飞、副师长赖金标,下辖3个团,共余人。
十八年红旗不倒
闽东红军独立师的成立,推动了桃花溪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至年2月,桃花溪成立了中心党支部,下辖41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多名党员。
桃花溪也成为宁德县委二区的联络中心。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信、收情报,做好各项安全保密工作;协助红军挖战壕、救伤员、打草鞋、制军服,确保红军队伍的作战及日常生活需要。
如今的桃花溪村还留有众多旧时红军部队遗址,可见当时,红军与桃花溪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闽东抗日军政委员会提出“和平谈判,合作抗日”的主张,但国民党福建当局依然派重兵“追剿”红军闽东独立师。
年8月19日,叶飞、陈挺率领独立师一纵队,在距离桃花溪不远的洋中镇亲母岭一举歼敌一个加强连,迫使国民党当局进行谈判,协商国共合作北上抗日。
同年10月,闽东独立师多人集中桃花溪整编,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于2月14日,在团长叶飞、副团长阮英平的率领下从屏南双溪、棠口开赴苏皖抗日前线。
桃花溪村随军北上14人,其中7人牺牲在抗日战场,根据地留下71名党员,21名游击队员坚持在桃花溪开展地下工作。
年11月15日,国民党师“搜剿队”再次来到桃花溪搜捕游击队。多名群众被押至祖厅,面对国民党军队架起的机关枪和严刑拷打,无一人屈服,无一人叛变,始终不曾透露游击队踪迹。
据统计,桃花溪地区有人参加革命,在各次战斗中牺牲及被敌人惨杀的有34人(其中评为烈士13人,在“霍童惨案”中遇难的有11人),解放后有57人被评为“五老”。
直到如今,桃花溪村还保留着一项传统——不在农历五月廿三操办喜事。因为当年有13名桃花溪人为保护红军转移,在这一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桃花溪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革命事业不畏艰险,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闽东革命的壮丽篇章,赢得了“十八年红旗不倒”的赞誉。
叶飞曾在回忆中提及,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宁德的梅坑及桃花溪地区是党和红军值得完全信赖的红色堡垒,是为党和红军遮风挡雨的屏障,是休整歇息补充能量的“加油站”。那里的人民群众不怕牺牲,支持革命,为闽东革命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讲述
悠悠红军井深深鱼水情
村民林雅平在红军井打水。福建日报记者范陈春摄
东南网3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范陈春朱子微)在宁德蕉城区霍童镇桃花溪村中心,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师部旧址后方,有一口红军井。这口井,见证了桃花溪村群众与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的深深鱼水情。
“这是我们全村唯一的一口井,在过去村里没有接自来水的年代,大家都来这里打水喝。”喝着红军井水长大的桃花溪村村委会主任陈瑞飞对这口井充满感情。
“红军回到桃花溪,理发、补衣、洗机枪。”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顺口溜。每当部队回到桃花溪,这口井就是最热闹的地方。
“这口井冬暖夏凉,井水甘洌,还可以预知晴天呢!”陈瑞飞告诉记者,当地口口相传,无论下多大的暴雨,井水都不会漫出井口。而在暴雨过后,一旦井水距离井口二三十厘米,第二天必定会是晴好天气。这一特点也为当年红军行军打仗提供了参考。
4年,桃花溪村引入了自来水,但红军井并未荒废,不少村民仍会前来打井水。
“这井里的水特别甜,井水冬天也不冻手,夏天还能当冰箱冰西瓜呢!”在井边,村民林雅平一边娴熟地打水,一边对记者说,闽东独立师的故事,红军井的故事,在桃花溪代代相传。
悠悠红军井,深深鱼水情。“平时村里人散步遛弯到这里,都会自发维护井周边的环境卫生,这口井寄托着人们对红军的无限情谊。”陈瑞飞说。
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学生们在红军会场听课。郭文辉摄
红军亭福建日报记者范陈春摄
红色传承
唱响红色主题发展绿色产业
东南网3月31日讯(福建日报记者范陈春朱子微)3月27日,正值周末,春光明媚。
午餐时间,桃花溪村里红军广场旁的“红军食堂”里,来就餐的人一拨接着一拨,食堂负责人翁书钦和食堂工作人员忙着做好服务工作。“大多是提前预订的客人,我们准备起来也比较轻松一些。”翁书钦说。
随着桃花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设立,近几年,越来越多人深入了解了这块洒满荣光的红色土地。
桃花溪村村委会主任陈瑞飞告诉记者,村里借助九都至虎贝红色旅游公路建成的契机,立足老区村的实际,进行整村改造提升,深入挖掘革命历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红色主题乡村研学,先后建成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展陈馆和接待中心,修缮了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革命前辈的旧居。
如今的桃花溪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整洁的村道旁,绿树掩映,坐落着一幢幢白墙黛瓦的房屋。红色研学初具规模,越来越多的社会团体、游客到桃花溪参观学习。
年,翁书钦向村里承包了这个食堂,专营“忆苦思甜”餐。“我们的食材以粗粮为主,地瓜饭、芋头、马铃薯、竹笋等是我们的主打菜。”翁书钦说。
红色主题唱响,产业发展跟上。桃花溪村结合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红色文化积淀深厚的自身特点,确定了“研学+扶贫”的发展思路,广泛动员村民弘扬老区革命精神,开创老区振兴发展新局面。村里以村干部带头、村民入股的形式,成立了苏区生态农业合作社,种植优质桃树、中草药材、猕猴桃等数百亩,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我们目前已申报了桃花溪3A景区,下一步希望借助这一品牌不断提升红色文化影响力,拓展红色研学,通过设置军事拓展项目等,提升游客体验感。”桃花溪村村委会主任陈瑞飞说,村里还计划重现“桃花溪”这一景观,在村内大面积种植景观桃树和采摘桃树。
记者手记
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
福建日报记者范陈春朱子微
在桃花溪村,农历五月廿三不办喜事,因为在年的这一天,桃花溪人为了保护红军,13人被反动民团杀害。
桃花溪人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红色政权,赢得了“十八年红旗不倒”的赞誉。从年到年,桃花溪村历经国民党军队、地方保安团、反动民团的数次“围剿”,7个自然村变成“无人村”;有人参加革命,在各次战斗中牺牲以及被敌人惨杀的共有34人,现评定为烈士的有13人、“革命五老”57人。
在这里,叶飞、阮英平、范式人、陈挺等老一辈革命家安心地把“后背”留给村民,全心全力率领工农红军开展革命斗争;在这里,闽东革命之火燎原,诞生了中国工农红军闽东独立师;在这里,新四军第三支队第六团吹响号角,北上抗日,屡建奇功。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站在红土地上,望着展陈馆,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到90年前。当年,一代人踏上追寻信仰的征程;如今,一代人在这片土地续写信仰。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当前,闽东人民正把革命精神转化为奋斗精神,积极投身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篇章中。
闽东人民不畏牺牲、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是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有力法宝,激励着大家勇往直前。
回望先辈们用日复一日的艰苦奋斗、满腔的热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基业,我们更应当赓续精神血脉,弘扬红色精神,从红色基因中汲取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期待、民族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