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慎后裔赫哲族,为何是北方唯一渔猎民族?“鱼皮服”很有特色
东北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天下粮仓”的美誉,其粮食产量粗略估计能养活大半个中国。尤其是曾被称为“北大荒”的三江平原地带,更是拥有“百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的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
在满清王朝建立之前广袤的东北地区,一直都是荒凉、野蛮、愚昧、粗俗的代名词。早在西周时期生活在东北的少数民族族群,就曾被冠以“东夷”的蔑称。种种迹象表明古代时的东北一直都处于,尚未开化、不知礼数、荒蛮无知的状态。
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中原王朝的一厢情愿,每个民族在诞生、发展、成熟的过程中,都一定会有比较独特的民族文化或习俗。而这些独特的文化习俗其实就是,少数民族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明。只不过相比较于中原汉族政权来说,并没有达到一定高度而已。
随着历史变迁与东北少数民族群体壮大,尤其是在十七世纪建州女真强大起来之后,曾一度战胜以正统自诩的中原王朝,并于明崇祯十七年进入山海关入主紫禁城,至此掀开了东北少数民族长达年的统治,这其实也是东北少数民最高光的时刻。
据史料记载,建州女真是上古时期肃慎人后裔,而与其同宗同源的另外一个少数民族赫哲族,则主要聚居于黑龙江境内的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虽然同为肃慎人后裔但却,却走出了两次不一样的民族发展之路。
聚居于三江汇聚之地的赫哲族
赫哲族是广袤的东北大地上的原生民族之一,据学者考证,这个民族起源于舜、禹时代,其先民曾是东北三大基本民族之一肃慎。相信很多人听到这个古老的民族,第一印象都会想到它是满族人的祖先,但赫哲族先民也曾是肃慎族群中的一个支系。
一、起源于舜、禹二帝时期
大约在先秦时期之前,赫哲族先民、亦或称肃慎族群成员,就已经在这片充满神奇力量力量的白山黑水之间聚居生活。采集、狩猎、渔猎、农耕,是赫哲族先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表现出来的生活方式。
而每一种生活方式,也代表了赫哲族先民的不同发展历程和阶段。起源于上古舜、禹二帝统治时期的赫哲族先民,在“禹定九州”之时就曾前来纳贡,而当时被称为东夷的族群中,仅有赫哲族祖先肃一支。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早在遥远的上古时期,生活在东北地区的“东夷”就曾与当时的中原王朝,有过交往并称臣纳贡。也就是说当时的“东夷”只是臣服,但是却并未被纳入中原政权版图之内。这其实也是古代社会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的一种共处方式。
二、赫哲族的民族构成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赫哲族其实也属于,一个多民族融合之后的民族共同体。赫哲族先民作为肃慎族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在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很多次民族分裂与融合。
按照民俗专家的说法,赫哲族在尚未成为单一民族之前,曾隐没于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并一直生活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三江流域就是赫哲族繁衍生息的福地。由于在古代社会中这个地域还有其他民族杂剧,所以很多人也认为赫哲族应该与黑水靺鞨、野人女真族等都有一定关联。
三、赫哲族名称变化中的民族渊源
1.源于东夷始于肃慎
这一点其实可以通过赫哲族在不同时期的族名中可见一斑,由于东北地区地域广阔、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所以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是东夷族群最主要的聚居地。而赫哲族祖先肃慎人,就曾是这片黑土地上的主要族群之一。
由于东北地区幅员辽阔,所以肃慎族群的居住地相对来说也比较分散。而分布于不同的确的赫哲族先民,也都有不同的族名和文化习性。比如“那贝”、“那乃”,指的是居住在富锦市大屯的赫哲族人,而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人则自称为“那尼傲”。
按照赫哲语翻译其实就是“本地”、“当地”的意思,而“乃”、“贝”则有“人”的语义。也就是说赫哲族先民在几千年前,就已经聚居于此地并不断繁衍生息。实际上赫哲族人还有很多族名,“赫真”、“奇楞”、“黑斤”、“黑哲”等。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些带有地域性质的族名,其实都在向世人诉说着赫哲族先民的生活轨迹。按照历史记载,“赫哲”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二年即十七世纪中叶左右,至此赫哲族开始拥有统一族称,并继续聚居于他们热爱的黑土地上。
2.赫哲族民族起源争论
时至今日,关于赫哲族形成问题,在学术界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有人认为赫哲族就是东北原生民族肃慎后裔;也有一大部分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赫哲族的形成应该是一个民族融合的过程。
赫哲族是以古赫哲族氏族为核心,然后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吸纳了鄂温克族、鄂伦春族、满族,以及黑龙江流域沿岸土生土长的土著族群。尤其是在清朝民族大融合历史阶段,更是融入了蒙古人、汉人等民族成分。
并且赫哲族的形成或者说定型,一般都认为是在清朝初年。这个极具历史韵味的古老民族,主要依赖于渔猎生产等经济类型。直到上个世纪中叶赫哲族,还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阶段,也正因如此才保留了极为浓郁的民风民俗、
赫哲族文化信仰及生活习俗
东北在古代时期就曾被称为“北大荒”,之所以会出现这种说法,主要与当时社会东北地区天寒地冻、草木荒芜息息相关。但是在这片白山黑水之间,却孕育出了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群体,他们曾不遗余力的建设自己的家乡,并在这片充满厚爱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是东北地区冬季的一大盛景;“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是东北农牧民族对天赐瑞雪,寄予的丰收希望与收获喜悦。生活在神秘而又古老的东北地区的赫哲族,早已经将自己的身心融入了这片热土。
一、北方唯一渔猎民族
1.北方渔猎民族
据古籍记载,赫哲族人“衣鱼兽皮,陆行乘舟”,虽然仅有寥寥八个字,但却是赫哲族人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与最原始的自然呼唤。事实上肃慎时期就已经在东北地区,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嫩江流域,制枯矢、石努以及造网詈狩猎捕鱼。
这种原生态的民族生存行为,直到现代社会依然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笔者认为赫哲族人在白山黑水之间,创造的别具一格的灿烂文化,为东北地区增添了一抹挥之不去的亮色。他们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繁衍生息,并为后人留下了无比珍贵的民族魅力。
在赫哲族生产活动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他们与众不同的渔猎习俗。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聚居于三江流域沿岸的赫哲族先民,用日积月累的民族智慧不断与大自然抗争,最终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民族发展之路。
2.渔猎文化
赫哲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群体中,唯一以渔猎为主要生存技能的民族,不仅开辟出了一条独特的民族发展方向,同时也为赫哲族“鱼”文化奠定了重要基础。每年春、秋、冬三季是捕鱼高峰期,尤其是在开江之后的一个月内,是赫哲族最忙碌春季鱼汛期。
虽然冬季河水上冻无法正常捕鱼,但是赫哲族人却发明了“冬捕”。言而言之就是在冰面上开凿冰洞然后下入渔网,相隔一段时间之后再将渔网取出,就可以看到活蹦乱填的鲜鱼,这位赫哲族冬季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赫哲族令世人羡艳的“鱼”文化
一、赫哲族的图腾崇拜
作为北方少数民族中唯一的渔猎民族,赫哲族先民早在几千年之前,就过上了这种以狩猎和捕鱼为主的趣味性生活。在赫哲族人的心目中万物皆有灵性,在这种思想的感召之下赫哲族人,产生了最原始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
他们对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怀有敬畏之心,虽然赫哲族主要以渔猎为生存技能。但是在渔猎之时也有禁忌与忏悔之情,比如,赫哲族对老虎和黑熊就特别崇拜。但是为了生存又不得不将它们杀死,在此之后还要举行比较隆重的谢罪仪式。
二、赫哲族的“鱼”文化
1.食鱼习俗
“鱼”被赫哲族称为生命的源头,赫哲族人与鱼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在渔猎文化习俗的趋势之下,赫哲族酝酿出了独具特特色的“鱼”文化。赫哲族人的日常主食除了野菜、兽肉之外,就是闻名遐迩的特色“鱼宴”。
赫哲族人不仅喜欢吃原汁原味的江水炖江鱼,同时还对种类繁多的生鱼菜品情有独钟。赫哲族的“鱼生”被称为“拉布特喀”;而冻鱼片则叫作“苏日阿克”;用慢火烤鱼被他们称作“达勒格切”,总而言之各式各样的以“鱼”为原料的菜品,在赫哲族聚居地流传了几千年。
2.色彩斑斓的“鱼皮画”
“鱼皮画”,简而言之就是用鱼皮作为画布,而创作出来的独具民族特色的绘画艺术。《付占祥鱼皮画》系列就是赫哲族“鱼皮画”的巅峰制作。当然,“鱼皮画”也可以直接用干燥的鱼皮作画,这种特殊的绘画艺术在东北地区十分流行。
3.鱼骨工艺品
作为渔猎民族赫哲族人不仅能制作成种类繁多的鱼宴,而且也可以用鱼皮以及鱼骨制作,外观大气、色彩斑斓、精雕细琢的艺术品。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鱼皮画”之外,还有独具匠心的鱼骨工艺品。
鱼骨工艺品实际上是在赫哲族传统技艺基础上,经过改良之后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的原材料就是天然鱼骨,作品内涵多以赫哲族历史传说为主。赫哲族鱼骨工艺品不仅构思巧妙、造型精美,而且还可以体现出赫哲族传统文化风格。
4.鱼皮服
“鱼皮服”顾名思义就是用鱼皮缝制的衣服,这种极具民族特色的服饰文化,不仅可以彰显出赫哲族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可以体现出赫哲族特殊的文化魅力。赫哲族先民的衣饰形式中除了“鱼皮服”之外,其实还有兽皮材质的被褥。
“鱼皮服”的主要制作流程其实非常简单,就是选取大马哈、蜇罗、狗鱼等,然后将鱼皮煮熟并缝制成鱼皮材质的衣服。乌苏里江一带的赫哲人是“鱼皮服”的创造者,这种衣服防水、耐热等特殊功效,而且穿在身上的感觉也特别舒服。
结语
“五彩云霞赫哲乡,乌苏水里游鱼闹,渔歌逸渺韵流长”,是现代人对赫哲族的一个整体印象。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虽然以最原始的渔猎作为主要生活方式。但是在漫长的民族发展史中,赫哲族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口头文学“依玛坎”。
尤其是在清朝末年出现的作家文学,更是证实了赫哲族人的民族智慧。赫哲族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同时,还具有波澜起伏的历史轨迹,以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现代社会中的赫哲族正在散发着勃勃生机。
曲守成《赫哲族风俗探源》
孟玲玲《赫哲族风俗画解析》
杨光《浅析赫哲族的民俗文化》
王相生《赫哲族风俗画传承与发展问题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