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桃李,勤耕不辍默奉献。在各个专业领域里,总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坚守而不抱怨,奉献却不求回报,心怀救国救民大任,用自己的一生造福百姓。
在内科血液学领域,说起王振义院士,众人无不拍手称赞。96岁的王振义被人们誉为中国药神,34年前带领团队攻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为救患者甘愿放弃专利,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投身血液病治疗
年,王振义出生于上海的富庶人家,在那个年代里,王振义家中就拥有带花园的小洋房。
由于家中资产丰厚,王振义的父亲从来没有亏待过自己的孩子,都尽心尽力地让他们接受最好的教育。
家中除了小妹妹受形势所迫不能攻读学业外,其余的7个孩子都毕业于国内高校,一家子的高材生让其家族名声一时无人能出其右。
年,18岁的王振义免试进入震旦大学,也就是现在的复旦大学。
在选择专业的时候,王振义的父亲希望儿子能从事医学专业,不仅因为家里有医生是很方便的一件事,更因为医生能够救死扶伤,能为老百姓做实事。
上世纪40年代,国家山河动荡,忍受外国侵略,医务工作者能切身地为百姓解决身体上的病痛,为国家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王父虽是商人心中装着利益,但在国家大义面前他还是能分清孰是孰非的。
听从父亲的建议,王振义进入了医学院。仅在6年后,王振义便顺利获得博士学位,这跟他自己的勤学脱不开关系,看着百姓遭受病痛折磨,王振义比自己生病都难受,他恨不得一天不吃不睡汲取课本上的知识。
当时他学习的劲头,让同学直呼可怕,王振义将来一定能为国家医学事业做出贡献,这是当时的师生对他的一致评价,对此他只是用更加勤奋的身影回应众人。
“我当时只想学习,什么也不想干,觉得书中的知识充满乐趣,每学会一个知识点我都能高兴半天,觉得能多救治一个人,当年真是心无杂念,只想学习。”王振义回忆道。
毕业后王医院做住院医师,在医院里,王振义见证了生离死别的痛苦,这让他心中救死扶伤的念头更加坚定。
年,医院新开了血液科,但医院里缺乏相关人才,急需医师力量的投入。
当时的王振义自觉血液病比较简单,诊断过程也毫不费力,便主动申请加入血液病的研究队伍。
正式开展研究后,王振义才发现血液病极其复杂,它已经超出了自己的知识储备范围。
大多数疾病病因简单,经诊断后就能对应治疗,但血液病病因复杂,病发症状多种多样,且难以根治,他不禁为当初的鲁莽行为有些后悔,同时觉得自己所学知识有限。
于是在没有病患时,他手不释书常常一人独自看书到深夜,国内的相关书籍看完了,他就拖朋友拖家人从国外给他寄书,当时的工资他留下一部分日常开支其余却不用在买书上,从未觉得心疼。
甚至有时刚买完老版书籍后听说又出了新版,立马斥巨资将新版买回来才甘心,就这样他在新的领域不断钻研、深潜。
转换了研究方向后,王振义有时心中疑问颇多,但医院里又没有血液病前辈可以请教,心有疑问的医院的医生相互通信,互相探讨请教,到处查找血液病资料。
年,王振义发现一些患者在拔牙手术后会面临出血问题,通常还会血流不止。询问原因时,医生们都说这是拔牙后的正常现象,具体的原因并不清楚。
但王振义察觉不妥,虽说拔牙难以避免出血问题,但血流不止就不正常了。
经过试验,王振义发现血浆中凝血因子的重要性,并用石蜡代替硅胶,确立了检测方法。
在王振义的坚持下,术后口腔出血不止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王振义在血液病领域的声誉进一步提升。
从一无所知的血液病小白,到能独立提出解决方案的专家,王振义付出了诸多努力。
五十年代末,王振义开始进入白血病病房,与白血病患者近身接触。在这里,王振义真正意识到疾病的可怕与生命的脆弱。短短半年的时间,病房里55位患者,甚至有些年轻的孩子都失去了鲜活的生命。
而自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生命流逝,却无能为力,每次患者因白血病离世,他都在内心内疚几分,因为自己能力有限才让这些本该青春昂扬的生命失去色彩。
白血病房里始终被沉闷的低气压笼罩,让人喘不过气来。在与白血病患者朝夕相处的时间里,王振义自觉心中有愧,无法为他们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直到七十年代,世界各地的医生们仍毫无头绪,他们一直在研究白血病,清楚病人们的发病症状,却找不到可以根治的药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们被疾病折磨的死去活来,最终瘦弱到不堪一击后离世。
找到突破点
王振义心有不甘,立誓要找出突破口。除了工作时间外,王振义把自己封闭起来,夜以继日地研究白血病资料。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以色列专家的一篇文章让王振义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年,以色列专家发表的一篇论文传到了中国,论文中详细讲述了专家们的活体试验。
他们用小白鼠做载体,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最终证明白血病细胞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正常细胞。
这个试验虽然是在小白鼠身上做的,但也说明了白血病细胞转化的可能性,如果这种结论被证实,就能进一步应用到患者身上。
为了进一步推进,医院申请了一间小平房,带着团队开始了试验。
当时同行们都不认可王振义,在没有真实结果之前,单凭一篇国外论文,如何能进行试验。
但一腔热血的王振义并不这样认为,只要有一丝可能性,他就会坚持走到底,能拯救病人的一丝机会。他都不想放弃,不尝试怎么会知道结果?
但三年过去,王振义的研究团队没有做出任何成果,事实证明,以色列专家的想法不可行。
失败之后,王振义并没有气馁,这条研究道路虽然艰难漫长,却关乎病人的生命。
年,王振义又在国外文献中发现“13顺维甲酸”可以成功诱导分化肿瘤细胞。
但国内只有治疗皮肤病的全反式维甲酸,与“13顺维甲酸”有着很大不同。
王振义决定用全反式维甲酸试一试,在药厂拿了几盒药之后,重新投入白血病的研究中。
这一次,王振义的工作团队有了重大发现,经过半年的试验,他们发现全反式维甲酸有着卓越功效。
王振义的团队立刻向社会报告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但反响并不热烈。
因为全反式维甲酸具有一定的副作用,谁也不敢轻易尝试,临床应用也要面临巨大挑战。
攻克白血病难题
直到年,一个年仅5岁的白医院救治。医院的医生们对此束手无策,只能听天由命。可怜的小女孩还没有见过绚丽多彩的世界,终日被黑暗和痛苦包围着。
小女孩的父母自己女儿命不久矣,每天陪伴在她的身边,祈求上天保佑。在家人的千万次祈祷中,神明没有出现,但让王振义走到了他们面前。
看着眼前漂亮的小女孩,王振义提出用全反式维甲酸进行治疗。但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引起了众人的强烈反对,因为这种疗法没有经过临床实验,谁也不能保证会出现什么意外。
最终,还是在王振义的再三保证下,医院才同意为小女孩做化疗。初次化疗进展得十分顺利,小女孩没有受太多苦。
就在化疗后的一个星期后,小女孩体内的细胞开始诱导分化,病变细胞逐渐正常,小女孩的病情也明显好转。
仅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当初久病不愈的小女孩完全康复,体内的白血病细胞得到有效控制。
为了进一步验证王振义的方案,医院又找到24名患者进行化疗,最终治愈率高达90%。
经此一战,王振义攻克了世界难题,彻底在医学界站稳了脚跟,每天来求医问诊的病人数不胜数。
王振义的治疗方案被广泛传播,同行们不远万里前来求教,医院里的金字招牌。
年,王振义将自己前期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文章,公开发表在刊物上。
这篇名为《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研究》的论文一经发表,立刻吸引了全世界研究者的目光。
要知道,在王振义之前,世界各国都在奋力研究白血病,他们做了无数次尝试,却没能找到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
当王振义成功的消息传出后,国外研究者始终不敢相信,试验条件都不具备的中国真的找对了方法。但事实胜于雄辩,王振义的方案确实有卓越的功效。
中国药神
此后30年,王振义多次发表治疗白血病的文章,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了解决方案,填补了领域空白。
同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一样,王振义的研究也被列为新中国对世界医学的八大贡献之一。
在大获成功之后,不少药物生产厂家找到了王振义,提出出高价购买治疗配方,并为它申请专利,作为独家配方。
在这些商人的眼中,王振义的配方是个可遇不可求的赚钱机会,必定有利可图。
面对这些唯利是图的商人,王振义义正言辞地拒绝了他们的合作请求。在王振义看来,自己做研究是为了造福人类,如果申请了专利,药物的价格必定会翻几番,普通老百姓吃不起救命药,那还有什么意义。
打定主意后,王振义决定放弃申请专利,同时为白血病患者争取到了最大的福利。
如今,在救命药价格飞涨的时代,一盒全反式维甲酸的售价仅为元,还被国家纳入了医保。
因此,白血病患者都可以吃得起救命药,白血病患者则将王振义视为中国药神。有了*府的帮助,患者朋友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负担。
商人们不理解王振义的做法,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借此大赚一笔。但王振义认为钱乃身外之物,无论再有钱也买不了健康的身体。
家国情怀
当然,除了拒绝药物生产厂家的合作要求外,王振义还将自己的奖励所得全部捐了出来。
在攻克了白血病难题之后,王振义荣获不少重大奖项,顺带也被奖励了数百万。
但王振义并没有将这些钱留作己用,他将这些钱进行了分配,医院和学校,一部分捐给研究所,也给团队工作人员发了奖金,却唯独没有留给自己和家人。
他说:“孩子们大了都有自己的工作,能养活自己,我和老伴有退休金,平时开销足够了,钱财用在有用的地方才有价值,放在我手里攒着没有意义。”
这句话不知打脸了多少唯利是图的小人,真正高尚的人并不是物质上富有,而是精神上的知足,只有对自己的生活知足才会想着别人,心中充满感恩看到的世界才是彩色的。
由于年事已高,王振义将领导位置就给了新一代年轻有为的医生,自己也退居二线。
虽说是退休了,但王振义却不闲着,他在家自学了电脑,学着在网上查找资料,退休在家的学习劲头依旧没有停止,在网上和同学们沟通,学生们有任何问题也都可以向他请教。
为了解决心中的问题,王振义还多次半夜起床,在一片黑暗中打开电脑查资料。
王振义曾两度摔倒,但好在没有出现任何意外。亲人们都劝他好好休息,但王振义要抓住一切机会,为百姓谋福利。
年的今天,为白血病奋斗一生的王振义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翁,年逾97岁的他从事了大半辈子的医疗行业,争分夺秒地将无数病人从死神手中抢回来。
心有大爱,壮志满怀,这是王振义的真实写照。从踏入医疗行业那刻起,王振义深知前路充满艰难险阻,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但他却没有退缩,用勇气和毅力战胜了一切。
有些人的成功靠的是运气,但王振义的成功却是用无数次失败累积起来的。
所谓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王振义顶住压力站起来了,白血病患者也得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