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安徽日报」
长江三角洲,中国经济体量最大,最具活力的板块正在加速融合。
融合,多种多样、多姿多彩。安徽,将万千味道带给区域内1.5亿人的餐桌,从黄山种类繁多的名茶到安庆的优质稻米,从岳西县高山茭白到皖南令人欲罢不能的黑猪肉,安徽味道,势不可挡。
安徽致力打造“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将绿色食品产业列入十大新兴产业,提出年壮大稻米、小麦、玉米、生猪、家禽、水产、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10个全产业链产值超亿元的产业,全省绿色食品产业总产值达2.万亿元。
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绿色食品产业正在崛起。
01
初冬,“霸都”合肥,忙碌一上午的人们,午餐往往选择一碗面或者一份炒饭。
外来人口居多的移民城市,人们的口味也五花八门,米面兼容,阜阳格拉条、宿州卷馍、太和板面,与安庆炒米、合肥糯米圆子相得益彰。面食劲道、妥帖,味道不动声色;米食精巧、绵软,味道清雅悠长。
安徽农业“大”,首先体现在主粮上,产量排名前两位的是稻米和小麦。如今安徽是全国5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也是南方唯一一个,每年净调出粮食约亿斤,调往沪苏浙地区约60亿斤,其中名优特粮食品种占70%。
不满足于量,安徽人致力于调优“质”。未来5年,安徽重点建设4个稻米产业集群:在阜阳、淮南、蚌埠发展优质糯稻产业集群,合肥、滁州、六安是江淮中部优质粳稻产业集群,芜湖、马鞍山、安庆和铜陵发展沿江优质籼稻产业集群,池州、黄山、宣城等地建设皖南皖西高山特色稻米产业集群。
在小麦上,从淮北到沿淮再到江南,依据不同的地理气候重点发展优质强筋、中强筋、中筋小麦,搭配软质小麦,或弱筋或软质酿酒小麦。
补上加工短板,扶持龙头,全国排名前5位稻米企业,已进入安徽“双招双引”的视野。宣传推介“南陵大米”等7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重点扶持“稼仙”“绿福”等12个优质稻米品牌。
建设国家级的小麦全产业链重点链。到年,全省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万亩,产量保持在万吨以上,小麦全产业链产值达亿元以上。打造烧饼、馒头、面条等地方特色面制品之乡80个。推进“涡阳硬麦”“皖垦软麦”等公共品牌营销,培育百亿龙头,让加工企业既“铺天盖地”、又“顶天立地”。
有米有面,安徽让你顿顿吃饱。
02
吃饱还要吃好。
“牛啊羊啊送到哪里去?”临泉人表示,我们的牛羊肉,阿拉上海人可吃了不少!
在临泉,每10个老百姓中就有2个养羊。这个地处长三角内地的小县城,年12月1日迎来了高铁通车,利用高铁网带的特殊优势,临泉决心依托农业资源禀赋,主攻长三角市场。
围绕肉牛、肉羊开展“一县一业(牧)”全产业链示范创建,实现“羊业领跑、牛业跟进、猪业稳健、禽业飞扬”,构建名副其实的长三角“大牧场”。
不仅牛羊肉,安徽的“二师兄”在长三角也十分“吃得开”。定远县去年累计销往长三角地区生猪达12万头5.65亿元。这12万头猪里,当然包括赫赫有名的定远猪。
与定远县蒋集镇大部分养猪户不同,谢发清家的猪栏里有1千多头黑毛猪。10月份,镇上的生猪到了第二批出栏高峰,但老谢家的黑毛猪养了大半年,一头都没卖过。“粉白色的是三元猪,市场上见到的基本都是它,偏肥、味道一般;这黑毛猪是我们本地品种定远猪。长得慢,足足要一年呢!”谢发清说,虽然周期长,但凭借更好的口感,定远猪很畅销,价格也比三元猪高出3成左右,“我养定远猪十几年了,上海有一批老客户,年年都来买!”
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事关畜禽产业的基础。为了几亿人吃得更好,安徽正加强淮猪、安庆六白猪、皖南黑猪种质资源保护,挖掘地方猪种优良特性,支持安泰、大自然、浩翔种猪等皖字号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做大做强。
03
安徽有多爱吃小龙虾?看看夏天的烧烤摊就知道了。但你不知道的是,安徽小龙虾实在太多了,有60%都销往了沪苏浙。
除了小龙虾,太平湖有机鱼、万佛湖鳙鱼、花亭湖鳙鱼、当涂河蟹……安徽说得上名号的水产多到两只手都数不过来。
因境内有江淮两大水域,安徽一直是长三角地区重要的淡水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年,安徽水产品总产量万吨,销往沪苏浙地区45万吨。其中河蟹、青虾、小龙虾等优质特色水产品比重达80%以上;年,全省渔业产业经济总产值亿元,其中一产亿元、二产亿元、三产亿元,居全国内陆省份第3位。
为啥近几年安徽的小龙虾越来越有议价权?源于我们有了名气。资源丰富是优势,让我们有底气“承包”了长三角的餐桌,但也要卖出应有的价值。这就不得不提打响品牌。
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安徽一方面发展区域公共品牌。做大做强合肥、霍邱、全椒等小龙虾区域公共品牌,以当涂、无为、湾沚、宣州为重点,培育河蟹区域公共品牌,以无为、怀远为重点,培育龟鳖区域公共品牌;另一方面,还要打造一批水产品品牌。重点围绕小龙虾、河蟹、鳜鱼等特色水产品种,培育巢湖三珍、永言水产、大鑫小龙虾、老徽乡臭鳜鱼、渡江宴水产调味酱、好再来封鳊鱼等水产品加工品牌。
到年,安徽水产产值将达到亿元,建成长三角更具影响力的绿色水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和渔业转型升级先导区。
04
什么味道最能代表安徽?
有人说是清明时节的一杯春茶,是黄河故道甜到心底的萧县葡萄,是沁人心脾的黄山贡菊,有人说是大别山浓到化不开黑猪肉……
众口难调,安徽让人各得其味。药材、蔬菜、产业、林特……安徽特色资源丰富,10大绿色产业多依托特色资源打造,如中药材、蔬菜、林特、茶叶等。
安徽林地万亩,去年全省林特产业总产值亿元,到年将达亿元。皖西大别山区油茶、竹笋、山核桃、猕猴桃产业集群;皖北、皖东、皖中薄壳山核桃、石榴、油茶产业集群;皖南山核桃、竹笋、枇杷产业集群;皖北薄壳山核桃、油用牡丹、葡萄、梨产业集群……
安徽是中医药资源大省,有中药材品种种,居华东之首。亳州市建成全国最大的中药饮片加工产业集群,规模以上企业家,年生产能力超万吨,约占全国的20%。“但深加工比例低,全省药材加工量占不到总产量一成。”安徽人看到短板,更看到潜力所在。
推动中药产业壮大,安徽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以亳州、阜阳为重点的皖北大宗中药材,重点发展白芍、牡丹、桔梗、薄荷、亳菊等;以六安、安庆为重点的皖西大别山特色道地中药材,适度发展石斛、天麻、灵芝、茯苓、断血流等;黄山、宣城、池州等地为重点的皖南山区野生珍稀中药材,适度发展黄精、贡菊、山茱萸、祁术、蕲蛇、杜仲、厚朴、覆盆子等。
茶,安徽的名片之一。外销量常年稳定在7万吨,销往沪苏浙地区3.2万吨。全省有12个市58个县(市、区)产茶,主产区茶叶收入占农民收入40%以上。年,茶叶综合产值.3亿元,“四大名茶”品牌价值均超30亿。
打造全国最具核心竞争力的茶产业强省!我省目标到年茶产业综合产值达8亿元。重点建设大别山、皖南山区名优绿茶、红茶、黄茶产业集群,打造精深加工、出口加工带。
05
“舌尖上的交流”,用人间烟火味道诠释着优势互补、加快融合的宏大主题。
安徽人均耕地分别是沪苏浙的10.9倍、1.4倍、2.3倍,农业品种资源丰富。而沪苏浙经济发达,对优质农产品有着巨大需求。安徽与沪苏浙开展农业合作乃天作之合。
年,安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约1万亿元,销往长三角地区接近总产值的30%,其中5成销往上海,超3成销往浙江省,近2成销往江苏。安徽在上海注册、主要从事农产品贸易的公司多家,年销售额多亿元;上海在安徽投资从事农业生产、加工和贸易的企业和经营者达多家,实际到位资金近百亿元。在一体化的洪流中,这个数量和比例只会越来越高。
年产亿斤稻米、亿斤小麦、0万头猪、10.8亿只家禽、万吨鱼虾……这是安徽带给长三角的底气:
“你的胃由我承包。”
出品
安徽日报东篱工作室
监制
顾群
文图
史力彭园园
编辑
杨飞朱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