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有十九个年头了,我的心里,他却一直都在。
父亲一生都与勤劳朴实分不开,在家人和社员眼里他是最憨厚的人,在村官们眼里,他却成了“偷懒耍心眼”的人,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土地没承包到户以前,在农村还是实行工分制;也就是集体干活,大家凭工分分粮。就拿锄草来说吧,别人锄草只是用土把草盖住,一块地呼啦一下就算锄完了;而父亲则很仔细,不放过一棵野草,每棵都会连根拔起,遍地不留。像这样除草,时间上就会长一些,就显得比别人慢半拍,对于村官们来说,就认为父亲是偷懒,故意磨蹭,想少干点活。每次评工分就比别人少一分,当时的成年人标准工分是十分,看到父亲遭受别人误会,就劝他做事不要太认真,别人怎样做,您也和别人一样怎么做。父亲却说:“少一分就少一分,老天有眼呢”。果不其然,一场雨过后,只要是父亲锄过的地,很少有草冒出;而那些草草了事的人锄过的地,草如雨后春笋般全冒出来了,害得社员们还得重锄一次。老天还真有眼!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一毛三快。
父亲是一个凡事都替别人着想,十分爱惜粮食的人。每逢割麦子,村里按承包形式任由社员选择,有五分、四分、七分的地不等划分,别人为了多挣工分,都把麦茬留得很长,麦穗落的满地都是也不好好拣起来,麦茬留的高,割的麦穗短不好捆绑,地上也就落的多,为了多挣分,有些村民也就马虎从事,反正队长也不会去检查某某割的是哪块地,而父亲总是把麦茬留得很短,把麦穗拾得干干净净,这样一来,别人挣的工分就比父亲多。而那些挣“高分”的人又常常在父亲面前故意炫耀:“叔儿,你今天挣了很多分吧?我只挣了一点。”看到别人那嘲弄的口气。总是替父亲感到委屈,就对父亲抱怨到:“把麦茬留高点,不是割的又快又能多挣分么?别人掉的麦穗都没拣,就您风格高。”父亲总是说:“你懂得什么!茬留高了很容易把犁地人的腿给戳破,而且地犁起来也难。于人方便,于己也方便。不把麦穗拣起来,那是糟蹋粮食,亏你们还读过书,不懂得粒粒皆辛苦么?”父亲的一席话让我无言以对。事实果真如此,犁地的人只要犁到麦茬高的地,总会听到“谁这么黑良心,把麦茬子留这么高”的骂声。
由于父亲做事认真,即使是寸草不生的地只要经过父亲的手整理后,也会长出很好的庄稼。改革开放后,土地下放到户,别人家都分到了一等地,而我家只分到一些三等地。虽然只是三等地,但经过父亲精心打理种植,一年下来,三等地被父亲种成了一等地的收成,而那些分到一等地的农户却种成了三等地的收成;有的家庭几年后才有充足的粮食,而我家第一年就翻身;我家不仅粮食充裕,而且种的菜也常常吃不完而送人……看到我家地里的庄稼长的很好,年年都丰收,有些村民曾为那些年的嘲笑父亲而后悔不已,每次看到父亲总是自我解嘲,笑着说:“小叔,大集体那时对您说的话别在意啊,您看当年也是年少无知”。说这些话其实是以求得父亲原谅当年自己年少不更事。而父亲还是原来的父亲,对他们没有一丝的傲气与嘲笑;说是老天的眷顾,运气好一点罢了。
对于父亲来说,他根本就没有把当年的话当回事,也就谈不上“原谅”二字。因为他常对我们说:“嘴长在别人身上,要怎么说那是他们的事,只要自己做事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当有一天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无愧于心就可以了”。当年认为父亲做事慢、嘲笑父亲挣分低的村民,总是认为如果单独划地让我家种,一家人肯定会喝西北风,甚至会饿死村头。如今回到老家,有些村民看到我们又像是在指责当年那些看扁父亲的人、又像是在自言自语:“当年说那么恶*的话,佳齐的几个孩子个个不是过的很好,也没见饿死村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其实对我们来说,那是老一辈的小小纷争,更是陈年往事,父母都不计较,对我们来说更不值一提。
别看父亲体弱多病,在我眼里,他就是一座山。记得有个寒冷的日子,父亲在修理渠沟时,不幸被山上滑落的一块大石头砸中了右手的大拇指,骨头被砸断血流不止,由于是工伤,每天在家休息,正赶上有个远房姑婆去世,我和父亲一起去奔丧,由于天很冷,手早就冻僵了,加之我又小,上厕所后棉裤上的扣子怎么也扣不住,急得只哭,父亲闻声,连忙跑到我跟前,伸出他那冻僵的左手,费了很大的劲才把扣子扣上,原来他的右手被砸的第二天一点劲也使不上了,父亲轻轻对我说:“遇到困难不要着急,慢慢来啊。”看着父亲受伤的手,我似懂非懂的点点头。特别是参加工作后,由于单位不景气,有时生活无着落,每次回家,父亲总是让母亲多炒些菜,好让我们补补身子,临走的时候,总是大包小包的让我们带着……
父亲经常对我们说:“家里的事你们不用操心,有我和你妈呢,你们出门在外,要好好的照顾自己,吃的没钱买就回家拿,家里粮食有的是。对于你们的工作,我们也帮不了,别的本事没有,能做的就是多种地,让你们吃喝不愁。工作中遇到难事,不要灰心,凡事也不要和人计较,就像摔倒了,爬起来就好,路远着呢,要向前看。”记得结婚后的头几年,我家从没买过粮食,每次不是自己回家拿,就是父母请人带,直到家里没种地后才没再从家拿。
虽然父亲看上去有点寡言少语,但在思想上却是个很开明的人,每次回家,不是让我们读报就是让我们唱歌他听。病重期间,一直忍着剧痛和我们说笑,特别叮嘱我们要好好孝顺母亲,办理他的后事不要太浪费,更不要哭,多唱几首歌听,让他高兴点走,即使到了那边,他也会保佑我们平安无事。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弥留之际想到的还是儿女们。
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但为了家,也为了我们兄妹几个,在那动荡的年头,不光起早摸黑,常常是披星戴月拼命的干活,想到父亲一心为了我们,又看到他为了我们而吃尽了苦头,心里暗发誓:等自己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让他过上轻闲安逸的日子。只可惜没有等我的日子好过,父亲就离我而去。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正好应在我身上。
如今,一路走来,深知旅途艰难,做事也只能是尽力而为,比起父亲的认真,我是差了很多,像他那样于公于私极其认真的做人做事,当今也是很难找到了。因为现在随处可见可遇到的,大多是敷衍了事,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嘴脸。
人生的路上,不管再苦再难,只要想到父亲,想到他对生活的认真态度,就极大的鼓励了我,支撑着我走好每一步。只要回去,都会去看父亲,久久的伫立在他的坟边,跪拜在他的坟前,想到我们阴阳相隔,生前未能尽孝,心中的痛楚不言而喻。十五个年头里,父亲不曾走远过,一直在我心里。都说人死不能复生,但父亲——您,却一直活在女儿的心中,只到永远,永远……这些,在天堂的您是否也有感应到?
父亲,真的很想您!
作者简介
*先清,保康寺坪人,现在宜昌工作,爱好文学,保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