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血流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渭南市乡村振兴现状及存在问题
TUhjnbcbe - 2024/5/8 17:37:00
北京治白癜风那里好一点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

王雪茹

渭南,古称下邽、莲勺,陕西省辖地级市。渭南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素有华夏之根、文化之源、三圣故里、将相之乡美誉。渭南位于关中平原东部,陕西省东部,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海拔—米之间,地势较平坦。且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年均温约为15℃,雨量适宜,且水资源丰富,有三条河流过境,地下水资源充沛,适合种植农业的发展。渭南东襟黄河与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距古城西安60公里,距咸阳国际空港80公里。郑西、大西2条高铁在此并站交汇,陇海、西南等6条铁路与连霍、京昆等3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省道纵横贯穿,是中东部地区进入西北门户的交通要道。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城市(区)。年1月25日,渭南市入选年度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市。年10月,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全市总面积平方千米,下辖2区、7县,代管2个县级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年11月1日零时,渭南市常住人口为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9万人,城镇化率48.5%,城镇化率较低,仍有大量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为渭南市发展大势所趋。

产业兴旺

渭南市现有农业人口万,耕地hm,常年粮食播种面积hm,素有“陕西粮仓”“陕西棉库”和瓜果之乡美誉。20世纪末,渭南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稳粮、优果、增菜、兴牧、促林”的农业发展思路,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粮食产业稳步提升;果菜产业潜力日益显现;畜牧产业质量不断提高;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渭南位于关中平原的东部,沋、渭两河贯穿城区,渭、黄、洛三河在此交汇,距离海洋多千米,对于粮食种植来说非常适宜,土地肥沃。渭南属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全年的雨量适度,光照充沛,因此四季层次分明,对于瓜果种植很有好处。

渭南年均气温11..6°C,年雨量mm,年日照h,年无霜期d。历来就是西北地区最为优越的农业生态区,具有丰富的农业产业资源,动植物的遗传资源丰沛,盛产蔬菜、酥梨、苹果、冬枣、葡萄红提、柿子、花椒以及关中奶山羊、陕西黑猪和秦川牛等地方品种,是中国著名的酥梨之乡、苹果之乡、红枣之乡、红提之乡、花椒之乡、奶山羊之乡和柿子之乡。

渭南市地质构造不够整齐划一,属于复杂结构,有着差异较大的地势高低,整体的地貌是盆地的样子,中间偏低,四周略高,渭河从中部流过。在渭河及洛河属于平原地带,因此在地势上最低,从中间向南北两个方向,慢慢变高。渭南平原的四周是典型的黄土塬,然后慢慢变成山麓、洪积扇裙,南北两边是土石山地。另外,在渭北的大荔沙苑有风积沙丘。台塬和平原上散布槽形洼地,秦岭山区还有古冰川地貌遗迹,山顶部有寒冷崩解的石海景观。充沛的水资源、适宜的气候环境、多彩的地貌特点、丰富的动植物遗传资源都为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很好的自然基础。目前,渭南市小麦在田面积万亩,其中一类苗69.3万亩,占播种面积的16%;二类苗.7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1.6%;三类苗万亩,占播种面积的42.4%。已种植蔬菜面积31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4.1万亩,蔬菜产量达13万吨,总产值达7.7亿元;全市现有果园面积万亩,其中苹果面积万亩,累计销售库存苹果.1万吨,销售金额.7亿元;全市存栏生猪.6万头,出栏生猪43万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5万吨、3万吨、5.5万吨,畜牧业产值约达20亿元。第一产业GDP占全市总GDP的20%

渭南市一辖区地级县——富平,意为富庶太平,有中国柿饼之乡的美誉。地处渭河平原中段,土地肥沃,阳光充足,是中国最出名柿子之乡,有一句话叫,中国柿饼看陕西、陕西柿饼看富平柿饼,这里柿子叫尖柿子,大约从多年前汉代就有种植啦,到了明朝成为贡品,民间进贡皇帝朱翊钧享用,赞不绝口,如今成为富平的经济特色产业,已经办起了柿子种植合作社,柿子优良品种已经远销全国各地市场,口碑评价极高。

陕西省富平县是全国少有的柿树优生区,柿子生产历史悠久,汉代初就有栽植,距今已有多年。年富平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柿乡”称号,是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县。目前全县柿子栽植面积已达hm,最好的吃的柿子集中在4个镇:曹村镇、庄里镇、梅家坪镇、齐村镇,富平有14个镇都有种植柿子,年产鲜柿子多万kg,加工柿饼万kg,出口韩国、日本等国家,具有明显市场竞争优势,经济效益显著。“富平升底尖柿”于年经过陕西省林业厅良种技术鉴定,是目前国内外鲜食、加工兼备的特有品种,综合性状优良,表现稳定,繁殖栽培容易,管理方便,果实大,果形好,颜色橙红鲜艳,丰产、稳产、抗性强,尤为突出的是加工成的柿饼营养丰富,个大霜白,质软底亮,味甜可口,具有保健功能。柿子产业的发展对富平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每年十二月份,为富平柿饼上市的季节,富平有一句民谚:八月桂花飘香柿子红,霜降节日柿子飘香,柿子要到了霜降时节才可以从树上摘下来,然后进行加工,富平柿饼是采取传统手工加工,工序很多。大概程序为:采摘、筛选、削皮、挂晒、捏制、捂霜,包装、销售等12道工序,柿子要经过45天的晾晒才成一个成品柿饼,柿饼要采取人工手工捏,要把柿子里面糖份跟桔红色果肉融合在一起,这样柿子香、软、糯、甜。这就是富平柿饼独有特色味道,也是独特加工工序,很多地方如今柿饼采取烘干房,但是富平柿饼坚持用传统工艺,之所以富平柿饼才可口、抢手。

但由于成年柿园面积小,绝大多数幼年柿园是通过近几年实施退耕还林等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起来的,很多群众还没有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起来,总认为柿园是“铁果园”,不需细心管理,不主动施肥、除草、喷药,重采果、轻管理,采多少算多少,建园质量参差不齐,使得总产量较低。技术力量薄弱,服务跟不上,在栽植、管理、销售等方面对群众的宣传、培训还不够,群众管理技术落后,特别是柿树的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及科学管理等关键技术群众还没有普遍掌握,加之专业技术人才和乡土人才较少,难以满足全县柿子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富平县柿饼产业发展仍面对诸多问题。

近期,渭南市正在推广无土栽培小西红柿。施肥浇水、温度湿度等全部由电脑控制,通过智慧平台,3个人就能轻松完成日常管理,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减少了人力资源的浪费,有利于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但由于生产成本较高,推广难度大,无法大规模推广,只能逐步试点推广。

这类突破传统种植技术创新,年渭南市临渭区建立一现代农业示范区、观光采摘体验区,休闲娱乐度假区、三贤文化展示区于一体的葡萄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按照“现代农业导向、特色小镇融合、田园风光衬托、生态景观点缀”的思路,使临渭区由传统农业大区向现代农业强区转变,由传统平原农业区向景观农业区转变,成为集引种、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的现代科技示范园和种植、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关中风情园。园区建设定位以市场为导向,以现代农业技术为手段,按照“现代农业导向、特色小镇融合、田园风光衬托、生态景观点缀”的思路,立足第一产业用地性,采用第二产业管理模式,附加第三产业服务功能,实现“六化”:生产标准化、产业规模化、科技高新化、机制市场化、园区景观化、城乡一体化。

园区葡萄品种全:共有有核、无核、早、中、晚三大品系,余个品种;尝遍两百各色葡萄味,赏尽万颗红绿青紫果。品质优:采用大棚避雨栽培,主施有机肥,品质达到国家绿色食品标准;风景美:万米葡萄景观长廊、葡萄美食一条街、仿唐建筑、田园绿色尽收眼底信步万米葡萄长廊下,环拥四方田野农家风。文化深:悠久的农耕文化,迷人的关中风情,渭北狂欢跑骡车、葡萄美食文化、三贤文化、千年古塔、佛教文化交相辉映。并先后被陕西省科学技术厅确定为“陕西省农业科技园区”,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中国葡萄之乡”,被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确定为“综合示范基地”,被省政府命名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被农业部命名为“国家标准化果园”,被农业部、团中央确定为“全国青少年科普示范基地”,被农业部国家旅游总局命名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年成功举办了中国葡萄科技年会。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阳葡萄试验示范站首席专家,为群众进行葡萄花期轻简管理技术培训,针对本年度的气候特点和近期葡萄的生长现状,为群众讲授了当前葡萄进入花期后,如何开展轻简化管理的实用操作要领,科普推广科学种植的技术与理念。渭北葡萄产业园作为“陕西省现代农业园区”,其农业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优越的资源条件和良好的市场态势为其农业旅游开发提供了机遇,但也因其处于开发初期,农业旅游发展尚存在很多问题,顺应旅游体验时代发展趋势,剖析其发展现状,结合旅游资源特色和旅游市场趋势,开发更高层次的、个性化的、以体验为目的旅游活动和产品,同时结合旅游空间布局,进行特色旅游线路组织,提出了渭北葡萄产业园的旅游发展模式和空间规划策略,以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其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其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变升级。

除去一些科技示范产业,目前渭南市农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面对经济等多重制约,针对发展中的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等突出问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要求,在示范村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生产模式。以建设生态家园、实现生态富民为目标,实施以农村大中型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循环农业工程,推广节能低污染的生态农业模式,加快实现种养加有机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创新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宜居

生态宜居指的是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适宜人类工作,宜居城市是指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人居环境良好,能够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适宜人类工作生活和居住的城市。近年来,渭南在推动城市发展进程中,频频打出组合拳,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先后实施了渭河综合治理、南塬生态绿化、高速公路西入口绿化改造等50余项绿化工程,市区公园达到13个,街头绿地、广场76个。特别是口袋公园的建设,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居住环境发生了变化。虽然这类公园不大但舒适宜人,方便人们休闲健身,更为城市增添了一处美景。21个类似这样一个个方寸大小的小公园,逐渐出现在渭南的大街小巷。这些“口袋公园”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也成为周边居民健身休闲、文娱活动的好场所,带给人们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渭南市将继续加快街头绿地和口袋公园建设,进一步提升全市园林绿化品质。会在去年的基础上,对“口袋公园”的建设与实用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保证整体效果的同时,为市民打造更宜居更靓丽的生活环境。

同时,全面推进中心城区规建管“三四五”行动,累计打通断头路32条、改造老旧小区个、治理内涝点79处、实现集中供热面积万平方米。市五馆一中心、渭南西站等地标性项目相继建成,黄河水引入主城区,天然气储气库投入运营,医院、医院开工建设,医院二期建成运营……一项项惠民工程让渭南从内到外焕然一新。不仅如此,渭南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近几年来,渭南市对标对表抓落实,三大攻坚战成效明显。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两不愁三保障”和安全饮水全部达标。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体推进,空气质量指数连年位居省市前列,五一水库和温泉供水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稳定达标。除此之外,渭南市进行责任治“绿”。印发相关文件,编制临渭段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规划,充分发挥各级林长在林业生态建设、林业产业发展、林农增收中的主体责任作用,加大森林资源管护力度,扎实做好秦岭北麓“五乱”排查整治、封山禁牧工作,形成党政领导挂帅、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森林草原资源管理格局,推动林长制工作“由职到责”“由名到实”。生态添“绿”。在现有林地基础上,以秦岭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和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为抓手,以渭北排碱沟治理为突破口,大力拓展国土绿化空间,在村庄空隙地、房前屋后建设小片林,全面带动生态示范镇、生态示范村和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工作,提升生态宜居水平。产业兴“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培植林下经济产业,打造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2个,发展苍术、连翘、五味子、艾草等中药材种植面积0亩,实施花椒低产林改造亩、尖顶柿子标准化建园亩,完成核桃整形修剪和标准化统管亩、生态林建设2余株,实现全区林业总产值11.2亿元。行动护“绿”。深入开展野生动物保护与整治摸排工作,设立检查站11个,出动人员余人次、检查车辆1.9万辆,摸排场所个、巡护林地41.02万亩,切实保护森林资源安全,为绿色生态保驾护航。造林绿化8.2万亩,治理荒山荒坡2.2万亩,修复矿山亩,荣获省级环保模范县、全省铁腕治霾先进县、省级园林县城,吴坡园区被评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工作有序推进,化解政府债务25.26亿元,获得全省政府性债务管理一等次荣誉。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果,常态化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有力有效,构筑起维护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坚固防线。富平县打造北方最美县城取得的成效是渭南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渭南市还全力推进美丽生态宜居村庄建设,促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发展,着力发挥地域优势打造秦东“无差别化城乡”。目前,已实现国家卫生县城全覆盖,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县城2个,澄城、蒲城被评为全省县城建设先进县;26个重点示范镇建设加速推进,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达到61个;成功入选首批全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市,富平、合阳荣获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

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富民路,稳产保供保粮安,工业强市大战略,实施绿色生态保护眼观远,区域开放互协调,文旅融合促三产,增进民生福祉,实现共同富裕,政府效能大提升,笃行实干争先锋,实现‘十四五’规划宏图大展,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人人共期盼。”渭南市通过文艺团以及传统戏剧方式秦腔,来弘扬党的精神,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大荔县文艺轻骑小分队队员们轻车简从,带着精心准备的文艺节目和农业、卫生、科技、文化知识等宣传材料,分别走进大荔县段家镇、朝邑镇、羌白镇、韦林镇等镇村的田间地头,为当地群众送上一道精美的文化大餐。麦田旁、枣棚里,演员为群众送上了秦腔《三滴血》、眉户《梁秋燕》以及同州梆子《黄河岸边枣花香》等选段,部分村民受现场氛围感染,情不自禁地与演员共舞互动,广阔的田野里一片欢声笑语。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不断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大荔县剧团按照“守正创新、融合发展”的文旅工作思路,以党建引领打造“党旗红文旅融”党建品牌,组成4支文艺轻骑小分队,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乡村振兴种文化”演出活动,为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荔县剧团充分发挥文艺惠民作用,将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市县“两会”精神、惠农政策和社会文化送到基层群众身边。

治理有效

当前,渭南市乡村人才主要存在三大方面的问题:乡村人才缺乏,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存在“三低一少”即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及技术人员少的现象。乡村人才结构比例失调。管理人才缺乏,营销人才少,年龄结构不合理,人才分布不合理,不少乡镇乡村人才构成与实际需要不相适应。有些乡村人才浪费严重,利用率极低疫情下经济下行压力大,渭南市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创新开展支部创星强基础、干部创优强队伍、党员创先强服务“三创三强”活动,有效激活了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建立县域季观摩、镇域月观摩制度,开展“一镇一品牌”创建活动,推动形成7个镇级特色党建品牌。实施“红色引擎”组织振兴专项行动,开展基层党建、集体经济、产业发展、美丽村庄、基层治理五类星级村创建,召开星级村党组织创建协调推进会,通过分类推荐、联合评审等,初步确定68个星级村,有效提升了村党组织和党员活力。干部创优强队伍。深入推进“双万”“双雁”工程,开办西农——合阳乡村振兴学堂,通过举办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培训班、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培训班、镇(街道)领导班子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实现乡村振兴专题培训全覆盖。建立星级村与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书记结对帮扶机制,通过带思想、提能力、转作风,推动“先进”促“后进”、“后进”争“先进”,全面提升村组干部抓乡村振兴的能力。“五一”假期,陕西省推出文化演出、旅游景区、精品线路等“陕西人游陕西”惠民活动,并发放张陕西文旅惠民卡,为助力陕西省旅游行业复苏,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共同富裕

渭南市自古以来文化底蕴深厚,农业旅游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生产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型农业,推动升级农村产业进程中,渭南市倡导在原有的以农业生产为主导的种植经济模式上,建立以种植农业为基础的旅游休闲经济模式,在园艺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的基础上,通过第三产业模式的建立,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大力发展,由农业产业向第三产业逐渐转移。

渭南市在建立休闲经济的模式过程中,以农家乐为起点,把全市农户组织起来,使得休闲产业成为了当地经济的主业,而种植业成为了依附休闲产业而发展的副业,种植业和休闲业协调发展,相互支撑,推进了全市经济的升级和转型。虽然渭南市的休闲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村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相比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农民的收入也在增加。但是,渭南市农村经济的发展模式变化不大,农民在创建休闲农业产业时依然依靠个人的力量,这种发展格局是无法满足休闲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精细化、特色化的要求,因此,把农民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发展休闲经济产业在全市区域经济规划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近年来,城镇居民收入连续增长,渭南经济的发展攀升,渭南市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据统计,年渭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都获得了高速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元,增长速度为12.8%,大幅度提升。渭南的社会生产总值达到了.9亿元,增幅10.5%,高出全省零点八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67.5亿元,同口径增长达到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接近1亿,增幅超越20%。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的消费观发生了改变,从统计结果来看,渭南居民用于生活资料消费的资金在减少,可以有更多的钱用于旅游消费。许多人不再满足于把钱花在购买生活资料方面,而是希望能用于旅游休闲,这使得度假休闲的需求日益提高,已经成为渭南市民生活的一种需要。在消费旅游休闲时,渭南市民越来越重视休闲的内容和质量,绿色休闲和生态休闲成为渭南居民休闲消费的主要内容。

近年来,结合黄河金三角协同发展和“陕西东大门”建设的重大战略,渭南着力打造西部现代农业先行区。渭南农业发展先后并正在经历结构调整、布局优化、特色聚集、园区建设、品牌发展等几个发展阶段,内涵不断丰富,外延不断扩展,特色化、品牌化、产业化水平逐年提高,“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农业梦正在加快实现。粮食生产年年丰收,总产量万吨左右;蔬菜丰收,规模效益明显,生产蔬菜多达多万吨,蔬菜种植面积有万亩。其中,设施栽培就达到了万亩。果业不仅在面积拓展方面不断延伸,而且在产量上也实现了连年丰收,产量不断增加,可谓双丰收,果业总共生产量达到了多万吨,果树种植面积多达万亩;而且,渭南市的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异彩缤纷,引人注目,形成黄河湾和林皋湖两个国家级的“休闲渔业示范基地”。

目前,渭南全市一共拥有农业园区个。在这些农业园当中,省级以上的就多达45个,在全省占比13.3%;市级个,其中由渭南市政府命名的31个,总面积80万亩,产值达到90亿元。渭南市级以上的“龙头企业”有家。其中,国家级的龙头企业就有五家,省级龙头企业多达九十家,市级龙头企业更是多达家,销售收入高达多个亿。在渭南市,农民合作社有个,其中市级重点71个、省级百强61个、全国优秀七个,成员26万户,注册资金83亿,产业带动37万户.渭南市逐步实现了农业主导产业结构的多样性,品牌效应日益彰显,为当地有效发展休闲农业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参考文献:

链接:1、渭南市人民政府(weinan.gov.cn)

2、大荔县剧团:文艺轻骑队走进田间地头送精神送政策送文化到基层_群众_乡村_文旅(sohu.

1
查看完整版本: 渭南市乡村振兴现状及存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