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血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真正厉害的人,都是感性与理性并存老友手 [复制链接]

1#

文:老友手札普通心理咨询师

虽然今年的天气较往常相比稍微反常了一些,可充满荷尔蒙的夏天看样子并不会迟到。而伴随着夏天将要到来的消息,我们也总能看到、听到、见证一些很励志的话,比如“过个年我都快胖死了,我一定要在夏天前瘦到多少多少斤”。

可能每年的这个时候你都会看到类似的话,所以,基本上内心也并没有很期待对方瘦下来的样子。

但是,每当对方出现在你的视野中,还正心安理得的大吃大喝的时候,你还是会不自觉的调侃一句“不是说要减肥么,怎么又吃上了”。

一边是信誓旦旦的“要减肥”,一边又是毫无顾忌的吃喝,我们到底想不想减肥、想不想变美变好看呢?

可能一些朋友会根据“虽然我们立志减肥,但是最终却不断吃喝”这个表现来判定“我们并不想”。

但我觉得,其实正相反。

不然也不会在吃过东西之后,频繁的上称测量体重、再次励志“不减肥就如何如何”,以及尝试用“不必要忌口”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控制体重。

可说到这里就奇怪了,明明每个人都知道,如果自己想要减肥“管住嘴,迈开腿”就能够做到了,可为什么明明立志减肥、明明多次立志,却还是最终败给旺盛的口腹之欲、最终选择吃药呢?

难道理性,最终就只能败给感性么?

当然,最终凭借自己的努力实实在在减下去的朋友确实有,但相对于数量更大的“被想吃”支配的朋友,确实显得有些单薄了。

但从这个角度看,至少理性也并不是只能败给感性,只是实现起来确实有一些困难罢了。

不过扭过头想想,从小时候开始,我们就只是单纯的以“喜欢”为标准、以“想要”为导向、以“愿意”为动力,开心了就笑,不开心就闹,一切都是感性的。这样的模式一直延续了几十年,突然要求我们变得非常理性,那确实是有些强人所难了。

可能看到这里,会让你从“因为没有变得理性,而开始对埋怨自己”的攻击中,以及“不知道究竟该听理性,还是听感性”的矛盾与纠结中走出来一些。但还是先不要高兴的太早了。

因为即便一开始我们是完全依附于本能行事,接着更多的开始按照感性行事,甚至自己已经感性了几十年了,也不代表它们的存在就是绝对正确的、它们只要存在就是必须保持的。

听这语气似乎这会儿我在为“理性”说话,对吧?

没错,这会儿我确实是在为理性说话。

记得在曾经我遇到过这样一位朋友,他大概44岁的样子,刚刚确诊了非常严重的肺部疾病,医生多次告诫他“一定要戒烟”。但是对于一个有二十多年烟龄的老烟民来说,戒烟真的太过辛苦了。所以虽然经过了多次尝试、花费了很大的代价,也都只是没坚持几天就又复吸了。他也知道自己这样下去不行、也知道现在他的家庭仍旧非常需要他,可最终都只是屈服于“我想要吸烟”、“不吸烟我很难受”的感性。

更改一个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并且已经形成心理依赖的习惯,确实是非常辛苦的。但是这个习惯已经对他的身体、健康、生活、家庭,造成了极度负面的影响,如果不更改就会带来非常沉重的后果。

而这时候,你说是“反正人就这一辈子,死了就死了”这样对家庭、健康不管不顾,还是遵从理性、遵从现实需要,选择戒烟呢?

如果你觉得这个问题对你来说还比较遥远,那请问:

假如现在的你已经有些过度肥胖,你是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继续大吃大喝,还是在身体得病前控制体重呢?

假如我们得病了去看医生,医生用专业的知识告诉我们“这个病吃这点药就行了”,可我们非得让医生给我们开“我们认为能治好自己现在病”的药,那这时候是选择听专业人士的,还是由着自己任性?

假如我准备拿全部家当投资一个项目,我是单凭“感觉”来决定投资什么,还是充分了解信息、综合判断再去投资呢?

不可否认的是,感性的存在给了我们选择与执行的动力,但是感性并不能真正的帮助我们做出合适的选择,因为如果我们想要解决问题,还是得按照客观规律进行、还是得按照现实要求去做,故而,理性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更准确的解决问题。

那这时候孰优孰劣呢?

或者说你希望未来的自己是继续感性,还是理性多一些呢?

我想会有朋友想要继续“想干嘛干嘛,爱干嘛干嘛”,也会有朋友希望自己“能够别那么感情用事,稍微理性一些”。

确实,评价究竟是理性更好一些,还是感性更好一些的标准,有些太过模糊了。

就比如,我的身材很好,身体也没什么问题,那么在吃饭的时候,我就不用那么忌口,可以按照感性“想吃什么,吃什么、想吃多少,吃多少”,以及我只是投资一个块钱的项目,这相对于我几十万、几万的存款来说,确实九牛一毛,那我就可以看心情去投资了。

这时候我的选择并不会对我造成太大的影响,那么选择“遵从感性”,从而收获“情感上的满足”,自然也是可以的。

那么,“遵从理性,满足现实诉求可以真正解决问题,但可能理性的选择与我们内心所想相违背”与“遵从感性,满足情感诉求可以让自己有足够的动力,但这又可能不符合现实诉求”放在一起的话,似乎确实有些难分伯仲。毕竟两者都有优点,也都有各自的缺陷。

而现实诉求和情感诉求,因为我们所处的情境不同、个人具体情况不同等因素的影响,也都有一方比一方重要的时候。

这样问题就变得更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

但是,我觉得一个更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

在我们看到了感性的作用、理性的意义之后,为什么我们只是想从中选择一个,而不是两者同时具备呢?

确实从表面上看感性和理性代表了两个极端,似乎就应该是矛盾的、似乎就是不能共存的。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

在前两天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邻居张先生家最近出了一点特殊的事情,使得家里的经济状况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是眼看着孩子马上就要开学了,所以逼不得已来家里借块钱学费。

丈夫听了之后,先是表达了对张先生遭遇的同情,同时也说到“钱还是不能借给你的,不过孩子确实要开学了,我会准备一份小礼物给孩子的,还请一会儿把小礼物带回家”。

妻子听了丈夫这么说非常不悦,“咱们跟张先生家邻居这么久了,人家现在遇到困难了,为什么你不肯帮忙呢?”

丈夫还是坚持自己的看法,妻子很不开心的去了房间里。而张先生虽然满脸失望,但也还是站起身准备离开了。

丈夫将张先生送至门口,然后将一个小袋子递给张先生,并说“这是给孩子的礼物,代我祝孩子学业有成”。

张先生尴尬的笑了笑,拿着袋子出了门。

而在大门口他打开袋子的时候,却发现里面不多不少正是块钱。这一幕也正好被二楼窗户口的妻子看到了。

对于这个故事,你怎么看呢?

从感性的角度来说,作为老邻居,遇到困难了该帮当然是要帮的,那么借给张先生钱就成了一个必然选择;

从理性的角度来说呢,张先生虽然是邻居,但是作为一家之主,自己家里出了事情就需要自己去解决,邻居没有义务去帮助,而且张先生现在的家庭状况,借给他钱也还不了,所以也可以不帮。

如果单从一个角度来考虑的话,那就是答应与拒绝这两个选项。

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却看到了另外的可能:

基于感性,丈夫念及邻里之情,虽然明着拒绝了,却用送礼物的方式给了帮助;基于理性,丈夫考虑到张先生现在没有偿还的能力,为了不给对方增加负担、不给自己增加“对方可能还不了”的烦恼,所以直接选择赠与而不是出借。

这样既按照“感性”给予了帮助,又遵照“理性”规避了双方的风险。感性与理性,是不是就很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了呢?

而既然两者是可以结合在一起的,那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可能更好。

那么在这个时候,我们要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

为什么我们会陷入非理性即感性的状况里;

从感性迈向理性为什么那么辛苦;

如何才能让两者比较好的结合在一起。

之所以我们会陷入非黑即白的状况里,除了在上面提到的“我们认为这两者代表的是不同方向”外,其实更多的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它们是什么。

“由感情决定叫做感性”、“由客观分析决定叫做理性”,这是我们对它们的一般认知;并且我们也习惯性的认为感性、理性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生活状态。

而态度、状态的定义,就相当于在认为“选择其中某一种,就不能选择另外一种”。

但是感性与理性,并不是什么态度或者状态,它们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某个角度、某个侧面。

就好像“婚姻”这个东西,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看,就是两个人的互相适应、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从经济学的角度呢,就是两个人结合在一起,通过合理利用手里的资源,来实现更好的生活;从生物学的角度呢,婚姻就只是为了延续种族、血脉的一种载体。

当我们从某个角度看这个事物的时候,我们会收获到一些东西,但是又因为角度本身就是片面的,所以只能看到“这个角度允许我们看到的”。

可是虽然角度片面,但我们还是会看到一些东西、产生一些共鸣、获得一些收获,那么在这三方面的影响下,我们就会认为“这个东西就只是这样的”、“我已经看的很清楚了”。

接着我们就可能因此陷入“自我认知设限”中,认为“我已经看的足够清楚了,这个角度就是对的,我不需要其他的角度”,以及“这个角度是排他的、是不能与其他角度共存的”。

但是就像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到了婚姻的某个侧面一样,感性与理性也只是看到了某个侧面。

迈向理性辛苦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确实花费了很多时间在感性上面,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我们在依靠感性的时候,确实让自己的情感诉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时候突然让我们选择理性,让我们选择压抑自己的欲望、忽略自己的感受,我们确实难以做到。

所以,我们用了很长的时间浇灌自己的感性,自然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来锻炼自己的理性。

那么,这时候与其说我们是在锻炼理性,不如说,我们其实是在“把自己从感性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感性与理性,皆是认识世界的某个角度。它们是平等的、是各有优劣的。

它们的作用,仅仅是告诉我们“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什么、需要付出什么、需要承担什么”,而并不是片面的由理性或者感性单方面支配我们。

但是在理性还很薄弱的时候,其实就代表着“虽然我们在与感性相依为命的时候确实收获了很多,但也因此被感性束缚着,做决定的不再是我们自己,而是我们的感性”。

那么,这里的困难,或者说我们真正要做的,也不再是锻炼理性,而是成长真实的自我,让这个真实的自我能够驾驭理性、感性,能够在理性与感性尽职尽责的传递给我们消息后,做出选择,而不是由感性或理性在占有我们之后,因为自身的排他性,替我们做选择、替我们选择排斥对方。

这时候“如何结合在一起”就变得很简单了。因为,我们已经看清楚感性、理性本质上是什么,已经可以不被它们束缚,那么就可以根据感性、理性提供的信息,进行综合考量、综合判断,从而做出两者得兼、多方兼顾的尝试。

但迈向这一步,并不是像前面那样简单,因为它至少需要经验、积累、沉淀以及智慧。

当然,也请不要认为“做到第三个层次太难了”。因为当你通过这篇文章重新认识了感性与理性、看到它们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同时存在、看到它们总是交织在一起的时候,你就已经从“自我认知设限”里走出来了一些、已经开始看到更丰富的世界,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尝试用更多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和自己,以及用“把法律、道德、文化等因素摘除后”更纯粹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

在有了足够高的认知之后,增加一些“基于新认知”的实践与尝试,就可以逐渐的把它俩,甚至把从多种角度得到的信息综合起来,然后产生更利于当下和自己的解决办法。

是的,我们之所以难以抉择,是因为“真实的自我活成了某方面的奴隶”,而想要走出来,就需要我们能够先做到“更清楚的看待自己的状况”、“更丰富的看待当下”,尝试改变陈旧的认知与习惯,尝试按照新的、独立的认知去做决定、去实践,以此来成长自我,让自己最终能够达成“需要感性的时候感性、需要理性的时候理性、需要两者并存的时候两者并存”的状态。

而这样既少了纠结,又多了掌控的个人、生活状态,是不是确实还不错呢?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希望我的回答能协助朋友你看到世界真实的样子。祝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