棱镜洞察,专注于上市公司信息解读,保护中小投资者。
如果一个公司未能向投资者提供关于它过去、现状和未来有意义的披露,一种危害性的模式必定出现:股东与公司之间的信任关系将会动摇;投资者将会变得焦虑不安;股价会因不明不白的理由随意波动,作为资本市场根基的信任将会经受严峻的考验。——美国证监会前主席阿瑟·利维特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这两个词一直在我国财经领域是个热门话题,两者相加更是每一次媒体报道的头条。
不管是在资本市场较为健全的发达国家,还是快速发展的中国,财务造假问题都层出不穷。仅二十年前的年一年,美国经历了25起影响恶劣的重大财务造假事件,此后美国加强了对财务造假的审查和处罚力度,到年以后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
然而,我国财务造假的情况却是愈演愈烈,是什么原因使美国财务造假基本绝迹,而国内财务造假层出不穷的呢?
棱镜君认为,违规成本差异是导致中美财务造假差异的主要原因,而财务造假的手段也是多种多样,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但是基本思路都是围绕虚增资产、虚减负债和虚增收入展开的。因此,本文从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现状、造假手段、动因和避雷方法四个层面进行了系统地梳理思考,总结出了十一类常用的财务造假方法,十个财务造假动因和五类三十项造假特征与避雷方法,以供参考。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可不能有样学样搞造假,而是要以此为警示合规经营。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不要再踏入同一个坑,而是要学会规避陷阱科学投资。
一、中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现状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例丰富,教训深刻,也为我们下一步思考提供了坐标。
(一)A股的财务造假记忆
创业板造假第一股。来自湖南常德的万福生科以创业板造假第一股闻名于市,其所处的农业行业被视为是财务造假的高危行业之一。年9月27日上市,年9月17日,湖南省证监局开始对万福生科进行立案稽查,万福生科隐蔽的“一条龙”造假手法开始浮出水面。最终核查出来的结果,年至年,万福生科分别虚增销售收入1.23亿元、1.50亿元、1.91亿元,虚增营业利润2,万元、3,万元、4,万元。
A股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欣泰电气以“欺诈发行退市第一股”闻名于资本市场。来自于辽宁丹东的这家公司,年1月27日登陆创业板,年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年7月正式作出处罚,启动强制退市程序。年8月25日,欣泰电气因欺诈上市及信披违法违规行为被剔除出了A股。
货币资金造假大案:巨额货币资金不翼而飞。康美药业曾是医药行业中的白马股,它在资本市场上最臭名昭著的,是货币资金造假的简单粗暴。年底,证监会对康美药业启动了立案调查。年4月30日,康美药业在《关于前期会计差错更正的公告》中披露,公司经过自查发现,年原财报报表出现多计营收88.98亿元、多计营业成本76.62亿元、少计存货.46亿元、少计在建工程6.32亿元、多计货币资金.44亿元、多计经营性现金流.00亿元等一系列重大会计差错。这是一场有预谋、有组织、长期系统实施的财务造假,且涉案金额创下A股历史之最。
(二)A股财务造假特征
上市公司财务造假一直是证监会打击的行为,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证监会通报年以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办理情况》,对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进行了专项通报和系统总结。一是造假模式复杂,系统性、全链条造假案件仍有发生。二是造假手段隐蔽,传统方式与新型手法杂糅共生。三是造假动机多样,并购重组领域造假相对突出。四是造假情节及危害后果严重,部分案件涉嫌刑事犯罪。
图1:《证监会通报年以来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案件办理情况》
证监会很忙,年2月,证监会发布了《证监会通报年案件办理情况》。年办理虚假陈述案件起,其中财务造假75起,同比增长8%;向公安机关移送相关涉嫌犯罪案件32起,同比增长50%。
一是违法手段演变升级,刻意利用新业态、新模式掩盖造假。通过伪造合同、虚开发票等惯用手法有组织、系统性造假案件约占60%,部分上市公司通过提前确认收入、少计资产减值等方式粉饰业绩,有的虚构工程项目完工进度,提前确认虚增利润。供应链金融、商业保理等新业态逐渐成为造假新“马甲”,有的借供应链金融之名,虚增收入亿元、虚构利润47亿元;有的利用商业保理业务实施造假。
二是部分案件涉及金额大、周期长,市场影响恶劣。约60%财务造假案件情节严重涉嫌犯罪,超过30%的案件连续3年以上造假。有的上市公司虚构大宗商品贸易虚增收入亿元。有的公司打着涉密产品旗号与多家上市公司虚构业务。有的在上市前即开始业绩造假,上市后实际控制人还操纵公司股价非法获利。
三是违法占用担保案件仍有发生,大股东通过多种方式套取公司资金。全年办理案件73起,同比增长69%。有的实际控制人直接划转上市公司资金,伪造银行对账单隐瞒占用;有的虚构工程款、投资款占用上市公司资金58亿元;有的实际控制人未经公司董事会或股东大会审议,擅自以上市公司名义为关联企业提供担保,合计约18亿元。
图2:A股上市公司年造假20强
二、财务造假手段大全
棱镜君在下面整理出来十一条较常见的财务造假方式,也基本大部分覆盖了当前上市公司的案例实际。
(一)虚增收入或利润的逻辑
虚增收入或利润通常是财务造假的目的,就是“无中生有”,通过编造虚假合同,达到虚构业务、增加收入的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业绩虚增之后,上市公司需要持续造假来维持“指标合理化”,就需要对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进行“操纵”,如为了将毛利率稳定在一个相对正常的水平,不引人怀疑,就要通过编造虚假的采购合同、生产记录、原材料出入库单据等,同步编造大量的成本支出,最终进行财务“大洗澡”来出清造假所带来的资产端的“潜亏”。
那要怎样洗澡呢?一般“洗澡”有三种方式,来消化账面虚增利润。一是固定资产减值,最初通过虚增预付款,之后转为存货,下一步转为在建工程,最后转为固定资产,然后大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完成“洗澡”,消化掉虚增;二是商誉减值,通过进行高估值并购,资金体外化,形成巨大商誉,之后进行大额商誉减值计提,理由可以是多种多样,比如投资失败或并购失败;三是虚增货币资金。商誉减值和固定资产减值是传统的洗澡姿势,近些年市场已开发出新的姿势,将虚增利润直接放到货币资金。因为这样造假难度很低,不用动脑筋去做实际业务,只需要伪造与银行的相关函证,简单粗暴,康美药业就是如此。
年至年期间,康美药业通过仿造、变造增值税发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通过伪造、变造大额定期存单等方式虚增货币资金,将不满足会计确认和计量条件工程项目纳入报表,虚增固定资产等实施造假。康美药业年虚增货币资金亿元,年虚增货币资金亿元。而年半年报,虚增货币资金高达亿元,占公司披露净资产的.24%,厉害吧?
又如年至2年,广州浪奇通过虚构大宗商品贸易业务、循环交易乙二醇仓单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利润,累计虚增营业收入.86亿元,虚增利润4.82亿元,虚增存货20.39亿元。
发现它不是很容易,简单的方法是通过行业对比、与前年度业绩对比来判断企业是否存在虚增收入的嫌疑。比如一个行业整体处于衰退期,但它的收入却疯狂增长,或者比较企业往年收入与本年收入,企业收入大规模增加。
还可以通过财务报表之间的勾稽关系来检验企业是否有虚构收入情况,虚构收入调整的是利润表,可以通过观察收入与现金的缺口来发现虚增收入的可能,因为现金流是比较难伪造的。当然,我们这种分析也是事后诸葛亮,正常情况下大部人基本发现不了,等到上市公司自身造不下去了才暴雷。
(二)虚构业务是主思路
虚构业务,顾名思义,就是完全不存在的业务,是比较常见也是严重的造假行为。通常是白条出库,作销售入账,或是对开发票,确认收入,更有甚者虚开发票,确认收入。这种是比较初级的违法行为。有些手法从形式上看是合法,但实质是非法的,如某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按市场价销售给第三方,确认该子公司销售收入,再由另一公司从第三方手中购回,这种做法避免了集团内部交易必须抵消的约束,确保了在合并报表中确认收入和利润,达到了操纵收入的目的。
另外,还有利用阴阳合同(或说是“抽屉协议”)进行虚构收入,如正规合同上注明货款是2亿,但秘密合同上约定实际货款为1亿元,另外1亿元虚挂,这样虚增了1亿元的收入,这在关联交易中比较普遍。最常见的手法是通过与客户或者隐性关联方串通合谋虚构业务和收入。从这几年的案例来看,类似这种操作以及升级更加隐蔽,协助实施造假的“帮凶”从关联方、隐性关联方向真实客户、供应商转换,即从“无中生有”走向“真真假假”。与真实客户、供应商等串通舞弊,借助货币资金,来完成业务流与资金流的“闭环”,以降低资产类科目的异常特征,掩盖财务舞弊的真实面目。
但无论怎么个操作,虚构业务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得安排一个“财务搓澡工”具体实施,如“IPO准则实务交流”《实务总结: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套路》中所言,它离不开以下三个环节:
一是虚构客户和供应商。此处一般采取三种类型,一是需要成立一个空壳公司或利用关联公司进行造假,有些还是实控人自己的关联公司或亲友的关联公司。二是利用真实的客户和供应商造假。空壳公司很容易被发现,所以就找关系好的真实的客户“帮帮忙”,在真真假假中进行,FBI也未必能发现,发现了也不怕,“好兄弟”会挺住的,当然,会给好处的。三是利用海外客户和供应商造假。国外的公司,审计成本也高,识别难度更大。
二是虚构资金流与虚构经济业务相匹配。这里有几个特点吧。如大量使用现金交易、伪造银行对账单及资金进出凭证、伪造“真实”的资金流,构建资金循环、伪造或篡改银行收付款凭单、利用银行承兑汇票掩盖资金流转轨迹、利用银行信贷等业务切断资金循环关系等。
三是如何“消化”虚构毛利占用的资金。这个消化过程也比较丰富,如虚增银行存款、虚增应收款项、虚增存货、虚增固定资产等长期资产。上述具体过程也比较复杂,我在此次不展开来讲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翻一翻其他研究者的文章。
例如,长园集团虚构与海外真实客户销售业务,并与海外客户签订“阴阳合同”、备忘录、承诺函或声明,表示只是协助免税清关,不存在付款义务。
年至2年,宜华生活通过虚构境内销售业务、高报出口货物销售额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四年累计金额为70.92亿元;同时,宜华生活按照境内销售实际虚增利润以及按照外销平均毛利率估算境外销售虚增利润,四年累计金额为27.79亿元。
年至年,康得新通过虚构销售业务、虚构采购、生产、研发费用、产品运输费用等方式,虚增营业收入、营业成本、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累计虚增利润.31亿元。
(三)虚增银行存款
虚增银行存款的案例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例如康得新、宜华生活。胆子越来越大了。
宜华生活通过财务不记账、虚假记账、伪造银行单据等方式虚增货币资金,年至2年上半年期间,其累计虚增货币金额达94.41亿元。
年至年,康得新银行存款总额为.10亿元,其中存于北京银行账户的余额为.28亿元,经查,康得新存于北京银行账户各年末的实际余额为0元。
年、年半年度、年,龙力生物通过删除、修改、伪造大量会计凭证、相关单据,以及将部分募集资金从募集资金专户转入一般户用于日常经营和归还贷款等方式,分别虚增银行存款4.99亿元、1.21亿元、1.27亿元。同时,龙力生物还通过删除应付票据及部分债务对应的保证金账户方式虚减银行存款。此外,年至年上半年,龙力生物通过删除与借款相关的利息费用、居间服务费等记账凭证的方式,累计虚增利润6.7亿元。
(四)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
1、提前确认收入
提前确认收入通常发生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在存有重大不确定性时确定收入。先把它确定下来,后面再来修改。二是完工百分比法的不适当运用。这个发生在房地产、大型机械设备行业比较多,往往将预收账款作销售收入。而工程收入一般要按进度确认收入,多确认工程进度就可以导致多确认利润。三是在仍需提供未来服务时确认收入。四是提前开具销售发票,以美化业绩。
如恒顺众昇就曾经因为提前确认收入被证监会处罚,年公司为了避免亏损,在合同未完工的情况下提前确认了2.92亿元的收入。还有华夏建通,年它在未履行合同的情况下,开具销售发票提前确认营业收入万。
2、推迟确认收入
推迟确认收入,也称递延收入,是将应由本期确认的收入递延到未来期间确认。这种手法一般在企业当前业绩不错,收益较为充裕,而未来收益预计可能减少的情况时发生。
通过推迟确认收入,企业可以人为控制报表的趋势,平滑企业收入和利润,看起来是持续增长,有点麻痹投资者的意味。或者企业今年巨额亏损,通过推迟确认收入可以确保来年利润扭亏为盈,营造业绩转好的假象,甚至可以达到“保壳”的功效。
(五)操纵各种费用的逻辑
一家企业财务的三个主要要素是营业收入、营业费用和净利润。财务造假基本也就是围绕着这三者进行。其中,操纵各种费用是重要的利润调节工具,如转移费用、费用资本化、递延费用处理和推迟费用确认时间等。
1、转移费用
为了虚增利润,有些上市公司的费用根本就不入账,或由母公司承担,以此来隐藏费用。比如武汉凡谷在年2-3季度少计自制半成品的领用,导致成本减少近万元。三峡新材在-年三年间累计少记1亿元的原材料成本。ST昆机在-年实际内退人,但在财务记录中内退人数为,通过少记内退人数少记管理费用万元,并通过少记高管薪酬少记管理费用万元。这种不记或少记费用的本质其实就是化有为无。
具体的操作思路,如其他研究者所言:“通过计提折旧、存货计价、待处理挂帐等跨期摊配项目来调节利润。少提或不提固定资产折旧、将应列入成本或费用的项目挂列递延资产或待摊费用。应该反映在当期报表上的费用挂在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或预提费用借方这几个跨期摊销帐户中,以调节利润。”
2、费用资本化
这里先说下什么叫“费用资本化”?通俗来说,费用就是企业花出去的钱,资本就是企业的资产,化就是转化为。所以费用资本化的意思就是:企业花出去的钱,变成了企业的资产。举个例子:某公司花了2个亿买了一栋办公楼,钱虽然没了,但是多了一栋办公楼。公司1年给所有员工发了2亿元的工资,钱没了,也没有变成什么资产。前者就是费用资本化,后者不是。
有些费用是可以资本化的,有些则不可以。费用如果不资本化,就会计入利润表,直接少了大把利润,无法真实反应企业的利润。举个例子:某公司当年业务不错赚了2亿元,但同时公司当年花了5亿元购买厂房设备扩大生产,如果这些开支直接作为费用计入利润表,那么公司当年利润就会变成亏损3亿元,这不大合适,所以这些开支就会计入为资本开支,资本化为企业资产,企业当年利润就是2亿元。土地、厂房、设备等资本化是很正常的,但是有一些费用资本化就不一定合适了。所以,费用资本化是一个方便调节企业利润的手段。
费用资本化主要是借款费用及研发费用,研发费用占比较高的科技和医药企业会存在研发费用资本化的问题。如某公司投资了1亿元研发某种产品,研发成功的话可以取得专利生产权每年赚一千万,但是谁也不能保证研发成功,回报多少也未知,于是比较合理的通行做法就是对部分比例进行资本化,后面以无形资产的方式存在。不同行业的企业,对于研发费用资本化的比率不同。比如造假大户乐视网年年报显示,当年研发费用资本化占比60%,是当年净利润的%。
有人说,财务洗澡是把亏空做大,隐瞒利润。而这个费用资本化,则是把亏损分摊,在利润好的年头多摊销一点,利润差的年头摊销少一点而已。怎样的才合理?保守点就合理。
3、递延费用
递延费用,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内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和固定资产的修理支出以及摊销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其他待摊费用。如一般性广告费、修缮维护费用等递延。通过此方法可调增利润。
4、推迟费用确认
提前或推后确认费用与提前或推后确认收入正好相反,如果当期利润不太好,公司倾向于推后确认费用,增加当期利润嘛。
那怎样推后确认费用呢?钛媒体在《上市公司十大财务造假手段全解析》一文中说,推后确认费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直接推后记账。比如大智慧公司曾把年终奖推后发放,本应该在年确认的多万年终奖,推迟到年1月发放和记账,这样推迟确认费用使大智慧年净利润增加了大约万元。海迅联也曾经采用类似的手法,把年度的年终奖推迟到年进行确认,使年的净利润增加了万元。二是将原本应该费用化的项目资本化,这是指公司将已经实际发生的费用暂时挂列为“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损益”等资产科目,同时也会虚增资产。
东北制药在年报告了万元的净利润,公司公告称根据当地财*部门的批复,把已经发生的“折旧费用”“管理费用”“利息支出”等累计约1.4亿元挂列为“递延资产”。而如果按照正确的方法记账,虚增的1.4亿的资产应该记为本期费用,这将导致该年亏损1.2亿。
锐奇股份在年曾经将已费用化的研发支出多万从“管理费用”中冲回至“研发费用化支出”,再将其调整至“预付账款”科目,后来又将多万已经费用化的支出从“管理费用”直接调整至“存货”科目,最终将两笔费用都推迟到7月才确认。
(六)多提或少提资产减值准备以调控利润
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不健全的状况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有较大的利润调节空间。由于资产减值会计内涵的复杂性,决定了同样一项资产有不确定性的价值,因为资产减值实际上是掺杂公司主观估计的一种市场模拟价格,资产减值的不确定性给上市公司的利润操纵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资产减值损失是指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经过对资产的测试,如果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应计提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所确认的相应损失。按照规定,根据需要,上市公司要计提八项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短期投资跌价准备、长期投资跌价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在建工程减值准备和委托贷款减值准备。就是说,这些会计科目都存在利润操纵的空间。
由于资产评估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且非长期资产减值可以在减值迹象消失后相应转回减值,从而增加利润,因此很多上市公司经常利用这个科目进行“业绩洗澡”,主要游戏规则是利用资产减值准备推迟或提前损失,典型表现为某个年度出现巨额亏损—让我一次亏个够。
利用资产减值损失调整利润的案例有很多,向日葵公司在年计提了1.72亿的资产减值损失,净利润亏损3.5亿元,然而第二年又通过存货跌价准备转回0.53亿元,使年净利润扭亏为盈。
TCL公司在年少计坏账准备万元,少计存货跌价准备万元,少计长期投资减值准备万元,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为了避免因为连续两年亏损而被ST。
南纺股份少计提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超过万元,比如其子公司提供给华丰投资的万元借款账龄超过五年,未计提坏账准备,子公司采购的存货长期积压报废,也未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上述案例均为网络公开信息获取。
(七)制造非经常性损益事项
如果说公司的营业收入反映的是“造血能力”,那非经常性损益可以理解为“外来输血”。因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常常是一次性的,很多上市公司会在这个项目上动手脚。
棱镜君又来科普了。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经营业务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经营业务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反映公司正常盈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也就是公司正常经营损益之外的、一次性或偶发性损益,例如资产处置损益、临时性获得的补贴收入等。非经常性损益虽然也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由于它不具备长期性和稳定性,因而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特殊性质,为利润操纵提供了空间。
圣莱达年涉及两项财务造假,都是通过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实现的。圣莱达主营业务为生产热水器,但是在年却跟华视友邦签订了一份电影版权的转让协议。合同规定,华视友邦把一部电影版权作价万转让给圣莱达,但有一个条件是华视友邦需要按时取得电影的公映许可证,否则华视友邦就要多赔付0万的违约金。随后华视友邦“按时违约”,圣莱达最终收到了这笔0万的违约金,并确认为年的营业外收入。
另外,年底圣莱达发布公告,称公司获得极速咖啡机研发项目的财*综合补助0万元,但这笔*府补助,实则是由其控股股东宁波金阳光先以税收保证金的名义向镇*府转账0万元,然后再由镇*府以财*补助的名义将钱打给圣莱达的。
很多上市公司采用这些花式造假的目的是为了避免了连续两年亏损被ST。
(八)虚增资产和隐瞒负债
虚增资产主要是指直接在购入资产后多记资产金额,甚至直接列入不存在的资产,最容易动手脚的就是存货科目,农林牧渔行业由于具有存货数量不易盘点及不能确定内在的公允价值等特征,成为财务造假的重灾区;另外,我们前面所说的原本应该费用化的项目资本化也是虚增资产的常用手段。
操作手法有:多计存货价值:对存货成本或评价故意计算错误以增加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增加营业利益。或虚列存货,以隐瞒存货减少的事实;
多计应收帐款:由于虚列销售收入,导致应收帐款虚列;或应收帐款少提备抵坏帐,导致应收帐款净变现价值虚增;多计固定资产:例如少提折旧、收益性支出列为资本性支出、利息资本化不当、固定资产虚增等;
“獐子岛的扇贝又跑了”,这件事大家一定还印象深刻。早在年10月,獐子岛曾公告称因遭遇北*海异常的冷水团,海底牧场绝收;年初,獐子岛又发公告说分海域的底部虾夷扇贝存货异常,整个年亏了7.23个亿,这不得不让人怀疑之前年度存货的真实性。
万福生科在年虚增在建工程7万元,还借用农户身份证开立大量银行账户,再以“采购原材料”的名义将资金打给农户,实则是自己进行资金周转,并以此虚增预付款项。
隐瞒负债是指故意将一些负债事项掩盖。隐瞒一些负债也可以让资产负债表更好看,降低企业的杠杆。例如漏列对外欠款或短估应付费用。
比如,龙力生物在年年报中隐藏了16.8亿元的借款,隐藏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减少借款产生的财务费用,提升业绩,二是隐藏旧借款去贷新借款。佳兆业在年至年之间与诸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签订了41项借款协议,总贷款额度为亿元,截止年底有亿元并未还清。而在会计记录中,这亿债务其中亿元被归类为“其他应付款”,44亿元被归类为“权益”,82亿元归类为“其他应付款”,另有44亿元款项没有入账。识别这类造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