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血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孝顺篇什么是真正地孝顺赵为民人生哲 [复制链接]

1#

孝顺篇

1、不要让父母在我们面前小心翼翼

孩子在小的时候,父母在孩子的心里永远是天,觉得父母什么都知道,妈妈什么都懂,爸爸特别有力量,什么都能解决。父母就像两座大山一样,矗立在孩子们的身边,让孩子们心里充满安全感。随着孩子的年岁越来越大,他们脱离了父母的羽翼,他们飞向了社会,他们有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家庭,他们在社会上能独当一面了,他们有他们的一套处事方法,他们有他们的朋友圈儿,这时,父母就不再伟岸了。尤其是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父母在很多时候都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了,父母逐渐显得落后了,此时,有些父母在孩子面前有时就表现的小心翼翼,很多事情不明白也不敢问,话也不敢大声说。孩子在小的时候,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对老师留的作业题有时不会,父母很可能说:“啊?这都不会!上课干什么去了?”

可现在反过来了,父母因为年老,对很多新生事物接受能力较差、记忆力也差,有些事刚说过就忘了,很可能因为一件小事、在年轻人的眼里看起来非常简单的事,反复地问孩子,孩子就很不耐烦地说:“你看我给你说了多少遍了?你怎么还不会呀?怎么还没记住啊?”你这样跟父母说话,使父母心里很难过,父母在你面前或是小心翼翼、或是默默地不再吱声、或是给你陪个笑脸,虽然表面上陪的是笑脸,但内心是很不甘心的。这说明父母在你面前越来越弱势了,越来越不敢跟你说心里话了。

有一个影视剧叫《幸福一家人》。里面有一个片段观众看了,有不少人都哭了。怎么回事呢?这家的儿子是个医生,医院里很多人的实力都比他差,可是人家却凭着父母的关系平步青云,而他的父亲是个卖面的个体小商户,在社会上没有任何关系,在儿子的事业上一点儿也帮不上忙。这个儿子非常生气,回家堵着个脸子跟父亲说:“我回来只会知道问我:‘饿不饿、饿不饿’,在事业上一点都帮不了我,我出点小成绩,都是我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跟你们一点关系都没有,与其这样,还不如跟你们断绝了关系呢!”

这个父亲听到儿子的这番控诉之后,愧疚的泣不成声,于是,满头白发的老人对自己的儿子深深地鞠了一个躬说:“对不起,我没有本事,让你受委屈了。”这个父亲不但没有指责儿子不孝,反而愧疚自己无能。看到这一幕,父亲给儿子鞠躬,惨啊,惨啊,实在是惨啊!

看到这一幕,不得不使观众心酸落泪啊……这一幕难道不是很多家庭的缩影吗?

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孩子,埋怨父母没有本事,不能帮助自己飞*腾达。能在社会上活动、疏通关系的父母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父母都是做普普通通工作的普通人,为了孩子们的口中饭、身上衣,这些父母们使劲了劫数,他们真是尽其所能、倾其所有了!但是,那些自认为自己很有本事的孩子们忽视了父母辛苦了一生的价值所在,说轻一点,他们是不成熟,说真实一点,他们就是不孝!

有一位专研究孝道的学者说:“真正的成熟和年龄无关,而是从原谅父母的不完美开始。”平凡的父母很多,尤其是大家在成年之后,很多父母可能在经济上、事业上,再也没有能力帮助你了。随着时代的变化、事业的发展,年轻人的观点、看问题的眼界,很可能和老年人有很大的差别,甚至格格不入,老年人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是,如果有些年轻人就因此嫌弃父母,对父母很不耐烦,甚至在情绪上跟父母造成对立,这是十分不可取的。这样的孩子和父母的关系搞成如此对立的样子,你自己的日子过的舒畅吗?,我肯定地说,你自己的日子也不会舒畅。

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根,这个根你如果养不好,不去及时地浇水、施肥,那枝叶就不可能茂盛,难道还会有盛放的花果?对老人你都不孝敬,那么,儿女和子孙肯定就不会教育好的。《孝经》中讲:“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所谓孝顺,就是应该学会顺应父母的要求,只有达到了这个标准,你才能通达于神明,光照于天下,做任何事情都能感应相通,在事业上都能够获得成功。越是孝敬的人,他们的事也就越顺畅。反之,他们会时时、事事、处处受阻,做任何事情都不会顺畅,所有倒霉的事情都会面向不孝顺的子女接踵而来。

父母可能有很多不足,或是迂腐、固执、不通情理,或是不懂教育、观念守旧、读书不多、文化程度不高等等,父母肯定是不完美的,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人,难道你完美吗?你也不完美。父母的养育之恩大于天,我们得学会宽容父母的过错,原谅他们的不完美,这是最基本的品行。父母生育你、培养你、爱护你,你长大成人之后孝敬父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有的时候,父母可能在某些方面爱你的方式不对,做的不够好,使你在某种程度上受到一些伤害,在这种情况下你仍然很孝顺,这才是你应该所具有的品德。

大家都听说过尧、舜、禹的故事,在远古时代,尧从十六岁就开始治理天下,在位70年,到了86岁,他觉得自己年势已高,体力和精力都不够用了。于是就想找一个人来接他的班,他向各地发出公告,号召天下人推荐贤能的人,于是,虞氏部落的舜被推荐上来。舜姓姚、名重华,冀州(今河北一代)人。他的父亲是个瞎子,母亲很早就去世了,父亲又娶了一个妻子,就是舜的后妈,这后妈生了个儿子名叫象。象是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但舜的父亲却很宠爱这个小儿子象,不喜欢前妻生的大儿子舜。夫妻俩和象常在一起密谋,想办法找机会害死舜,好让象一个人继承父母的全部财产。他们三人竟然*辣到设计将舜活埋、活埋不成,就设法用火烧死舜,总之是想尽一切办法想把舜置于死地。但舜却不在意,他仍然十分孝顺自己的父亲,对待继母和异母弟弟象也非常好。

由于舜孝顺父母,躬亲悌弟,在群众中很有威信,人们向尧报告说,舜品行端正,才能突出。尧就把舜招来,看他长得一表人才,尧很高兴,于是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而且尧把很多事情都交给舜办理,舜把各种事情都办理的都井井有条,天下众望所归,这时尧老了,他就把部落联盟领袖的职权全部交给了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尧舜禅让”。

我们的祖先从来都提倡“百善孝为先”,怎样去善待、孝敬父母,这是每个人终身要学习的功课,父母存在的价值不是给你留下多少财富。即使没有给你留下任何财富,你也应该不讲任何条件地去孝顺父母。

我在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电视屏幕上有一个叫高亚林的人说:“父母还健在,不管你是多大的年龄,50也好、60也罢,总觉得死亡离我们非常遥远;而当父母归去的时候,我们就真的变成孤儿了。”

父母给予我们生命的起点,却无法陪伴我们走向终生,这是人生中无法改变的悲哀。有一天,当你回到家里叫一声:“爸……妈……”空荡荡的房间,再无回应的时候,那时你才会感觉到有人唠叨、有人烦我们、甚至在我们做错事的时候,有人去批评我们,甚至有人骂我们,那才是一种幸福。

医院的重症监护室的门口彻夜守护过;如果你参加过亲朋好友的葬礼;如果你感受到灾难面前生命的脆弱,那你更应该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和家的全部意义。做儿女的,不管你地位多高,官有多大,你多么有钱,多么有本事,请记住!不要把差的脾气留给父母,父母可能没有本事,因为他们把所有的本事都给了儿女了。所以,他们年岁大了,本事就越来越小了。

怎样做才算孝顺父母呢?做儿女的孝顺父母应该做到“五不责”(即“五不原则”):

一、不埋怨父母的无能。不要对父母说:“你怎么是这样的父母?”;

二、不嫌弃父母啰嗦。有一种幸福就是父母健在,经常听到父母的啰嗦、父母的唠叨,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这种啰嗦和唠叨那时你才感到真正的后悔呢!

三、不要埋怨父母的抱怨。爱之深、责之切,你过得好不好,父母比谁都关切,父母抱怨你,是因为爱你,所以要学会去理解。

四、不要抱怨父母的迟缓。父母老了、行动迟缓,是再正常不过的了。这人最可怕的“恶”就是不懂感恩,你小时候,你的屎、尿不都是父母给你收拾吗?现在父母老了,你不应该嫌弃他们行动迟缓、磨磨蹭蹭的不如以前了,这人老了,他就利索不了了。

五、不要嫌弃生病的父母。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法躲避。在你小的时候,父母无微不至地关怀你、照顾你,现在你也该还了吧,有机会伺候和孝顺父母这是你最大的福报。如果父母越老,在孩子面前越弱,都不敢大声说话,不敢谈自己的想法,总是欲言又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孩子们变了,变得没有耐心了,甚至在心底还有点瞧不起父母,在伤害老人的无数次之后,父母终于变成了一只小心翼翼的刺猬,有很多人内心爱父母,但嘴上就是很难表达出来,不经意间就伤害了老人的心,儿女们要注意啊!还是要懂得孝顺,和颜悦色地跟老人说话才对。

朋友,如果你的父母还健在,你可真的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因为你的父母的生命已经倒计时了,你可陪不了他们多长时间了;如果你的父母已经不在了,你已经为人父母,希望你能把我刚才所讲的这些内容讲给你的孩子们听,好吗?

2、什么是真正地孝顺

我在《人生哲学》“中集”有一篇文章叫做“给父母一个表现的机会”。文章中说,有几个学生跟着导师实习回来,他们在导师家里吃了一顿饭,吃完饭以后,同学们就要抢着洗碗,教授却满脸笑容地阻止说:“不急,有人洗呢!”教授把碗、筷放进了水池,先冲去了油污,然后轻轻地走到他80多岁的老母亲身边:“妈------,洗碗喽------。”

学生们一下子都愣住了,只见老太太一改餐桌上的萎靡,精神焕发地走到水池边,慢腾腾地洗起碗来,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把碗洗完。教授高兴地对老太太说:“您老人家辛苦了,去歇着吧。”然后教授拿了块毛巾,给母亲擦了擦手,搀着母亲到房间之后,又返回厨房,把碗、筷又重新洗了一遍。教授对着大家诧异的表情说:“做母亲的没有不想为孩子做点什么的,即使她老了,但是在她的眼里,儿子永远需要她的帮忙,让她洗洗碗,她就会感到儿子需要她,她就高兴,她就觉得自已有被需要感、有存在感、有价值感,一整天都过得很充实。

这个教授太棒了,很多人都知道孝敬老人,但更多的时候是矫枉过正,把老人当成一个没有自理能力,需要年轻人包办一切的废物。觉得给老人吃好、喝好,满足生活条件、物质条件和安全的要求就已经是孝顺了。那么,这种养老叫什么呢?有人把这种养老方式叫做“废物式养老”、“捆绑式养老”。其实我觉得这种养老方式就是对老人的一种绑架。

今年春天,在大连的地铁上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硬核儿”老人,什么叫“硬核儿”老人呢?咱们知道老年人是弱势群体,一般在坐地铁的时候,年轻人看了都是要给老年人让座儿的。但是,就在大连地铁出现了这么一位叫刘增胜的老人,这位刘增胜年已76岁,他就要跟习俗进行对抗,老人头发花白,他在地铁的列车上一手拉着扶手、斜挎着布包、站得笔直,在他的腰间挂着一个LED的显示屏,显示屏上面写的是:“勿需让座,谢谢”,有人就问刘增胜说:“你干嘛挂这么个‘勿需让座’的牌子呀?”

“不是所有的老人都需要年轻人让座,我身体很硬朗,八十岁也可以不和年轻人抢座。但是如果有需要,即使是年轻人,我也可以把座位让给他们……”刘增胜老人回答说。

我讲这件事儿,并不是渲染让所有的老人都向刘增胜学习,凡事都要讲究个实际、讲究个特殊、讲究个量力而行。刘增胜老人所传递的就是老人和年轻人应该是平等的、应该相互理解这么一个概念,对老年人不应该完全区别对待。总是把老年人捆绑在世俗的偏见,这叫“捆绑式、废物式”养老,这种养老方式总是忽略老人的真实感受。

在大连的旅顺口区有一个“金牌红娘”,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六、七十岁的一批老头儿、老太太对婚恋碰都不敢碰,为什么?因为子女普遍反对。”这些老人是孤独的,他们没有陪伴,他们渴望幸福。可是,99%的子女对单身父母的再婚都是持反对态度,持反对态度的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看重的是父母的财产,而根本不考虑老人的生活状况。《礼记》上说:“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其意思是说真正的孝顺就是要真正地让老人高兴,尊重老人的选择和意愿。当然了,在社会上老人上当受骗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事儿我们不能姑息,得劝住老人不要上当受骗,可在不影响什么其他的时候,一定要尊重老人的意愿,这才是真正的孝顺、真正地尊重。你得学会用心倾听老人真实的想法,不能总是用自己的想法和刻板的印象去绑架老人:“我不是为了你们好吗?”你回想一下这好像是咱们小的时候老人对我们说的话,“为了你好”。是真正地为了老人好吗?有一位日本学者叫武威沙雄,他在《家庭》杂志上发表了“家庭和谐的关键因素”一文,其中有一句话说的很好:“孤独和不被需要的感觉是最悲惨的贫困……”我觉得这话说的太有道理了。我们有很多的老人可能有钱、有楼房,在物质条件方面什么都不缺,但是他们很孤独,孩子们不需要他们,他们觉得自己是“废物”,这种孤独感和不被需要的感觉真的是使这些老人非常非常难过呀!这人年纪大了,最害怕的不是老,而是老无所用,就是不被需要的这种感觉,觉得自己老无用了,应该扔到垃圾堆里去了,老人有了这种感觉,你说凄凉不凄凉!

老人年龄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只要觉得自己还有用,还能发挥余热,生活就觉得有奔头。可是有不少的儿女们却说:“哎呀……老人有吃的、有花的,让他们安享晚年吧,什么也不用让他们干……”这种“捆绑式”的养老其实是对老人的一种羞辱。当很多老年人想去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的时候,常常被孩子们看做“不省心”。常常怒斥老人说:“你怎么这么不省心啊……”

电视上有一个《综艺节目》,有一天,我在这个节目中看到有一个年轻人对他老爸爸大喊着说:“你这老爷子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啊?都七十多岁的人了,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你好好待会儿,在家看看孩子、出门儿溜溜弯儿,再闲的没事儿干就打打麻将,跳跳广场舞……”这老爹回答儿子说:“我又不愿意干那些事儿,再说我也不会跳舞啊……”

其实,这老人老了,他想干点他愿意干的、力所能及的事儿,不就很好吗!干嘛你叫他干什么他就得干什么呢?这么做纯粹是对老人的一种绑架,让老人无所适从。这人老了,咱可不能看着儿女的脸色过日子,看着儿女的脸色过日子,老人就成了小心翼翼的刺猬了。

有一部电影叫《后来的我们》,里面有一幕,说一个父亲不会用新电视的遥控器,儿子就一遍一遍地教他,这老爷子还是学不会。儿子不耐烦了,把遥控器往茶几儿上一扔:“我都给你讲了多少遍了!你怎么就是记不住呢?!”这个老父亲无奈地对着遥控器说:“算了、算了,我不学了……”这个老父亲一直到死爷没学会用遥控器看新电视。

这人老了,很不容易接受新事物,尤其是现在的高科技,但他们学不会并不是他们笨,也不是他们的错误啊!儿女看着老人笨,不耐烦,在某种程度上给老人以羞辱,老人觉得自己没用了,是废物了。让老人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这可不是我们做子女的应该做的,孩子们可真的应该改变一下了呀……

记得我曾经看过台湾的一个片子叫《梦骑士》,这个片子的主人翁都是一些不服老的“骑士”,他们年龄最大的是89岁,最小的是72岁,平均年龄81。其中两个得了恶性疾病、4个戴助听器、5个高血压、8个心脏病,而且每人都有骨关节儿的退化,共有17人。但是他们心怀梦想,绕着宝岛台湾历时13天,走了公里,他们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记得我在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有个老人还在哆哩哆嗦地吃药呢,有的是刚参加完葬礼,谁谁谁又没了,然后老泪纵横的样子。

但它们在骑上摩托车、戴上安全帽的时候,真是显示出了一股子意气风发的样子。所以,我觉得咱们老了,虽然年岁大了点儿,但我们要忘记年龄,我们仍然可以生气勃勃,一样可以活得精彩,我们永远不是废物。白居易有一首诗:

满园花菊郁金*,

中有孤丛色似霜。

还似今朝歌酒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我们老了,是老了,年岁大了。但是,我们在内心还要保留一份激情,对生活保留一份热爱。

现在很多老人的生活状况都是白天围着锅台转,晚上围着孙子转,接孙子、送孙女儿。有不少的儿女把这些他们可以做、并且有时间做的事都甩给了老人,可老哥哥、老姐妹们应该知道,有很多事情年轻人能干的尽量地让他们干,我们该放手时就放手,不要活成子女的附属品,当然,子女们工作忙、时间紧、压力大,当老人的也不能袖手旁观,不管什么事都要掌握个度。

生孩子是任务,养孩子是义务,靠孩子是错误,老了不能成废物,晚年要想幸福首先离不开有一个明事理的、清醒的头脑。如果没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就像有一些老年人得了老年痴呆,出了门儿就找不着家,拿着客厅当厕所,五加五算了半天也不知道等于十,到这种程度,你不但真地成了废物,而且是孩子们的累赘。

老年朋友们!把自己保护好吧,到了老年,生活质量如何,关键是要靠自己,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走出家门儿,游览一下祖国的大好河山,干一些有意义的、自己愿意干的事。

我们不但要健康,我们还要有激情,我们要活得精彩,这才是我们这些老年人的生活目标和向往啊!

3、献给母亲(写在母亲节)

文章一:

有一位传统的同修说,他以后每次生日都要给母亲磕头,多么孝顺啊!可以说信仰已经是越来越正确了,什么是信仰啊?母亲就是最大的行信仰。母亲给了我们身体,没有母亲辛苦地、危险地蕴育,这个世界基本就和我们没有太大的关系了。

母亲一般最喜欢对我们说的基本上就是:“穿好,别冻着自己;工作不要太辛苦,不要累坏了自己。”

对于在外闯荡的孩子,无外乎再增加两句:“是是要小心,注意安全,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在外面踏实干,不要太担心老娘,我身子骨硬朗着呢,如果没发现什么好机会,还是回家来发展吧,家里熟人多……”

记得一位长者跟我说,他的母亲80多岁了,他因为体重的原因,非常反感在家吃饭。有一天,在餐桌儿上他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每天晚上只吃一碗饭,结果他母亲坚持每天晚上给他盛饭,在给他盛饭的时候,虽然只给他盛一碗,但是饭碗被压的实实的,压得不能再添一点儿了。80多岁的母亲,照顾60多岁的儿子,还是如此用心,如此固执。总想要让儿子多吃一点,在母亲的眼里,只要多吃就会身体好。

母亲对于我们的点点滴滴都很用心,喜欢吃什么,什么时候过生日,什么时候我生的孩子,母亲对我们的爱,没有一点私心,但似乎有时也有,她也希望我们爱他、尊重她,这是人之常情。但母亲很清楚,儿女对她的爱不可能超越对他们伴侣的爱,也不可能超越他们对自己子女的爱。

母亲没有什么奢求的,她只是希望我们幸福,也希望我们在幸福之余能有余热温暖她的心。其实,我们真正能安下心来陪伴母亲的时间很少,我们的一生或在学习、或在打拼、或增进友谊、或陪伴孩子,唯独陪伴母亲的时间少之又少。

是的,水总是往下流的。母亲也如实说、如实想、如实安慰自己,但其实我们可以对母亲好那么一点点,可以至少每周打一个电话。如果在同一个城市每周至少可以在一起吃个饭,可以帮着洗洗碗,还要指使她的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给她打个电话。可以在春天的时候,提醒母亲预防上火;夏天的时候,注意母亲是不是吃水果;可以在月圆的时候,接她来我家小住一段日子,如果他愿意,可以常住一段时间,可以在她身体不痛快的时候多陪陪她。其实,我们可以做的还有很多很多,所以大家一定要知道,在俗事中,母亲是我们最大的恩人,只要有对母亲的真爱,一切来的就是那么自然,但请我们每一位朋友都能善待自己的母亲,好好地去爱我们的这个恩人吧。

文章告诉我们,在俗事中,母亲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也真心地希望我们的每一位朋友好好地善待自己的母亲。

母亲节定在五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母亲节教会我们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传统的文化当中都讲孝道,可是还没有提出某一天专给母亲过节。还有父亲节、情人节,这些“节”虽然都是从外国传来的,但我觉得这些节都很好,寓意很深。其中,尤其是母亲节,这是咱们必须每天都要记住的,而且希望大家不要在“母亲节”这一天才想起去爱自己的母亲,在其他的时候就应该时常想起自己的母亲。

文章二:

母亲从来不去澡堂洗澡,说是闻不惯澡堂里的那股味儿,所以我从小到大从来就没有和母亲一起洗过澡,更别说帮母亲搓澡了。已经病入膏肓的母亲,虚弱的已经不能自己活动了。那天吃过晌午饭,我突然发现母亲的头发是那么的蓬松凌乱,我看着母亲那双深陷的、已经失去光泽的眼睛,说:“妈,我想帮你洗洗澡。”母亲盯着我看了好一会儿,摇了摇头。我知道母亲在想什么,她是怕我看见她骨瘦如柴的身躯,怕我伤心难过。我执意要帮她洗,母亲没有再坚持,就点了点头。

做好帮母亲洗澡的准备工作以后,我轻轻地走到母亲的床前,左臂拦着母亲的脖子,右臂拖着母亲的两个腿腕儿,使劲儿一抱,没有想到母亲轻轻的,由于我用力过猛,我的身子往后趔趄了一下,我的心也随之往后抖动了一下,母亲竟然这么轻,轻的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我心里难过极了,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在我的记忆中,母亲虽然瘦,却好像总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家里的重活、累活儿,母亲总是自己包干儿了,从来不让我插手,当我有了孩子,和母亲一同出来,孩子总是被母亲抱在怀里,母亲说她有劲儿,让我抱久了怕我累着。

我紧紧地盯着母亲深陷的双眼,哽咽地说:“妈,对不起……”母亲不解地看着我说:“孩子,说什么呢?”我不再说话,拖着母亲的身体,然后把母亲轻轻地方在躺椅上,我感觉泪水顺着自己的脸颊流了下来,我赶紧背过脸,默默地帮妈脱去衣服,天哪!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是我的妈妈吗?病魔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残酷地吸吮了她身上所有的血肉,除了肿胀的双脚之外,身体其他部位不见一丝血色,蜡*的皮肤包裹着凸显的骨头,像一颗干枯的树木,我颤抖着,把水轻轻地浇在母亲身上,水顺着母亲的皮肤缓缓地流下,母亲凸露的锁骨和脖子之间形成两个凹陷的水坑,水聚在那儿,在灯光的映射下发出阴冷的寒光,我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抱着母亲大哭起来:“妈,对不起,对不起呀,妈……,孩子不孝,对不起您哪……”母亲抬头看了看我,轻轻地对我说:“孩子啊,你说什么呢?我知道,我女儿是天下最孝顺的女儿,妈妈是世界上最有福气的妈妈……”

洗完澡之后,我轻轻地把母亲抱上床,我坐在床沿上,拦着母亲的身体,就像小时候母亲拦着我、哄我睡觉一样。就这么久久地,久久地……或许是累了,母亲终于闭上了眼睛,我以为母亲睡着了,就轻轻地让她平躺下去,可是我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留了下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普通、非常简单的故事。其实,我们可以说这是咱们生活当中的一个小的缩影。可是,我们思考一下,我们多久没有给母亲洗过澡了?仔细想一想,我们有很多时候真的是忽略了自己的母亲。

我在《人生哲学》第五集“真情的、伟大的母爱,父母就是我们心中的佛菩萨”一文中曾经讲过,有一位母亲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让恶狗撕扯、撕咬了五分钟,身上留了十九个伤口,这个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没有被狗咬,他心里还挺欣慰的。什么是伟大,这就是伟大。

在平时生活当中,没有谁能在第一时间不顾一切地去为别人付出这么多。孩子当然不是别人,但是,母亲的这份付出,但愿我们所有做孩子的都能懂得,所有的人都能记住。

说起关于母亲的事,还有很多很多,我想我们每一位朋友跟自己的母亲也一定有很多难忘的往事,可能非常的平凡、非常的普通。但是,却可以让我们记一辈子,我们在回顾起自己的母亲,回顾起这一份爱的时候,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在日后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母亲。如果我们的母亲不在了,想起自己的母亲可能都心生许多感慨和怀念。不管怎样吧,我们真地希望,母亲健在时我们应该好好地珍惜,如果母亲不在了,希望大家对家里的女性朋友好一些,因为他们每个人几乎都是一个伟大的母亲。

所以我想说,如果母亲还健在,咱们就多为自己的母亲做些事情吧,多去关爱她老人家,趁着咱们现在还有机会尽孝,用自己的方式去多多地表达对母亲的爱吧……

4、百草益寿养生苑首席专家、国医大师杨雨谈孝顺

从尧、舜、禹到汤(即商汤)、文(即周文王姬昌)、武(即周武王姬发,建立了周朝之后的第二年就死了),周公(即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孔子,红遍十方,书穷四季,历千载而不变、贯万世而常青的道统是什么呢?就是一个“孝”字。历史上三皇、五帝之治,就是用“孝”来教化天下的。尤其是舜,他是出了名的大孝子,舜的父亲是个瞎子,母亲死得早,父亲又娶了个妻子。后母生了个儿子叫做象,像是个好吃懒做的二流子,可是父亲却很喜欢小儿子象,娶了后老伴儿之后,就很厌恶前妻生的儿子舜,于是一家三口就想方设法找机会害死舜,曾几次设计想烧死他、活埋他,但都未得逞。舜知道后并不在意,仍然十分孝顺自己的父亲,对继母和异弟象也很好。尧从人们口中知道舜这个人品行端正、才能突出,就把舜招来,见他长得一表人才,十分高兴。就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当尧老了之后,就把部落联盟领袖的职权全交给了舜,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尧舜禅让”。由于舜是一个大孝子,又德才兼备,所以,尧把帝位让给了他。舜是由一个平民被授为天子的。

孔子在“孝经”中曾经问曾子:“古代三王治天下,有个和谐拯救危机的法宝,能令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你知道这个法宝是什么吗?”曾子思考了一下,然后起坐行礼说:“请先生赐教,我真的不知道。”于是,孔子很正重地对曾子说:“孝顺,德之本也,教之所生也。”

我是一名医生,也想来谈谈“孝道”。我认为“孝道”不仅学问之道在于“孝”,养生之道也在于孝,舜活到了岁。他用了怎样的养生方法呢?就用了一个“孝”字,大孝独家。

《四书五经》当中最重要的养生观也是“大德者必得其寿”。意思是实行孝道的人就一定能够得到福、禄、名、寿。相反,轻浮孝道,就会受到颠覆、败虐。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在我们身边,凡孝顺的人基本上都是健康的。因为这样的人心中有大德、大爱;相反,凡不孝顺的人必遭殃祸。

我们小区有一个四十来岁的中年人,我原来对他不太了解,我要是了解他我就不会给他治病。前几天,他把我请到他家里,让我给他治病,正巧她的父母也来到他家了。父母来了之后,可能是他有什么东西找不见了,他就大声地呵斥他妈:“妈!我什么什么东西你怎么又乱给我扔呢?你怎么上了岁数儿这么不景人呢!这么讨人厌恶呢……”我当时就觉得很惊讶:这个做儿子的怎么这样跟父母讲话呢?而且,这个儿子越说越激动,他竟然说什么“我今天能混到这个程度,跟你们没有任何关系,你们对我没有丝毫地帮助……”这是他在那个小屋里跟他妈大声说的,被我都听见了,他的声音很高、很凶啊。我这一听,这个人太凶恶、太可怕了,这样的人我是不能给他瞧病的,我当时就不辞而别了,我可不给这样的人治病。后来,我听说他把她的父母撵回去了。再后来,我听邻居们说,他根本就不赡养他的父母。

过了不到半年的功夫,小区里相互传消息说,这个人出车祸了,到医院没有抢救过来,就死了。我听到这一消息之后,虽然没有拍手称快,但我却非常感慨。我觉得一个人对父母怎样,平时是常做“积德”的事,还是总做“损阴”的事,老天都看着呢,都给你一笔一笔地记着呢,早晚会遭到报应的。

说到孝顺,我认识一位老先生,姓蒋,今年63岁,我见他退休以后,经常来照顾她的老母亲,老母亲今年84岁,身体没有什么大的毛病,就是风湿困扰了他大半辈子,后来做了骨关节置换手术,但手术效果不是特别的好,越到后来就越严重了,关节肿胀的厉害,也不敢弯曲,拄着拐杖能凑合着上楼,但下楼却十分困难。他们家住四楼,老人成天憋在楼上,很不开心,想去楼下转一转,又没办法下楼(他们的楼房没有电梯),也不好意思跟儿子说。老人天天站在窗边往下看。这种现象他的儿子(蒋先生)看出来了,就对他妈说:“妈呀,我这岁数没有太大的劲儿,可每个星期背您下一次楼还没有太大的问题,您也别太在意,儿子背母亲,那是应该的,我小时候您不是常背着我吗……”他母亲说:“那可不行,你看你也是六十多岁的人了,那还有这份儿力气呀……”

蒋先生并不听他妈地劝解,准时每个星期背他妈下一次楼,让老人家晒晒太阳,跟老邻居们说说话儿。每一次背他妈下楼都累得气喘吁吁,,背到楼下后,休息好长时间才能喘过气儿来,但他说:“为了母亲开心,让我做什么我都心甘情愿”。

每当我看到蒋先生用轮椅推着他母亲遛弯儿的时候,我就给他竖起一个大拇指表示赞赏。

前两天,我主动跟蒋先生说:“老母亲的病,我想办法给老人家治一治好吗?”其实我们当医生的,没有主动上赶着给人家治病的,那是当医生的规矩之一,叫做“医不扣门”。这次我主动要求给蒋先生的母亲治病,实再是蒋先生的“孝心”感动了我。现在我正给老人家用中医的各种方法进行调理,有望到明年开春儿能让老人家自己上下楼。

(亲爱的读者,从文章的开头你就可以看出这位国医大师是很有学问的人,更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你看,他拒绝给那个不孝之子看病;而另一方面,竟然破了“医不扣门”的规矩,给蒋先生的老母亲治病,这是一个多大的反差呀!——编者注。)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从尧、舜、禹到汤、文、武,周公、孔子……历千载而不变、贯万世而常青的道统就是一个“孝”字。“孝道”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千秋万代,永远地传承下去。

5、说了再做、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

说有这么一个大款儿子,特别有钱。他的母亲老了,牙齿全部坏掉了。于是他就开上车,为他母亲去镶牙。一进牙科诊所,医生就开始给他们娘儿俩介绍他们这里各种的假牙,但是母亲却选择了最便宜的一种,牙医自然不甘心,就一边看着大款的儿子,一边耐心地跟他们比较质量好的和质量次的假牙,在作用和本质上有什么不同。但是让这个牙医非常失望,这个大款儿子无动于衷,只顾打电话、玩儿手机,根本就不理会他。最后医生坳不过母亲,只好选了一副非常便宜的假牙。

“行了,那就用这个最便宜的吧。”牙医无奈地说。这个时候这个母亲颤颤悠悠从口袋里掏出一个用牛皮纸糊成的信封,抠唆了半天,拿出钱交了押金。大夫告知她一个礼拜后就可以来镶牙了。娘儿俩走了以后,诊所里的所有人都看不起这个大款儿子,有的人说:“这儿子就不怕丢人现眼。”

“这儿子真的是白养了,生下来真该掐死他。”

“你看他儿子衣冠楚楚,嘴里叼着高级香烟,手里玩儿着一万多块钱的手机,却舍不得给自己的老娘镶一口牙,什么东西!”

总之,所有见了这个场合的人都骂不绝口,谁都说这儿子当得不够格儿。

我觉得这个母亲实再是可怜,含辛茹苦把儿子抚养大,可这儿子是白眼儿狼,自己那么有钱,却连一口好牙都舍不得给母亲装,这样的儿子还不如不养呢!母亲实再是可怜啊。估计所有的人听了之后,都会非常生气。怎么会这样儿呢?怎么如此对待自己的亲生母亲呢?这儿子的人品实在是不堪,如果一个人不孝顺,就谈不上什么人品,他人品不好,怎么还这么有钱呢?

实际上这故事还没有讲完,正当大家都义愤填膺时,那个大款儿子回来了。他说:“大夫,麻烦您给我母亲镶最好的烤瓷牙,多少钱,我现在就给你结清,多少钱都无所谓,但是千万别告诉老人实情,我妈是非常节俭的人,我可不想让她不高兴。”

原来如此,事情大反转了,故事的结局跟大家的想象完全相反了,这样的儿子才是真正的孝顺,“孝”是“老”下一“子”,“顺”是顺着,别逆着,如果他逆着他妈,:“不行,妈,我有钱,咱不要那次的,我给你镶那最好的。”你想一想,他这样做,他妈就心疼死了,他妈能高兴吗?

“不,我不要那最好的,我就要这普通的、便宜的。”

你看这儿子,这才是真正的孝顺,不仅是孝,而且还有顺。

有人说,真正的爱是不需要说出来的,只看你怎么做。闻一多说:“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是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这个大款儿子,就是做了也不说的人。

6、带着母亲去旅游

年过六旬的黑龙江省兰西县王凯、王锐兄弟,为了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母亲的梦想,自制“感恩号”人力车,拉着八旬老母徒步走了近公里,跨越多个城镇,历时几年时间完成了从黑龙江到香港、到福建、到上海、到北京的三次旅行。这个真实的故事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近日,记录这对兄弟孝敬老人的感恩故事的书《带着母亲去旅游》出版发行,将他们的故事大力宣传,将这一传统美德插上翅膀,在时代的蓝天中翱翔。

年,老父亲在电视上看见一名孝子拉着母亲到全国各地去旅游的新闻,很是羡慕,就对两个儿子(王凯、王锐)说:“你们哥儿俩能带我旅游一趟不?”兄弟俩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特意历时四个月打造了一辆人力车,还取名“感恩号”。可就在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出发的时候,家人的反对让他们的计划搁浅,家里的老人们说:“毕竟老父亲已经85岁了,万一在旅行的路上出点儿什么差错,就不好办了……”王凯、王锐兄弟俩觉得老人们说的有道理,无奈,弟兄俩只能卖掉了精心制造的人力车。

就在兄弟俩没有带父亲出去旅游而感到惋惜的时候,半年后,老父亲突然因病住院,不久就撒手人寰。临终前,老人对兄弟俩说:我是不能出去了,带你妈出去转转吧,你妈一辈子不容易,她那儿都没去过。

在老父亲去世后的一天,母亲突然对小儿子王锐说:我觉得你爸爸说的,拉着房车出去看看风景挺好的。王锐一愣,问:妈,你想去哪儿啊?母亲想了想,回答说:去好地方呗!北京、香港,这些都是好地方吧!

母亲的文化水平不高,对地理位置也没有什么概念,兄弟俩猜测母亲说起的北京、香港是在电视上看到的。如果换做别人,早就当成母子之间的玩笑,一笑了之了。但是王凯、王锐哥儿俩可当了真。为此,他们花了元,又专程制作了一辆新的“感恩号”旅游房车,车架全是方钢焊接,四处是保温板,四面安有推拉窗玻璃,车内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是生活用品,中层和下层是厨房、卫生间、休息室。

车子做好了,兄弟俩和母亲都做好了出发地准备,可仍有人把他们的出游当成天方夜谭。在出发的前几天,弟兄俩到县*人服务社去买结实的*用鞋和迷彩服,老板问他们,买这么多做什么用?他们回答说要拉着母亲徒步去香港,这老板一听,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半晌才说:吓死我了!你们不是在说梦话吧,这事是绝对不可能办到的……但是弟兄俩决心已下,绝对不会放弃。

年9月24日年近六旬的弟兄俩带着八旬老母从国道启程踏上了他们的感恩之旅。

一路上,弟兄两个人制定了每天走40公里的目标。早上4点起床,,洗把脸就出发,7点左右就可以走差不多10公里,然后停下来歇歇吃早饭。晚上天一黑就停车不走了,母子三人在车里住宿。出发之前,弟弟王锐还计划好了,要把每天的见闻都写成日记,可是只坚持了10天就放弃了,因为每天拉着车走40公里的路实在是太累了.每天晚上吃完饭就想睡觉,根本没时间写日记。现在出版的这本书是弟兄俩在旅行结束回家之后,依靠回忆补写的。

因为车子是靠人力拉动的,所以只能走国道,不能走高速,到哈大(哈尔滨—大连)高速路口时,交警拦住了他们的去路:“高速路上不安全,你们要去哪里?”兄弟俩回答:“去香港。”交警听了感到很惊讶:“哪里?香港!”但当交警听说他们要带着母亲去香港旅游的想法之后,惊讶的表情变成了深深的感触,还特意跑到不远处的警车里拿来一盒精美的月饼送给了他们:“今天是中秋节,这是交警大队刚刚发的月饼,我本来是想带回去给我母亲的,现在,送给您的母亲吧!”

出发之后,母亲问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儿啊,快到北京了吧?在王凯、王锐兄弟看来,母亲每次问话的神态,就像一个几岁的孩子怀着激动的心情初次出门旅游一样,充满了无限的期待。虽然一路艰辛,但是看到母亲的兴奋和期待,兄弟俩还是坚持着走完每天的行程。走着走着,脚掌上磨出了血泡,每到休息的时候,两个人都要在脚掌上抹药膏,母亲看着儿子辛苦的样子,就会说:算了,咱们别去了吧。但王凯、王锐兄弟俩说:哪能算了呢?这都走到半道儿了,我们一定拉您去北京,去香港!

功夫不负有心人,37天后,经历了公里的徒步旅行,兄弟俩拉着“感恩号”,带着母亲,终于来到了首都北京。刚一进北京城,母亲就高兴帝把头伸出窗外,东瞧瞧、西看看,一边看还一边自言自语:这就是北京城啊!就是好啊!我这辈子没白活!

想起母亲小时候经常会自己唱“我爱北京天安门”,兄弟俩决定带着母亲先去天门看看,可没想到刚上长安街,就让交警给拦住了。原来,人力车不能在长安街上行驶。听了王凯、王锐兄弟俩讲了他们的故事,执勤的交警很感动,迅速向领导作了汇报,最后经过相关部门特批,“感恩号”终于上了长安街。交警部门还特意安排了两名交警协助兄弟俩,于是就出现了交警一前一后,又推又拉,,齐心协力帮助“感恩号”进入天门的感人场景。

因为母亲的最终目标是去香港,所以弟兄俩离开北京之后,又一路走过河南、湖北、湖南,最终来到广东深圳。虽然出发之前并不确定是否能到香港,但是为了有备无患,母子三人都提前在家乡办理好了港澳通行证,可是因走得匆忙,没有注意到证件的有效期只有三个月。尽管兄弟俩日月兼程,可到达深圳还是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

希望能够在深圳补办港澳通行证的弟兄俩,在了解了相关*策之后傻了眼:港澳通行证只能在户籍所在的地方办理。无奈之下,一路上都未向人求助的兄弟俩联系了绥化日报的记者,希望能够向家乡人寻求帮助,没想到这位记者的办事效率非常高,很快就回了市公安局同意特事特办,会为他们办理好新的港澳通行证,并以最快的速度寄到深圳。

虽然证件的问题解决了,但“感恩号”是没法过关的,所以他们母子三人必须在香港吃住,可是兄弟俩随身携带的银行卡里只有多元钱了,又听说香港一碗面条就要几十元,最便宜的住宿每夜也要几百元,兄弟俩又发起愁来。幸好,有一家旅行社主动提出帮助他们,还准备了汽车和导游,这才带母子三人畅游了香港。王凯告诉记者在香港“星光大道”看到明星的手印时,喜欢看武打片的母亲还专程到*的手掌印前照相,还把自己的手掌放进了*的手掌印里:“我认识他,他太能耍了!”看着母亲神采飞扬的样子,兄弟俩心想,老父亲在天上一定也看到了,他会为我们高兴的!

兄弟俩拉着母亲的第一次旅行并没有到达香港为终点。归途中,他们取道江西、安徽、山东,又带着母亲看了一路完全不同的风景。一路上他们带着一个小本子,每到一处就会让当地的邮局为他们盖上邮戳,当本子上盖满了个邮戳的时候,他们终于回到了位于黑龙江省兰西县的老家,此时,距离他们出发时已经过去了天。

回忆起途中的点点滴滴,王凯说,特别感谢一路上遇到的好心人,一杯热水、一餐热饭,都让他们铭记在心:“我们从没有找过当地*府寻求帮助,因为这么多的好心人已经帮助我们很多,已经足够了。”

因为有了第一次带母亲出去旅游的经验,兄弟俩又带着母亲在年完成了一次从黑龙江到福建的徒步之旅。他们的事迹被媒体报道之后,不断有人和他们联系,表示也希望能带着自己的母亲去旅行。

年,王凯、王锐兄弟俩带着五个“孝心家庭”踏上了从上海到北京的第三次感恩之旅,不过这一次,“感恩号”成为了一个浩浩荡荡的车队。到目前为止,弟弟王锐正带着几个孝心家庭在进行第四次感恩之旅,他们要拉着父母从北京徒步去海南。

因为带着八旬老母去旅行的感恩事迹,王凯、王锐兄弟俩被当地*府授予“麻城孝子”的荣誉称号,还被评为年“中国十大孝子”,但兄弟俩却觉得他们做的事情很简单。王凯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人对孝道存在误区,以为只有煎汤熬药,在床前伺候病重的父母才算孝顺,其实这种想法不完全正确,我们觉得,尽孝要趁早,要在笑声中尽孝。孔夫子说,尽孝最难的就是要做到不“色难”,也就是不给父母脸色看,我们觉得,和父母相处融洽,满足他们的心愿就是最好的尽孝。

王凯、王锐孝敬老人的事迹见诸报端,国家还为他们出了书,在社会上大肆进行宣传,这是为了让全社会学习他们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水平的提高,也给感恩尽孝赋予了更多丰富多彩的内容。除了平时生活上多关心父母,照顾他们的起居,问寒问暖,生病煎汤熬药,床前伺候外,还要常回家看看,带着父母去旅游,支持他们的兴趣爱好,常给他们送去精神上的问候等等,这都是尽孝的体现。

王氏兄弟带着母亲去旅游是尊老的宣传者,敬老的践行者,也是爱老的播种机。为尊老、爱老这一传统美德插上翅膀,在时代的蓝天中翱翔,为我国众多60岁以上的老人欢度幸福的晚年带来福音。

7、七子女为老母立下“孝顺公约”

人老了,最怕的就是空虚、孤独、寂寞。浙江省嵊(shèng)州市一位88岁的老奶奶却没有这个担忧,在老奶奶80岁的时候七个子女就立了一份“公约”,并挂在墙上,规定每天要有一位家庭成员陪伴老人。此后,七个子女认真执行,共同为老母亲创造一个幸福的晚年生活。老人名叫钱桂花,两个儿子,五个姑娘,最小的女儿也已52岁了,七个子女现在都有了自己的家庭,老奶奶已经是四世同堂了。

八年前,老人的长子马功联考虑到家里兄弟姐妹这么多,担心出现“一个和尚有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局面。节假日的时候,大家都去关心老人,都拿着礼物去看望老人,好东西再多,老人也消费不了多少,好东西多了也是浪费。到了平时,大家各忙各的,老人又没人陪、没人关心了。

长子马功联把其他的弟弟和妹妹集合在一起商议说,老娘年纪大了,老父亲又去世的早,身边没有人陪伴,生活很孤独,这时老人手中有多少钱并不重要,吃得好赖也不重要,更何况现在条件好了,吃、穿、花的谁都不缺,关键是老人身边没人说话,感到孤独,是当务之急。可是要想这些当子女的每天去陪伴老人,也不现实。谁都有谁的工作,谁都有谁的家庭,更重要的是老奶奶住在偏僻的山村,老奶奶自从嫁到马家一直生活在那里,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大山,出来跟着孩子们一起生活也不习惯。

大儿子马功联先把母亲从山村老家接到自己家里试住,住了没几天,马功联就发现老人好像有点不习惯。

马功联仔细观察后发现,老人住在自己家,饮食起居和在儿女家不一样。比如,老人早晨起得早,吃饭喜欢吃软的。可是到了儿子家,起早了怕把孩子们吵醒,去卫生间更不方便。以前在老家就是一个人,去卫生间没有时间限制,早晚都行,时间长短都没关系,可是到了儿子家就不行了,儿子家家庭成员多,去厕所,不是等,就是有人催,老人如厕和年轻人又不一样,时间长短又没准儿,由于记性差,方便完了忘了用水冲的羞愧事儿,也时有发生;吃饭跟孩子们也吃不到一块儿,总之,很多方面都不那么习惯。

为了让老人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七个子女背着老人就买了一套房,买房钱的大头是长子马功联出的,孩子们还一起凑钱给老人买了家用电器,冰箱、彩电、空调、电饭煲……总之,孩子们家里有的都给老人置办齐了。

就这样,老奶奶就搬进了新居,老人搬进来,还觉得挺舒适,还真住下了。

在老人搬进新家的同时,七子女还起草了一个什么“孝顺公约”。把这个“公约”写在一张红纸上,挂在老人客厅的墙中央,上写“百善孝为先”五个大字,接着是“孝敬公约”:“亲有疾,药先尝;昼夜待,不离床;。世人有两件事不能等,一是孝顺,二是行善。”

“公约”由两部分内容组成:

一、敬母值班轮流表,上面写着七个子女的轮流时间,以半个月为限,其中有子女的分工以及值班期间要做的具体事宜。

二、母亲的居住费和生活费有两个儿子负担;母亲的生活护理由五个女儿照顾。轮到值班的姊妹要负责照顾母亲的生活起居、衣食住行,包括室内外卫生、衣被晒洗、烧菜做饭、洗身擦背、问寒问暖……

若遇到母亲身体不适或出现病情,要立即告知张子、长女,视情况再通知其他兄弟姐妹……

总之,尽一切力量使母亲达到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陪,消除寂寞感,让老人高高兴兴的度过晚年。

立约人由七个子女亲笔署名,并注明联系电话。

七个兄弟姐妹轮流值班来照顾老人,有人陪、有人跟老人唠嗑、有人全方面地为老人服务。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孩子们拎着大包小包地回来。由于子女们全方位地照顾,老娘晚年生活很幸福,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比以前也强多了。

长子马功联说:“什么是孝顺,不要等自己的父母不能起床了才去照顾,是要在老人身体还好的时候,和颜悦色地多陪陪老人,让老人的生活起居更方便一些,让老人的生活更有乐趣,在不违反常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满足老人的要求。并不是不缺老人吃的、穿的、花的、用的,就算是孝顺了。现在和以前不一样了,吃的、穿的、花的、用的,谁都不缺,光是供养老人这些,那不算孝顺。”

8、儿啊,妈还不如你家的一条狗(记叙文)

一位母亲去菜市场捡剩菜叶时,一不小心弄脏了一位姑娘的衣裙,立刻招来了这位姑娘的骂声:“狗东西,慌什么慌?我这衣裙是刚买的,看让你给我弄脏了!”母亲看了这位姑娘一眼说:“对不起,对不起,姑娘。”

“光说‘对不起’就完了?你赔我的裙子……”姑娘厉声说道。

“姑娘,我着什么赔你呀,我连菜都买不起,你看我这不是在捡菜叶子吗……”老太太的眼泪马上“哗、哗”地流了下来。“老太太,对不起啊,我刚才一时性急,说出了不该说的话,请你老人家原谅”姑娘心软了,“你老人家生活如此困难,你没有儿女吗?”听到“儿女”二字,老太太禁不住“嚎啕”大哭:“我只有一个儿子,没有闺女,我儿子在‘华云’集团上班。”

姑娘一听“华云”集团?不觉心中一愣,因为她也在“华运”集团上班,是那里一个部门儿的主管,在这里上班的人她几乎都认识。于是就问老太太:“你儿子叫什么名字啊?”

“我儿子叫李大发。”老太太哽咽着回答说。

李大发?李大发!难道这就是我们李总的母亲?这也太巧了。李总在我们单位人模人样儿的,住着大楼房,家有美娇妻,高档汽车、彩电、冰箱、空调,地上铺着红地毯,家里要啥有啥。更耀眼的是李总的妻子每天拉着他那个宠物小狗,有时还抱着,在人前炫耀。说她的“小宝宝”多么的乖,多么的喜人儿。她还经常带着这个“小宝宝”去宠物服务馆给它洗澡、梳头、造发型、修指甲。

小姑娘(说是‘小姑娘’其实这位姑娘是一位心中十分有韬略的年轻人)十分地气愤,为了探个究竟,小姑娘灵机一动说:“老奶奶,你家住哪儿啊?我送你回家吧。”

“不用,不用,我还得检点儿菜叶呢……”

“老奶奶,不用捡了,我花几块钱,给你买一大堆。”说着,这个小姑娘不由分说,就到菜农那儿买了七、八颗上好的白菜,放在了这位老太太的小推车里,硬是要送老奶奶回家。老太太拗不过,就和这位小姑娘回家了。

到了老奶奶家里,看见老爷爷正在晾干菜。这些菜叶子可能都是老奶奶从菜市场捡回来的。这个小姑娘于是就很好奇地问:“老爷爷,您晾这些菜叶子干什么呀?”

“这是准备明年春天吃的菜,到那时就省的买了。”

小姑娘看到这两位老人住的土坯房子随时都有被风刮倒的危险。

“老奶奶,我渴了,我想喝点水”

“好,屋里去,屋里去,我给你烧。”

小姑娘趁机就到屋里去了,看到家里连个暖壶都没有。一进屋有一个掉了色的破红板樻,在板樻上方的墙上挂着一张三人合影,合影的两边有几张奖状,奖状上写着:“李大发同学×××××,特此奖励。”这照片和奖状都泛*了,显然是放了很多年了。

“老奶奶,这照片一家三口是谁呀?”小姑娘故弄玄虚,明知故问。

“这是我们‘发发’五岁时照的。”

“发发?发发是谁呀?他的大名叫什么呀?”

“叫李大发。”

“你儿子李大发在哪儿呢?现在干什么呢?”

“他大学毕业以后就参加工作了,现在在一个什么‘华云’当什么‘总’。”老爷子嗫嗫地说。

“喔……我明白了,我们李总就是他的儿子。”小姑娘在脑子里暗暗地想。

小姑娘环视屋内,炕上没有炕被,只有一领不太合适的席子,两床被褥卷在炕根儿,炕下有一个台灶,墙上挂着一个瓢和一串辣椒,家里的唯一的电器就是炕上放着一只手电筒。屋里总共也就是有20平方米左右,屋里空气污浊……

小姑娘把这一切都用手机“啪,啪”地拍了下来。小姑娘随后给老奶奶留下了元钱迅速地离开了。

小姑娘回到“华云”集团,并不漏声色,想方设法地跟李总的太太接触。有一次,在街上遇到了李总的太太,看到她牵着她那只小狗,就上前跟她搭讪:“王姐(李总的太太叫王芳),你这‘小宝宝’养的真好,你都是怎么调养它的?让它吃什么呀?我也想养一只,跟你取取经呗……”

“那好呀,你什么时候有时间到我家来,我给你介绍介绍。”

“太好了,我现在就有时间,咱们一起回家吧。”

王芳就带着这个小姑娘回到自己家中,他们住的是三楼。一进门,必先脱鞋,因为地上铺着红地毯,房间有平米左右,三室两厅、一厨两卫,有一卫封着不用。家里空调(三台挂式、一台立式)电风扇、冰箱、彩电、吸尘器、电脑、跑步机、高档茶几上放着电热水器,总之,高档生活用品样样俱全。小姑娘看屋里的装修别具风格,就说:“王姐,你家的装修很有特色,这是什么式儿的装修啊?我家刚买了房子,也想装修成你们这个样子,我把你们的装修风格照照相行不行?”

“我们这是‘欧式’风格,你照吧……”

小姑娘就把认为该照的都照了下来。

王姐,你给我介绍介绍你那个‘小宝贝儿’怎么养的那么乖呀?我取取经呗。”

于是,王芳就把这位小姑娘领到了一个单独的卧室,那只小狗穿着花衣裳,蜷缩在床尾,地下放着狗屎盆儿和狗食盆,狗屎盆儿里铺着一层砂子。王芳接着就给小姑娘介绍说,她每个星期都到宠物服务社给狗洗澡、剪毛、梳头、造发型、剪指甲。

小姑娘接着问:“王姐,李总是那儿的家呀?”

“我不太清楚,很少回他们家。”

小姑娘把他要想‘学’的东西都用手机一一拍下来,把她不太清楚问题都问清楚了,和王芳寒暄了一会儿就离开李总家了。

小姑娘回到家中,就写了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是:《儿啊,妈还不如你家的一条狗》,而且图文并茂。他把李总老家的窘况,李总父母现在的照片以及李总小时候一家三口的合影,还有他念小学时所得的奖状。李总现在家里的‘欧式’装修,还有李总家豢(huàn)养的小狗等所有实物照片都掺杂在文章中,统统晒在了网上。文章中写道:“儿啊,娘还不如你家的一条狗,你为你家的狗单设了一室,室内有狗床,狗穿着你们定做的花衣裳,你家的狗吃的是香喷喷的‘狗粮’,不忘给狗补充营养,你们常牵着狗儿去公园散步。我和你爹在家里住的是摇摇欲坠的土坯房,睡得是土坯炕,我们吃的菜是从菜市场捡来的烂白菜帮子,哪里谈得上什么营养?你很少回家,平时连个电话也不朝家里打,你们怕浪费电话费,你爹腿脚不方便,你妈的风湿病好多年了,父母一天天老了,可儿子怎么就一点儿也不知道。你从小到大,耗尽了我们多少心血,母亲无语问苍天,你的良心何在?”

文章一上网立即引来公众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