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偏方真的不要乱相信!一女子为了明目,竟然生吞了一只鱼胆,引发急性肝衰竭。
最近,杭州的王阿姨从市场买回家一条扁鱼(银鲳)。王阿姨的老公告诉她,鱼胆具有清热解*和明目的功效,生吃对人身体好。王阿姨对这个民间偏方信以为真,剖开鱼腹之后就把鱼胆生吞下去。
当天晚上,王阿姨就觉得身体不舒服,不仅有腹痛的症状,而且上吐下泻。到了第二天,症状更加严重,不仅浑身无力,而且畏寒发热,只好前医院就诊。
经过检查,医生指出:王阿姨的症状来自于急性肝衰竭,其诱因就是生吞的鱼胆。检查结果显示:她的肝功能多项指标远超正常值,其中谷草转氨酶(AST)超过正常范围的倍。在肝细胞坏死的情况下,转氨酶会进入血液,导致转氨酶指标升高。她的体内检测到如此高的谷草转氨酶含量,可见肝脏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在我国民间,鱼胆能明目的偏方一直非常流行,王阿姨已经不是第一个因此而患病的案例了。
远了不说,就在上个月,湖北*冈一名10岁的小男孩感觉眼睛肿痛,视力有所下降,其祖母就买了一条大青鱼,把鱼胆给他吃。很快,这个小男孩就出现呕吐、腹泻和精神萎靡等症状,被紧急送去洗胃。即便如此,医生还是花了10天的时间,才把他救回来。
还有今年6月,一位72岁的婆婆为了清火明目,生吃了一只鱼胆,结果引发了急性肝功能衰竭、急性肾衰竭和消化道出血。
更多的案例数不胜数,如果你上网搜一搜,就会发现这样的新闻每年都有很多,不胜枚举。
那么,鱼胆到底能不能明目呢?这个说法到底是从何而来的呢?
专家介绍,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确实有说鱼胆具备“清热解*、清肝明目、止痛”的功效。但是,古籍也指出,鱼胆严禁内服,而是需要和其他的药材混合之后外用的。除了鱼胆之外,蛇胆、熊胆也都有类似的功能。
然而到了民间,很多人没有医学常识,就会忽略很多细节。而且和蛇胆、熊胆相比,鱼胆更容易获得,所以导致以讹传讹,民间偏方越传越广了。
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鱼胆在民间传闻的镇咳祛痰以及降血压等方面虽然有一点功效,但很不明显,为了这么一点功效就吃鱼胆,实在是有点得不偿失,因为鱼胆确实是有很强的*性。
科学家指出,鱼胆内含有胆酸、组织胺、鲤醇硫酸酯钠及氰化物等物质,这些都是生物*素,具有细胞*性。
在进入人体之后,鱼胆汁*素可以直接被溶酶体获取,破坏溶酶体的完整性,导致线粒体肿胀,细胞能量代谢受阻,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引起肾功能损害。
氧自由基增多及抗氧化物质减少,使生物膜基本特性发生改变,从而导致各器官的功能代谢改变和器质性损伤。
鱼胆汁成分中的各种胆酸与钾离子结合形成胆盐,破坏细胞膜;氢氰酸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最为敏感,阻断生物氧化过程中的电子传送,组织细胞不能利用氧;组胺类物质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造成器官出血、水肿、炎性改变。
我们常说,抛开剂量说*性就是在耍流氓。在谈及鱼胆的*性时,我们完全不需要避讳这个话题,因为这种*性确实是相当强的。科学家指出,鱼类胆汁中的氢氰酸在相同剂量的情况下,*性甚至比砒霜还要强!
不同的鱼,胆内含有的*素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总的来说,只需要几克的胆汁,就足以让一个成年人中*。如果一条鱼本身的体重超过2公斤,那么其体内胆汁的含量就足够放倒一个成年人。患者可能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肝衰竭,严重者还会死亡!
如果非要给不同的鱼的胆汁*性进行排序的话,鲫鱼是其中最强的,接下来依次是团头鲂、青鱼、鲢鱼、鳙鱼、翘嘴鲌、鲤鱼、草鱼。需要说明的是,草鱼在市面上更加常见,并且本身个头大,胆汁又多,因此国内鱼胆中*的患者中,有80%的部分都是因为草鱼而中*的。
在处理鱼的时候,一定要摘除鱼胆。如果不小心戳破了鱼胆,导致胆汁流出,一定要用大量的水清洗,还可以放一点小苏打,起到中和胆汁的作用。只有在确认胆汁被完全除掉的情况下,才能够食用这条鱼。
而且,鱼胆内的许多*素成分相当稳定,即便是高温蒸煮或者酒精浸泡,也无法除掉。因此,别说直接生吞了,就连烹饪熟透后的鱼胆,也是具有很强的*性的,绝对不可以吃;鱼胆泡的酒也含有*性,不能喝。
总而言之,不论鱼胆具有怎样的功效,我们都可以通过其他更加安全的食物来替代,没有必要冒着生命危险吃鱼胆。
万一不小心食用了鱼胆或者漏出的胆汁,一定要尽早就医。初期症状就是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接下来就会出现急性肝坏死、肾衰竭等。一旦发现,必须及早就医,可以通过洗胃的方式救治。一旦送医太晚,就算被救下来,也有可能接下来的余生都要在透析甚至瘫痪、大小便失禁中度过了。
现在正处于国庆期间,很多人都会在家里做一桌美食,其中鱼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因此,大家一定要仔细处理鱼的内脏,防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