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血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西路军,永载史册 [复制链接]

1#

习近平总书记20日来到张掖市高台县,参观了中国工农红*西路*纪念馆。一件件实物、一张张图片,再现了当年西路*英勇奋战、血决祁连的那段悲壮历程。习近平仔细端详,深情回顾西路*的英雄事迹。他强调,我心里一直牵挂西路*历史和牺牲的将士,他们作出的重大的不可替代、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史册。他们展现了我们*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体现了红*精神、长征精神,我们要讲好*的故事、红*的故事、西路*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承下去。

今天,库叔就带库友们回顾西路*的浴血征程。

金一南

编辑

谢芳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心胜3》,长江文艺出版社年8月出版,标题为《西征作战,白骨永筑青山》,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西路*是战史上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总体可以概括如下:

年10月,中国工农红*准备施行打通国际的战略行动,由东征到西征,由宁夏战役到最后打通新疆,一步一步地演化为一个庞大的计划。为完成这一计划,中国工农红*第四方面*主力2.18万人组成西征队伍,即西路*。因种种复杂因素,西路*在河西走廊发生重大牺牲,到年3月分路突围被迫终止使命。

这段历史是我们*史上非常惨烈的一段,在高台的西路*纪念馆里,我们可以看见当时重大牺牲的情况:战死余人,被虏余人。被虏的人中,多人被杀害,人返回故乡,余人被营救送回延安,流落西北各地多人,突围至星星峡的多人。这多人最初统计人,最后统计为多人,是红四方面*西路*唯一成建制保留的力量。

西路*的命运与劫难,其担负使命之沉重和聚集矛盾之复杂,斗争之艰苦卓绝和历程之可歌可泣,构成了中国革命史上最动人心魄的事件。

我们讲西路*的征战历程,重点是以下几个方面:为什么要渡河?为什么要孤*深入?为什么未能东返?为什么损失惨重?以及西路*的价值意义。

(图为红*西路*进疆纪念碑)

1

为什么要渡河?

为什么要渡河?就是要打通国际路线、接通苏联。

为什么要接通苏联?

中国革命极其困难,被反复围剿,从江西一直赶到了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然后到了川西、甘肃,还不断往西部压,这时出现一个契机。

长期以来打通新疆、接通苏联的联系,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年6月16日,长征中的一、四方面*还没有会合,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张闻天联合致电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

一、四方面*总的战略方针应当是建立川、陕、甘三省苏维埃*权,并以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占领新疆,打通国际路线。

这就是说在一、四方面*会合以前,中央已经定了,就是打通国际路线,占领新疆,从新疆获得苏联的援助,这是我们重要的方向。

一、四方面*两*会合后,8月4日至6日*治局举行沙窝会议,毛泽东进一步说:“西北地区的特点,是统治阶级最薄弱的一环,帝国主义势力最薄弱的地方,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方,因靠近苏联,在*治上、物质上能得到帮助。”

中国革命的特点就是在敌人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发生革命。我们所有的苏区,都建立在各个省白色*权接合的敌人统治最薄弱的部位。毛泽东始终把握着这一条。西北是敌人统治最薄弱的一环,又靠近苏联,因此在这里打通苏联,对中国革命非常有利。

紧接着,9月9日,一、四方面*分裂,中央红*北上只剩七千多人了。

9月12日,北上的一方面*组成抗日先遣队,召开俄界*治局扩大会议。毛泽东说:“当前的基本方针,是要经过游击战争,打通同国际的联系,整顿和休养兵力,扩大红*队伍,首先在苏联接近的地方创造一个根据地,将来向东发展。”

年11月,张浩从苏联回国,带来重要消息:“斯大林不反对红*向北和西北发展,靠近苏蒙边境。”

当时中央总书记张闻天立即建议:“速经宁夏靠近外蒙,以取得技术援助,并建立战略根据地。”12月23日,*治局会议通过毛泽东起草的《中央关于*事战略问题的决议》,确定年红*的战略方针,以打通苏联为中心任务。这是当时最为重要的战略任务。

年5月18日,中共中央决定组成西方野战*。当时一、四方面*还处于分裂状态,张国焘另立中央,中共中央掌握的力量只有一方面*和陕北红*,以这部分力量组成西方野战*,彭德怀任司令兼*委,决定实施西征,设法造成陕甘宁边区革命根据地,相机攻取宁夏,打通国际路线,取得苏联援助。

后来在各方压力下,张国焘也觉得自己搞不成,被迫于6月取消了另立中央,从8月开始,红*从表面上实现了统一。8月12日毛泽东、张闻天致电朱德、张国焘、任弼时,提出今后的战略方针:

一、二、四方面*配合甲*(东北*)打通苏联,巩固内部,出兵绥远,建立西北国防府。

这是当时中央战略方针的演化过程。由决定中央红*和陕北红*单独打通苏联,变成了在张国焘取消另立中央之后,二方面*和四方面*共同北上,三个方面*尚未会师,但合作之势已形成。

年8月,中共中央再次电告共产国际:

为了靠近苏联,反对日本截断中苏关系,红*主力必须占领甘肃西部、宁夏、绥远一带。希望苏联方面解决飞机、大炮两项问题。

9月,共产国际执委会书记处回电:

同意你们占领宁夏区域和甘肃西部的计划;在你们攻占宁夏地区后,提供-支步枪、8门火炮、12门迫击炮和相应数量的外国制式弹药。武器将于年12月集中在蒙古人民共和国南部边境。

今天看起来,感觉提供的援助并不多,但是对当时处境非常困难的红*来说(红三十*枪多一点儿,约支;九*约支;五*更少,约支),能得到支步枪、8门火炮、12门迫击炮和相应数量的弹药,是相当大的支持。

9月14日,中共中央致电三*领导人:

为坚决执行国际指示,准备两月后占领宁夏。至于占领甘肃西部问题,等宁夏占领取得国际援助后,再分兵夺取。

共产国际来电:

年12月,武器集中在蒙古共和国南部边境,然后向定远营方向输送。

也就是说,武器年12月才能到,所以当时中央计划11月占领宁夏,12月,等苏联武器差不多到了,再向定远营挺进。但这个计划后来事与愿违。

大家有必要记住这个时间点。后面发生问题,就在这个时间点上。

10月11日,中共中央给中央*委下达《十月份作战纲领》,正式要夺取宁夏定远营取得苏联援助,当时要求四方面*以一个*迅速进至靖远、中卫地段,选择有利于攻击中卫与靖远之点,努力造船,11月10日前完成一切渡河准备。

结果10月24日晚,三十*在靖远一带渡河,整个行动大幅提前。10月25日晚,九*开始渡河;27日凌晨,九*及四方面*总部全部过河;29日,五*过河。全部过河部队2.18万人。11月11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委电令河西部队统称“西路*”,领导机关称“西路***委员会”,陈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

但非常复杂的问题在这里出现了。

(图为位于甘肃省张掖市高台县中国工农红*西路*纪念馆)

2

为什么要“孤*深入”?

为什么一支部队过河要走那么远,一直走到几乎全*覆没,一直往西走?一方面为了取得援助,但苏联援助最早12月份才能来。先计划到定远营,后来定远营不行了,退到安西。安西又不行了,退到哈密。在哈密,获知援助要等到年二三月份才能到。

那我们过河部队为什么要孤*深入呢?

首先要看看是不是“孤*深入”,设身处地想,当时河西只有马家*,国民*力量相对薄弱;河东则重兵云集,集中了国民*中央*胡宗南、毛炳文、王均、关麟征部。

我们今天觉得过河是“孤*深入”,其实在当时,过河是找一个比较安全的、敌人兵力比较薄弱的地方。

此外,红一方面*即中央红*,先期到达,已经与陕北红*共同组建了陕北根据地。陕北根据地面积并不大,客观上容纳三个方面*也确实有困难,养不了那么多部队。再加上当时两个方面*之间确实存在隔阂,所以就主观来说,开辟另一块根据地,已经成为不仅是张国焘,也是红四方面*多数领导的行动取向。一、四方面*分裂的阴影尚未过去。

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一方面*加上陕北红*2.2万人,二方面*1.1万人,四方面*3.8万人。虽然四方面*南下在川西作战时遭受了重大损失,其人数仍然比一、二方面*和陕北红*加起来还要多,作战能力也最强。

三*会师之前在甘南,四方面*总指挥徐向前回忆说:我*在甘南占领的地区,人口80万,而陕甘宁地区人口才40万,相比之下我们的处境相对还好些。

这是实际情况,不像我们今天一些人想象的:陕北是块福地,张国焘放着福地不去,偏要到甘南、河西。

陕北红*、中央红*会合之后,陕北的资源已经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力量。毛泽东知道,张国焘也知道,四方面*先期占领甘南是不错的,人口80万,是陕甘宁地区的两倍,物产也丰富,问题是能不能占住。国民*中央*来了,甘南势必要丢掉。那么从什么地方再搞一块根据地,作为四方面*发展的基础,成了不仅是张国焘,也包括四方面*很多干部的共同心愿。

宁夏战役计划终止之后,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中央,决定将提供援助的方向,由外蒙定远营改到安西,后来又改到新疆哈密。其主要原因是苏联*府担心苏日关系出现麻烦,如果从外蒙进来,就会和日本发生比较大的冲突。

这样一再改变,形成了什么局面呢?9月11日,共产国际警告,同意红*部队占领宁夏区域和甘肃区域西部计划,同时坚决不允许红*再向新疆方向前进,以免其脱离中国主要区域,成为边缘化的力量。但是两个月后,11月3日,共产国际电报,不得不把援助地点调到哈密,这就使得接收装备的红*必须大纵深西进。这个局面是最初各方面都没有想到的。

援助地点越来越远,时间也越拖越久,从年的12月拖到年的二三月,最终成为过早渡河的西路*在河西走廊越走越远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有一个原因,出在我方的决策上。四方面*过早渡河,援助没有到,部队也不能回来,所以提出,在甘州、凉州、肃州这一带建立根据地,等待苏联的援助。这也就是后人看到的“孤*深入”局面形成的原因。

3

为什么没有东返?

如果援助越来越远,一味等待下去,会面临重大损失,可以选择回来。但西路*为什么没有东返?

从全过程来看,西路*有三次东返的时机,但都没有实现。

第一次东返机会:年11月11日,中央正式命名“西路*”。一个小时之后,中央再电徐(向前)、陈(昌浩):

(1)你们依据敌我情况有单独西进接近新疆取得接济的把握否?(2)如果返河东有何困难情形?(3)你们能否解决衣服问题?

刚刚任命西路*一个小时之后,中央再电:

如果没把握接近新疆,如果解决不了衣服问题,可以回来。

但第一次返回的机会,西路*指挥部放弃了,仍然决心打通新疆。

11月12日,徐、陈回电中央:

依据现在敌力我力估计,我们可以完成任务。

第一次放弃东返,有轻视马匪的因素。四方面*战斗力很强,一路打来,最初不以马匪为然,认为河西是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真正的威胁是河东的中央*,蒋介石的嫡系力量,毛炳文部、胡宗南部、关麟征部、王均部。

根据官方统计,马匪的兵力和渡河的西路*兵力相差无几。只不过马家*的装备差,大量是民团,也就是几乎未受正规训练的杂牌*。

11月16日,中央*毛炳文部西渡*河,追击西路*,对西路*构成重大威胁。当时,河东的红*部队为减轻西路*的压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提前发起山城堡战役作为策应,迫使毛炳文部奉胡宗南之命掉头东返,于11月26日回到河东。

毛炳文部返回河东后,西路*总体松了口气,认为主要威胁解除了。当时中央是希望西路*东返的,以增强河东对付国民*中央*的红*力量。但鉴于河东国民*重兵云集,河西仅有马家*,西路*领导仍然选择西进,认为有把握在河西走廊创办根据地。这些都有当时的电报为证。

然而11月18日,古浪战斗失利,九*损失了多人。这给了西路*一个非常明确的警示,就是马家*的作战能力还比较强。但这时,第一次东返的机会已经失去了。

第二次东返机会:高台作战以前,西路*已经比较困难了,中央已下令东返。“西安事变”发生后,张学良、杨虎城提议西路*以一部出靖远,配合河东红*夹击敌胡宗南部。但由于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中央取消了东返的命令。

西路***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后来回忆:“西安事变后,我们应该坚持东进,而我个人在这时不能坚持己见,说服其他同志实行东进,是战略上之严重错误。因为如果东进,最少可以保存西路*的基本力量,而*治亦有得策之处。继续西进实为失策。”

从陈昌浩的回忆看,中央取消了东进的命令,西路*的大多数领导也不愿意东进,就是陈昌浩个人觉得应该选择东进,但是他没有坚持己见,说服其他同志,他讲这是战略上之严重错误。于是西路*在“西安事变”后,失去了第二次东返机会。

第二次东进返回,是西路*最好的一次机会。当时西路*在河西走廊,天寒地冻、民情不通。马家*又是骑兵,行动飘忽快速,使西路*处境越来越困难。如果西路*当时东返,甘肃省主席于学忠是东北*的将领,兰州的东北*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会予以配合。河东胡宗南、毛炳文、关麟征、王均各路敌*因“西安事变”,蒋介石返回南京之后,是战是和一时难定情势,因此处于彷徨之中。这是当时西路*有可能各个破敌、安全返回的重大机会。但这次机会也没有抓住,又失去了。

第三次东返机会:高台作战失利后的方向选择,也是最后一次东返的机会。

年1月20日高台陷落,对西路*震动很大。21日凌晨1时,西路*领导人决定东返,中共中央接到西路*要求东返的电报后,立即要周恩来协商东北*协助西路*东返,并授予西路*领导“行动方向自决”之权。

行动自决权是中央给战区领导的最高授权,行动方向可以自己确定。24日西路*在威狄堡受阻,又回到了倪家营子,失去东返最后一次机会。

这样来看,一次一次机会的失去使西路*变得越来越困难,最后困守倪家营子。当然最后中央也有电报:

你们坚守50天就有办法。

后来又说:

你们坚持30天就有办法。

西路*在倪家营子坚守到最后。

国民*方面关于“河西走廊之役”(即我们所说的“西路*征战”)的记载:

始于年10月12日,共*利用截获我商民的羊毛皮筏,在靖远县中泉子强渡*河,至次年4月底安西截击止,在整整半年时间当中,最惨烈的战斗有四次,第一是克复古浪,第二是鏖战高台,第三是倪家营子拉锯战,第四是扫荡梨园堡。

这是国民*方面的记载,倪家营子是最后一战。在倪家营子三进三出,当时有战略方案选择问题,有作战能力评估问题,也有领导层的犹豫问题。徐帅后来回忆:“不能利用当机决断权。中央已经授予了可以临机决断,结果来回地犹豫。”

最后时刻,年3月13日,中央*委主席团复电徐向前、陈昌浩:

你们现在已处于特殊情况之下,已不是一般方法地解决问题,必须立即采取特种方法达到保存一部分力量之目的。因此,我们向你们提出下列事项和方法,请你们考虑决定一种:一个是率现存之三团人员向外蒙冲去;第二是率现存三团人员打游击战争。以上方法不论采取哪一种,均须将伤病员安置民间,均须采取自主自动姿态,均须轻装,均须取变化不测战术,如何,望立复。

3月14日,西路***委员会石窝会议回复中央及*委:

(一)今天血战部队无弹,饥渴,损失甚大,已战到最后,现存两团余兵力,伤亡及牺牲团级干部甚多,只有设法保存基干;(二)**委员会决定徐、陈脱离部队,由卓然、先念、李特、树声、世才、*超、国炳组成工作委员会,先念统一*事指挥,卓然负*治领导,受工委直接指挥。

在最困难的时刻,李先念担任*事指挥,李卓然出任*治领导。当时石窝会议决定:尚存人员编为三个支队,李先念支队、王树声支队、张荣支队,分散游击。西路*工委随李支队行动。河西走廊两边,一边是祁连山,一边是荒漠戈壁,在这样的区域里打游击非常困难,不毛之地,生存都成问题。

石窝会议后不久,张荣支队、王树声支队先后被敌打散。唯李先念支队经过极其艰苦的转战和漫漫长途跋涉,最后抵达甘肃、新疆交界的星星峡,成为西路*中唯一一支成建制保留下来的队伍。全部力量最后仅余四百多人,西路*受到重大损失。

(图为中国工农红*西路*纪念馆内的雕塑)

4

为什么损失惨重?

一是轻敌。大家普遍认为,河西是敌人力量最薄弱的地方,以为马家*战斗力不行。

李先念同志晚年有段回忆:

西路*领导开始对在河西走廊创立根据地的困难和敌人力量估计不足。到临高地区之前,总讲形势大好,敌人已基本被我击溃。对形势估计判断错误,发生失误。古浪战斗失利,西路*领导感到“出人意料”(没有想到九*损失了两千多人);高台保卫战,董振堂奉命死守高台,两千八百余名官兵几乎全部殉难,对西路*领导“震动很大”。

从总体看,低估了马家*的作战能力是我们吃大亏的一个前提条件。马家*的核心就是马步芳的青海第师,警备第1旅、第2旅,马步青的骑兵5师,总兵力不到3万。

我们对马家*的认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并不看好它,但后来遭到失败,又把对手描述得十分强大,不仅具有兵力优势,还有装备优势,使我们陷于对方火力的猛攻之中。

事实上他们没有那么显著的优势。其武器装备较我*低劣,民团方面更谈不上训练,持长矛大刀及19世纪的毛瑟铅丸火枪。

五**长董振堂对西路*的领导说过:马匪作战能力不行。董振堂当初在西北*服役的时候,年曾在永登与马家*作过战,对方一触即溃,望风而逃。所以他认为马家*训练水平低,作战能力不强,渡过*河打垮马家*没有多大问题。

当时红*指挥员中发生这样的对敌人判断失误,不止董振堂一个,中央红*中也有同样的问题。

年3月4日,马鸿逵第旅进占光山郭家河村,与汤恩伯第89师换防。3月6日拂晓,红二十五*74师秘密急行*60里到达郭家河,乘敌人地生疏、立足未稳发起突然进攻,以伤亡30人代价歼敌两个团,毙敌团团长马兆图、副团长吕宗文,俘敌团团长马鸣及其下属官兵余人,缴获山炮1门、迫击炮8门、机枪12挺、长短枪余支、战马百余匹,副旅长马登科仅带60余人落荒而逃。

这些战例都大大增强了红*面对马家*作战的信心。我们为什么要在河西走廊,在甘州、凉州、肃州这一带建立根据地,后来看根本就不可能,但当时低估了对手,觉得可能。

中央红*也发生过低估敌人的问题。遵义会议开完,确立的战略方针是“赤化四川”,首先建立川西北根据地。中央红*中的几位川籍将领向中央的建议,认为川*好打,作战能力不强,建立川西北根据地,赤化四川没有问题。遵义会议采纳了这一意见,结果土城一役吃了大亏。

所以,对敌人的低估不仅发生在西路*,中央红*照样发生。尤其五**长董振堂长期在西北作战,对马家*是了解的。他向徐向前、陈昌浩等领导建议,认为马家*战斗力不行,会给西路*主要领导留下深刻印象。被大家忽略的是,董振堂已经离开西北多年,而这段时间内马家*也是有变化的。

年和董振堂作战的马家*,三日一操练,半年一会操,多数士兵把给养拿回去过生活。所以甘、青一带有“只吃粮,不当兵”之说。

说是去当兵,当什么兵啊,把粮食拿回家去了,也没什么训练,就是三天去出个操,半年去会个操,非常松散的部队。在围攻古浪作战时,马家*缺乏现代化训练的弱点就暴露无遗,因不熟悉陆空联络技术,不懂得要布置通讯布板,被前来助战的国民*飞机炸死士兵10多名,*马炸死了30匹。所以董振堂的分析并非没有道理。

但董振堂在保定*校学习的时候,马步芳也在保定*校学习。马步芳后来又在西北*干过,觉得西北*的训练非常好。董振堂他们打完仗离开西北之后,马步芳掌握*队,认真仿照西北*的训练方法,使*队的素质发生重大变化。这一点,董振堂等人未曾料到。低估了马家*的作战能力,是西路*在河西走廊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马家*的骑兵在机动性上确实胜红*一筹。

西路*刚刚宿营做饭,马家*一见红*炊烟,急驰而至,将来不及吃的饭食挑翻倾倒后立即逃窜。如此一连数日,给西路*造成极大困扰。过去我们习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现在马家*也来这一套,来得快,跑得也快,确实在战法上就让西路*十分被动。

马步芳自己编的“马家*骑兵歌”:突前线,扰后方,像闪电,似疯狂。

这是一个我们不大看得上的对手,却对我们造成很大的伤害。

年11月,马家*召开武威*事会议。攻打古浪的敌指挥官、旅长马元海(此人给西路*造成了最大伤害,任第一线总指挥)在会上发言:

与共*正面作战,兵力装备我们比不过,也斗不过,最好的办法是尾追。我们有的是骑兵,发挥骑兵特长,天天将共*的殿后部队截取一部,从武威到嘉峪关的狭长通道上,很能截取一大部分共*的兵力。这种切尾的办法,所用兵力不多,红*只能忍痛,不可能回头护尾,收获的效果一定可观。如果红*长途流窜疲惫之余占领城池顽抗,我则用大力围攻。骑兵沿途疲劳追击使共*休整和给养都成问题,以饥饿疲惫之*盘踞城池,绝没有攻无不克之理。

马元海等人把西北地形掌握透了,把我们的短处看透了,利用这一点,其兵力装备虽然不行,但一截一截吃红*,用他的骑兵快速截我后卫。就因为这个武威*事会议,马元海的理论深得马家*其他将领的赞赏,把他推为步骑兵全*总指挥。

马家*这种骑兵作战形式,在连发武器打击和炮火摧毁下,是一点优势都没有的。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带的部队炮兵没有问题,连发武器没有问题,所以彭德怀过了兰州往西北打的时候,根本没有出现西路*的这种场景,完全一路平推全部扫荡,全部消灭光。马家*这种战法在我*装备低劣的情况下是有效的,与解放战争中的我*步兵、炮兵根本无法抗衡。

但在当时红*的简陋装备之下,马家*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而恰恰我们出现了问题,未坚持集中兵力。

中央11月25日致电西路*领导人:

要集中兵力,通过歼灭战来消灭敌人,只要是打两团以上之敌,西路*领导人必须亲临现场指导。

又电:

只要粮房不缺,把西路*全部集中到方圆四五十里范围内,齐打齐进。

后来发生的西路*在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期间,红九*在古浪的失利;永昌、山丹期间,西路*在三百余里战线上摆成“一字长蛇阵”;高台、临泽期间,西路*又是摆出了“一字长蛇阵”,一次一次地吃了没有集中兵力的亏。

陈昌浩就讲:我们确实犯了“分兵攻防”“分兵进击”的严重分兵之错误,一条山时未多集中兵力击敌;在甘、红、古浪时集中兵力不够,主力分开;永昌时期未能“齐打齐进”;水泉子伏兵嫌弱,高台时未能将主力迅速靠近五*。

高台那一战,五*的电台掌握在*委*超手里,五**长董振堂孤*奋战,却无法向后方转告信息。因为*超不在高台,导致整个部队失联,援兵不及,五*受到重创,董振堂牺牲。

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导致西路*损失惨重的原因之一,轻敌。

二是高层决策的分歧。

正如历史学家胡绳讲的一样:西路*问题涉及张国焘问题,当时中央红*已受到很大削弱,而张国焘四方面*却兵强马壮。

胡绳还讲:“西路*接受的是*委命令,上面署名是张国焘、朱德,张和*委不能截然分开。张当时想与苏联挂上,抬高自己的权势。”

我们今天研究西路*问题,切忌“大翻烧饼”。过去讲西路*失败是张国焘路线错误的损失,今天又讲西路*失败是中央决策的损失,两种讲法都有问题。

当时,对方针的分歧确实发生在了高层,但是我们讲这些分歧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结合实际情况。共产*的力量、红*的力量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不同山头形成的。

年以后的武装起义,海陆丰起义、湘赣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琼崖根据地、赣南根据地、湘鄂西根据地、赣东北根据地、湘鄂赣根据地、闽西根据地、左右江根据地等,由于工农武装割据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共产*从一开始搞武装斗争,就是来自不同山头的武装力量,演化成三支最大的力量:以赣南和闽西苏区为核心的中央红*,以鄂豫皖苏区为核心的红四方面*,以湘鄂西苏区为核心的红二方面*。

不同的力量来自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山头,通过磨合、斗争形成统一领导、统一步伐、统一指挥、统一意志是非常困难的,必须付出代价。

当时,红四*内部出现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如单纯*事观点,如极端民主化、绝对平均主义、盲动主义残余等,大多数与农民意识的负面影响密切相关。随着踊跃参加革命的广大农民和扑面而来的农民意识,毛泽东尖锐地指出:“若不彻底纠正,则中国革命给予红*第四*的任务,是必然担负不起来的。”

红*必须完成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指挥统一。这一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农民在革命中的主体地位,也成为*领导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权的革命道路能否走下去的关键。

一支农民队伍怎么变成一个不同于历次农民起义,不同于李自成、陈胜吴广、*巢和太平天国的队伍?解决这一问题的使命,落在了古田会议上。

毛泽东当时讲,“不为个人争兵权,要为*争兵权”,最大的意义就在这里。当时红四*内部朱、毛之间的矛盾,被一些海外的学者和我们一些搞*史的人说成是毛泽东争权、揽权。毛泽东就是争,但不是为个人争,而是为*争。要通过集中统一指挥实现改造,进而才能实现胜利。

西路*的问题,一、四方面*的问题,有人又说是毛泽东争权,争张国焘的*权。毛泽东争的是红*集中统一指挥,只有这样红*才能获得胜利。没有统一的领导力量,没有统一步骤和一致的行动,不可能获得胜利,不可能把我们与太平天国划分开来,与陈胜吴广划分开来。所以当时对西路*行动出现的分歧,实际上就是毛泽东与张国焘的分歧。

年6月,张国焘刚刚取消“伪中央”,对四方面*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当时毛泽东与张国焘对红*发展方向和方式各执己见:先河东还是河西,先向南还是向北,先建立根据地还是先接通远方,先灭马家*还是先取得援助,靠自身力量还是靠外援力量思路不一致,步调不一致,缓急不一致,方针不一致。西路*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艰苦作战的。

年6月,张国焘宣布取消另立的中央。年9月,中央认为执行宁夏战役计划应该先南后北,要求四方面*立即占领静宁、会宁、通渭地区,控制西(宁)兰(州)大道,与一方面*共同阻止胡宗南部队西进,争取两个月夺取宁夏。但是张国焘命令四方面*掉头西进,打算渡河,渡过*河占领甘北,作为“目前最重要的一环”,不愿意与中央会合。他对陈昌浩说:会合后不但我的总*委当不成了,你的方面**委也当不成。

张国焘支持宁夏战役计划,是将宁夏战役看作另辟根据地的非常好的机会。他积极指挥四方面*部队抢先渡河,主要是为了在河西找一个全新的安身之地。所以10月28日,张国焘致电中共中央陈述他的部署:

四方面*主力迅速取得宁夏定远营,取得物资后,再与主力回击深入之敌就更有把握了。

张国焘的意思是先到宁夏,先拿装备。中央的意思是一、四方面*共同取装备,包括二方面*也共同到定远营。如果不明白当时三个方面*之间的分歧,和来自不同的根据地、不同山头之间利益的不同取向,你就很难明白西路*的形成及其后来错综复杂的行动。

10月24日,毛泽东与周恩来致电彭德怀,要他与张国焘共商:

三十*迅速渡河控制西岸,九*拟暂不渡为宜;

目前先决问题是如何停止南敌。

几乎在毛泽东要求彭德怀与张国焘“共商”的同时,10月24日晚三十*已在靖远以南的地区渡河,“共商”几成多余。虽然不知当时彭德怀是否还来得及与张国焘“共商”,但三十*的过河总算有一份中央的背书,九*的过河呢?

毛泽东24日刚讲“九*拟暂不渡为宜”,25日晚九*就开始渡河。说九*不服从中央命令,但九*得到了中革*委朱德、张国焘联名的命令,朱德是中革*委主席,张国焘是红*总*委,其实当时主要是张国焘的意思,朱德被张国焘完全架空了。

10月26日,张国焘命令九*、四方面*总指挥部渡河。就在渡河的当天,中央以绝密电致前敌总指挥彭德怀:

国焘有出凉州不愿出宁夏之意,望注意。

凉州在西面,宁夏在北面,张国焘有意向西不向北。10月27日,九*及四方面*总指挥部全部过河。同日,彭德怀、聂荣臻分别向中央报告张国焘有意破坏预定计划。宁夏战役计划首先击破南敌,四方面*一个*渡河,两个*留在河东,与一方面*、二方面*共同击退南面国民*中央*胡宗南、关麟征等部。由于四方面*的几个*都渡河,首先击破南敌的方案流产。

10月28日,中央致电张国焘及各*首长:

目前我们正处在转变关头,三个方面*紧靠作战则有利,分散作战则削弱,有受敌人隔断并各个击破之虞。

中央提出警告,三个方面*要联合起来,否则麻烦。结果话音刚落,10月29日五*过河。从今天来看,西路*作战能力原本强劲,它的整个历史也非常悲壮,但是在过河这个问题上,九*、五*都没得到中央认可。中央后来追认了九*过河,但一直没有认可五*过河。简单说它不服从中央的领导,不服从中央指挥,也不太对。

问题在哪里呢?从中央层面看,要求九*、五*不要过河它却过了,可以说违背了中央的意思,但从它的指挥程序来看,当时中央还不能够完全指挥调动红四方面*,他们过去一直是服从张国焘指挥的,具体行动也得到了中革*委的背书,所以也不能够简单说成是擅自行动。

毛泽东设想通过组织宁夏战役,实现统一指挥,获得对三个方面*的指挥权。也就是说,不是通过召开会议让各方面把指挥权交来,而是通过一次实际作战实现统一指挥、统一号令。所以10月29日,毛泽东在给前敌总指挥彭德怀的电报中强调:

全战役需掌握在你一个人的手里。

就是想通过实际作战,真正获得四方面*和二方面*的指挥权。但彭德怀指挥不动张国焘,调不动四方面*。

彭向中央报告/p>

张对打击胡敌始终动摇,企图以四方面*先取远方物资后再说。

张国焘不想先打,想先到定远营获取苏联援助物资,这给当时中央的指挥号令带来重大问题。由于红*指挥不统一,胡宗南部于11月初截断宁夏通道,隔断了河东红*与河西部队的联系,宁夏战役计划被迫中止执行,西路*由此成为孤*。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红*指挥步调不统一带来的重大问题。

11月5日张国焘致电徐向前、陈昌浩:

你们之河北纵队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消灭马步芳部,独立开展一个新局面。首先占领大靖、古浪、永登地区,必要时应迅速占领凉州地区。行动要迅速、秘密、坚决和机断专行,你们应不受一切牵制,独立地去完成你们的任务。

电报里面几次写到“独立”“独立开展一个局面”“独立地去完成你们的任务”,还特别指出“要迅速、秘密、坚决和机断专行”“不受一切牵制”。实质上是强调,中央来电,你们可以执行也可以不执行,你们有专断权,关键要搞出一个独立的局面来。这就是在当时中央与张国焘分歧的大背景下,形成的对西路*的复杂指挥体制。

11月16日,西路*制定《平(番)大(靖)古(浪)凉(州)战役计划》,张国焘立即批准:

你们的独立行动,对实现*的*策路线和战略方针有伟大意义。你们即在甘北、宁夏西北、青海东部大大扩大活动区域,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回蒙革命团体、*权机关和游击队等,必要时你们自己提选人员,组织地方*和*权机关。

“独立行动”“自己提选人员”“组织地方*和*权机关”,这是张国焘对西路*的要求,就是一定要独立地搞出一个局面。

因步调不一致,中央的海打战役计划、宁夏战役计划、作战新计划等需要一、四方面*配合的作战计划,都未能实现。这是我们今天看起来难以理解的,却是当时真实存在的,就是指挥层面出现了分歧。尤其是中央对四方面*没有完全掌握,不好直接指挥、也不能直接指挥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之间的误解交叉其中。由此造成了西路*后来的命运。

三是错判。

不仅张国焘发生了错判,中央也发生了一些错判。

错判之一,中央低估了在河西走廊建立根据地的难度,毛泽东同志也低估了。

年6月毛泽东致函彭德怀:

关于红*接近苏联的道路有两个:一是宁夏和绥远以西,这条路距离较近,人口条件较好,缺点是不易形成根据地;二是甘、凉、肃三州,这条路距离较远,某些区域人口稀少,行*宿营恐有妨碍,但能形成根据地。

实际上在甘、凉、肃三州的河西走廊一带,建立根据地都非常困难。这是中央发生的第一个错判。

错判之二,是高估了东北*对西北*阀的影响。

“西安事变”以后,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觉得我们能够通过与西北、东北*的合作,使整个西路*的处境发生重大改善。当时我们与东北*的张学良、西北*的杨虎城和甘肃省主席于学忠达成协议,都是要改善西路*的处境,而且几个方面都同意了。所以12月27日,中央致电徐向前、陈昌浩: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前途甚佳。西路*仍执行西进任务,占领甘、肃二州,一部占领安西。

可见当时中央是看好西进的,认为西路*能够完成这一任务。

数日之后,国民*中央*进抵西安。东北*、西北*为保证西安的侧后方安全,提议西路*一部分出靖远,配合河东红*迎击胡宗南。于是中央改变西路*西进的决定,命令部队东返,配合东北*行动。这样就出现了西路*忽西忽东的拉锯局面。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中革*委主席电示徐向前、陈昌浩:

西路*仍应执行西进任务。

随后蒋介石又调集重兵进攻西安。根据形势变化,*委主席团再令西路*停止西进,在甘州、肃州地区建立根据地。

出现“反复拉锯”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在对当时形势进行判断,另一方面在不断改变判断。对东北*、西北*能不能与红*建立西北国防*府的判断,对东北*控局能力的判断,等等。这一系列判断之间的拉锯,导致了后来西路*行动的来回拉锯,在倪家营子的来回拉锯。

这种拉锯有点儿像中央红*的四渡赤水——来回地调集部队,一会儿前,一会儿后,一会儿渡过去,一会儿渡回来。当时部队中充满了怨言,连林彪都发牢骚说,为什么不走弓弦而走弓背。这是部队不了解中央战略意图,中央决策就是根据敌人的布势来回地改变。所以,西路*在西部的行踪不定,来回反复,包含有中共中央对形势判断的来回修正。当时以为东北*能有很大影响,最后证实它没有太大影响,对马匪则几乎没有影响。

为了援助西路*,年1月24日毛泽东致电周恩来:

西路*领导机关要求我们把二马弄好,并要求四*、三十一*西去援助,*委已屡电指出其弱点,但一方面我们应尽一切可能援助之,二马方面西安尚有办法可想否,可否要于学忠对马步芳来一威胁,谓不停止进攻,红*主力即将攻击青海,如停止进攻,则西路红*可以甘州为界,甘州以东不相侵犯。

当时对东北*抱了希望,也对马匪抱了希望。

中央2月6日致电周恩来:

与于学忠商调1师、2师进驻永登红城子与西路*配合。

希望东北*在西路*解除困境方面发挥作用。

2月24日,毛泽东再电在西安作为国共和谈调解人的周恩来:

听说马步芳很爱钱,请你考虑是否有办法送一笔钱给马,要他容许西路*回到*河以东,二马有代表在西安否?

后来有些人讲,毛泽东想让西路*陷入绝境,这完全是信口雌*。毛泽东恨不得收买马步芳,让他放过西路*。听说他很爱钱,便问“是否有办法送一笔钱给马步芳,要他容许西路*回到*河以东”。说毛泽东当时对马步芳抱有幻想,小看了其干到底的决心,是不得不认的事实;说毛泽东想让西路*覆灭,见死不救,则是不折不扣的污蔑。

历史上中国共产*人经历过很多失败,西路*是其中一个重大失败。怎么总结出经验教训来?经验教训的总结来自于它的客观,指挥层面、统帅层面都有问题,都有加以检讨的必要。而我们不能用统帅层面的问题掩盖指挥层面的问题,也不能企图用指挥层面的问题掩盖统帅层面的问题。

把西路*问题变成毛泽东与张国焘的个人权力之争、指挥权力之争,以牺牲西路*为代价,取得对红*的统一领导,这是对我们*史的严重玷污和亵渎。

5

悲壮牺牲,浴血为使命

讲到西路*的价值意义,《中共*史》第一卷曾对西路*做出这样的评价:

西路*所属各部队,是经过中国共产*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中锻炼起来的英雄部队。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队进行殊死搏斗中,西路*广大干部、战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主力的斗争。西路*干部战士所表现出来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纪念。

在影片《惊沙》中,高台之战、临泽之战集中体现了西路*英勇顽强、血战到底,绝不向敌人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红*官兵用生命和鲜血践行了“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铮铮誓言。

(图为第一部反映红*西路*战斗历史的电影《惊沙》的海报)

人民解放*之所以能够在革命战争中以弱击强、以劣胜优,在世界战争史上留下令人瞠目的神奇传说,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这支*队的革命英雄主义血脉。我们在指挥层面出了些问题,有方向的争论,有方针的争论,但我们一线官兵作战极其英勇。

俄罗斯在车臣战争中产生的一句名言值得我们琢磨和牢记:“如果指挥员判断错了,那么就只能靠前方战士的浴血奋战去力挽狂澜。”指挥员判断错了,前方战士可能能够力挽狂澜,也可能不能。西路*就是一群最终无法力挽狂澜的战士。如果是悲剧,最大的悲剧意义就在这里。

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西路***委员会主席陈昌浩讲:“西路*上至指挥下至战士,无不坚毅不拔、艰苦奋斗、抱定共产*与苏维埃的旗帜。在*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为企图完成创造甘北根据地与‘接通远方’之艰巨行动,克服着任何红*所未遭受之困难而战斗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终以饥疲之师,在弹尽粮绝境地,而根本失败。”这是西路*留给后人的最顽强的奋斗之音。

西路*在河西战场响彻云霄的金戈铁马早已淡去,浴血奋战的硝烟也已散尽。西路*悲壮的征战,已汇入了历史长河,正在离我们今天越来越远。但西路*广大官兵“碧血染*沙,白骨筑青山”的革命斗争精神却长留于天地之间。就像西路*高台的这座丰碑一样,永远映照着我们今天的和平发展。

八十多年过去,大浪淘沙,西路*广大指战员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仍然在中国革命斗争史册上永放光芒。我们今天讲西路*问题,一方面是激情,浴血奋战、战斗到最后;另一方面要讲理性,要看到西路*的*事行动发动在中共中央若干重要转变的过程之中:

一是中国革命即将由分散向集中的转变。必须完成这个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很多人不适应中国革命有可能而且一定要从分散到集中。

二是红*指挥权将由分散向集中转变。过去一方面*、二方面*、四方面*独立指挥自己的力量,现在要统一指挥。

三是国内*局由国共内战向统一抗战的转变。

西路*问题就发生在这样一个节骨眼上,中央指挥机构开始对全部红*实行战略性集中统一领导,这是中国工农红*发展史上一次最为重大的转变。古田会议是一个转变,毛泽东完成了对中央红*的全部领导,实现了中央苏区内的统一指挥。

解决西路*问题过程中,中共中央则实现了一、二、四三个方面*的统一指挥。三个方面*会师之时就想实现这样的指挥,但未能实现。西路*的失败是这一转变过程中付出的重大代价。不论有无这一失败,中国工农红*这种历史性转变必然进行。没有这样的失败,转变的时间会长一些,但是转变本身不可阻止。中国共产*要获得胜利,必须完成这样的转变。

大革命失败,让中国共产*人认识到枪杆子里面出*权,但是建立什么样的*队,如何领导好这支*队,如何夺取胜利,问题依然严重地摆在年轻的中国共产*面前,这注定是必须经历无数磨难、付出重大牺牲才能认识和解决的过程。绝不会一蹴而就,绝不是开一次两次会议、经过一次两次谈心就能完成。

现代化最终是人的现代化,统一最终也是人的思想上的统一。

这样的统一很难做到。

在这样一个完成思想与组织高度统一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的眼光最远,贡献也最大。“中国工农红*是执行革命的*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古田会议决议,最终使中国共产*领导的这支武装,不同于历朝历代任何一支农民起义的队伍,使这支*队从小到大,从失败到胜利,这支*队的**也在此铸就。

历史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任何重大事件都是由多种复杂因素编织交错而成的。这是我们今天观察西路*问题应该具有的更大的视野。中国共产*即将踏上东方的*治舞台,西路*就是打通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援助通道。援助地点不断地改变则是苏日之间矛盾造成的结果,而“西安事变”更是日本与中国、国民*与共产*、苏联与日本之间矛盾的集中爆发。西路*就是在这个巨大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

今天,我们看西路*问题,绝不能孤立地就红*看西路*,就河西走廊看西路*,就四方面*看西路*,越看思路越窄,越看心结越深。而应该从更大的背景来观察,从国民*、共产*、共产国际苏联、日本昭和*阀集团这四大力量在东方*治舞台博弈的角度来观察西路*的命运。

表面上看包含了中共领导人之间的矛盾与不和、共产国际和中共之间的认识差距、红*与地方*阀之间错综复杂的利害关系等等;从大的视野看,则是来自不同方向的红*队伍,在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中向着统一纪律、统一意志、统一指挥转变的革命*队艰难痛苦的蜕变。

历史证明:严密的*的组织和统一的被坚决贯彻的**号令,是中国共产*制胜的关键条件。这也是我们今天研究西路*问题应该具有的更大胸襟。一定要建设一支严密的*的组织和统一的坚决贯彻**号令的队伍,才能获得胜利。国民*前参谋总长郝伯村写的《解读蒋公日记》,总结年到年国民*在国内战场上失败时说:

国共斗争两*体制上有根本差异,共*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从工农群众起家,毛泽东的领导风格是彻底斗倒内敌,不留残渣,以内部检讨、坦白、批判形成*内精纯,领袖权威、基层扎根,这是共*坚强战斗力的来源。国民*看似集权,实际是组织松散、纪律不严,*组织以知识分子为多,形成士大夫习气和官僚风,不能深入基层,不能植根于农村,导致国民*满盘皆输。

这是我们的对手对共产*为什么获得胜利的概括总结。在夺取胜利的过程中,我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是一定要夺取这样的胜利。

年12月下旬,毛泽东会见当时西路*的左支队指挥员李先念、李卓然、程世才、李天焕、郭天民、曾传六等人。西路*的失败,使其中一些领导人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对待,毛泽东有所觉察,感到对西路*的返回将士处置措施过于严厉,要做调整。

程世才回忆,毛泽东讲到客观原因时说:“那一带是少数民族地区,人烟稀少,群众中革命工作基础又很差,地势又不好,南面是大雪山,北面是大山和沙漠,在几十米宽的狭窄地区,运动不便,敌人多是骑兵,缺乏同骑兵作战经验,这些情况使西路*在失败中不能更多地保存下革命的有生力量。”他还说:“西路*战斗到最后,由你们带一部分同志,排除万难到达了新疆,这种坚定行为,除了共产*人领导的红*,其他任何*队也是做不到的。”

程世才回忆,毛泽东主席最后站起来,走了几步,把一只手稳稳地放在桌子上,望着他们说:“革命斗争中有胜利也会有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要从西路*的失败中吸取血的教训。我们中国革命的前途是伟大的,中国革命最后一定会胜利。”毛泽东说:“西路*是失败了,但这不是说广大西路*干部、战士没有努力。他们是英勇的、顽强的,经常没有饭吃,没有水喝,冬季没有棉衣,伤员没有医药,没有子弹就用大刀、长矛和敌人厮杀。但是这也证明没有正确的革命路线,即使部队再英勇善战也难免遭受失败。”

毛泽东这句话值得我们牢记。一个*队胜利,绝不能仅凭拼杀的精神。没有正确的革命路线,即使部队再英勇善战也难免失败。

西路*遭受了重大损失,但是从来不能淹没四方面*是我们*队中战将杰出的队伍,他们是从苦难之中拼杀出来的一批将领,很多人民解放*著名将领都来自于四方面*和西路*这样的力量。

西方著名*事学者克劳塞维茨说:“仅仅靠纪律、制度、规范、条令和组织并不能使*队产生尚武精神,尚武精神只有两个来源:胜利和苦难,唯有这两个因素,能让*人认识自己的力量。”

中国人民解放*的胜利之源,不仅包括西路*的苦难,还包括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苦难,包括中央红*突破湘江的苦难:8万红*过湘江只剩3万,损失5万红*,染红了湘江。

中国革命就是这么过来的。当时蒋介石都觉得红*肯定不行了,肯定失败了,但就是不败,这是共产*人的生命力。

克劳塞维茨说:“一旦武德的幼芽成长成粗壮的大树,可以抵御不幸和失败的风暴,甚至可以抵御住和平时期的松懈。”我们当年的红*力量,就是通过一道道艰难奋战、浴血牺牲的关口形成武德,长成粗壮的大树,前仆后继地向前奋斗,最后获得全国胜利。百万雄师过大江奠定在牺牲多少先烈的基础之上。我们达成这样的胜利,任何人的牺牲都不是白白牺牲,都成了胜利最坚实的基础。

山川地貌的巨变,历史前进的距离,是多少代人牺牲的成果。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一定要让后人也能站上我们的肩膀。一代一代奋斗不息,最终实现习近平同志所讲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库叔荐书

《心胜3》

长江文艺出版社

充分展示金一南将*近年来

对国家命运、*队建设、安全筹划等

重大问题的战略性思考

横跨中西,纵论古今,

解构历史事件,剖析未来趋势

本文中除标明来源的图片,其余均来自网络公开渠道,不能识别其来源,如有版权争议,请联系公号方。

总监制:苏会志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李逸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