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血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97年彭真逝世,养女刘朝兰赶来悼念, [复制链接]

1#

年4月26日,95岁的彭真因病去世,走完了他光荣而伟大的一生。

回顾彭真的一生,充满了曲折艰辛,有过6年牢狱生涯,但他始终初心不改,为革命事业流血牺牲,直至最后取得胜利。

彭真一生和夫人张洁清共养育了四个子女:傅彦、傅锐、傅亮、傅洋。

然而,彭真逝世之前,口中却一直念叨着一句话:“朝兰在哪里?过得好不好?”

彭真口中的“朝兰”是他的养女刘朝兰。当她听到养父去世的消息,第一时间赶回到养父的灵堂前,失声痛哭。

多年来,她始终把彭真当成亲生父亲一样,然而却没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这成了她一辈子的遗憾。

彭真为什么会对这个养女如此牵挂在心?他们之间又怎样的故事?

这一切还需要从年的阎锡山发动的一次事变说起。

英勇献身,留下孤女

刘朝兰是革命烈士刘以纯的女儿。

刘以纯出生在年,他的父亲刘天贵是阎锡山部队的一名军官,同时也是中共地下党员。

小时候父亲就经常给他讲国家大事,讨论中国的前途命运,鼓励他努力学习知识将来报效国家。

受父亲的影响,刘以纯学习格外刻苦,在中学时期,就积极阅读进步书刊,学习马克思主义思想。

年,日本侵略者发动对东北三省的侵略战争,然而此时蒋介石奉行不抵抗政策,不仅没有组织有效抵抗行动,反而把矛头对准了新生的红军队伍。

蒋介石的倒行逆施让全国青年学生异常愤慨,纷纷走上街头进行抗议。

在山西的刘以纯就是其中青年学生的优秀代表,积极参加各种游行示威活动,要求国民党政府出兵东北抵抗日军侵略。

然而,学生们的抗议行动却遭到了国民党军队的镇压,这让刘以纯义愤填膺,更让他充分认清了国民党的反动本质。

年,刘以纯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民国大学,在大学期间,他结识了更多进步人士,革命理想也更加坚定。

在此期间他加入了党组织,和他父亲一样成了一名地下党员。

从北京民国大学毕业后,刘以纯又进入山西大学学习,在这里他积极组织学生们学习革命思想,并且撰写大量文章批判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了党组织,刘以纯带领这些学生参加我们党组织的“军政训练班”。

有一次,周恩来来到训练班作报告,周恩来的深刻见解和号召,让刘以纯热血沸腾。

训练班结束之后,组织派他去洪赵县从事地下工作,组织和发动群众团结抗日。此时国共已经达成协议共同抗日,开始了第二次国共合作。

然而,蒋介石却在私底下纵容军队处处排挤打压我们党领导的军队,并于年发动了一次集中反共行动。

形势最紧张的就是山西,阎锡山不顾抗日大局,年悍然发动了“十二月政变”,一时间,大量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被阎锡山逮捕、暗杀。

刘以纯不得不组织地下党员和阎锡山周旋,他们东躲西藏躲避追捕。

然而,有一天,刘以纯却突然患上严重疾病,不得不隐蔽在一个村庄里养病。

等他病好之后,党组织已经转移走了。无奈之下,刘以纯只能带着9岁的女儿踏上了寻找组织的路程。

在经过阎锡山的一处检查点时,刘以纯遇到了以前的一个熟人。没想到这个熟人为了立功竟然出卖了刘以纯。

等刘以纯反应过来为时已晚,国民党宪兵已经把他包围了。然而,刘以纯并没有束手就范,他趁机抢过一名宪兵的手枪,同国民党士兵展开了搏斗,最终寡不敌众被敌人从背后用刺刀杀害。临死前,刘以纯还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

就这样,刘以纯留下了年仅9岁的女儿刘朝兰。

刘朝兰全程目睹了父亲被国民党杀害的全过程,在父亲和国民党宪兵战斗时,她躲到了墙角里侥幸逃生。

看到父亲倒在血泊中,年幼的刘朝兰瑟瑟发抖,紧紧捂着自己的嘴巴不敢发出一点声响。

历经曲折,来到延安

刘以纯遇害之后,引起山西党组织的高度重视,立即发动力量组织寻找幸存的刘朝兰。

那么刘朝兰之后去了哪里?

原来她看到父亲的遗体被敌人拖走后,很长时间都没有缓过神来,躲在角落里色瑟瑟发抖,直到敌人走完了,此时天已经黑了。

刘朝兰又冷又饿,她只能凭着记忆慢慢摸索着找回家的路,一路上,刘朝兰跌倒又爬起来,终于回到了家里。

此时她依旧万分恐惧,父亲被杀害的情景一遍遍在脑子里回放,躲在家里不敢出去。

此时,刘以纯生前的亲密战友桑一伟抱着是试一试的想法来到刘以纯家中,果然发现了在角落里的刘朝兰。

她走上前去,一把抱着刘朝兰不断安慰她。刘朝兰见到了熟悉的桑一伟阿姨,声嘶力竭的大声痛哭。

桑一伟安慰刘朝兰,告诉她,她的父亲是为革命事业牺牲的,他是英雄,应该为他骄傲。随后,桑一伟带着刘朝兰来到新县交给了党组织。

这是革命烈士的后代,必须妥善保护。考虑到抗日形势紧张,桑一伟让丈夫龚子荣带着刘朝兰去晋绥边区找到林枫。

林枫是晋绥边区的负责人,他看到可怜的刘朝兰,妥善安排她和自己一起住。就这样,刘朝兰终于有了落脚之地。

林枫的考虑是,先让刘朝兰在这里安身,等有机会再把她送到延安去,在哪里有更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在晋绥边区的那段时间里,刘朝兰看到了更多像父亲一样的叔叔阿姨,他们各个都像父那样忙碌着,虽然生活很苦,但每个人都那么乐观,这让刘朝兰备受鼓舞。

在后来的回忆中,刘朝兰说:“八路军师战斗篮球队的人,尽管用塞着棉花的球打比赛,但照样打得酣畅淋漓。”

在这样的氛围中,刘朝兰逐渐从失去父亲的悲痛中走了出来,每天认真学习,闲了就跟随在林枫身边听他讲战斗故事。

有一天,边区来了一个特殊人物,这个人就是彭真。

此时的彭真刚结束了6年的牢狱生活,长期带着脚镣,让他走起路来姿势怪异,而且,因为在监狱里很少和人交流,说话都有些不利索。

林枫告诉刘朝兰,彭真是一个像他父亲一样的革命英雄,这让刘朝兰对彭真也多了一份亲切和信任。

在交谈中,彭真得知这个小女孩的父亲刚刚牺牲不久,对她格外疼爱,拉着刘朝兰的手和蔼的对她说,“你就当我的女儿吧,好不好?”

彭真也只是在晋绥边区短暂停留,他的目的地正好是延安,于是彭真担负起了护送刘朝兰去延安的任务。

经过几天相处,刘朝兰竟然真的把彭真当做父亲一样,格外信任。本就性格开朗的刘朝兰经常逗彭真开心。

那天他们路过绥德,正值春暖花开的季节,黄河两岸,春意盎然,风景优美,刘朝兰竟然大声朗读起了自己胡编的一首诗歌,逗得彭真哈哈大笑。

就这样,经过几天的跋涉,彭真带着刘朝兰来到了延安。

有了新家,感受温暖

在延安彭真竟然真的把刘朝兰当做自己的女儿一样,让他和自己在一起生活,在这里刘朝兰终于感受到了家一样的温暖,也让有了终身难忘的一段经历。

在刘朝兰眼里,自己的养父彭真格外爱好学习,他经常抱回一摞一摞的书,而且每天都学习到深夜。

年幼的刘朝兰非常好奇,养父到底在看什么书?

有一天她好奇的问彭真:为什么要读这么多书。

彭真温柔的向她解释,自己有6年的牢狱生活,几乎没有时间学习,现在终于稳定了下来,所以才要争分夺秒的充实自己。

彭真的这种学习精神,让刘朝兰深受触动,没事的时候,她就帮彭真在一旁裁剪书页,整理书籍。

刘朝兰发现,彭真最喜欢看的就是书面是印有大胡子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

在耳濡目染中,刘朝兰也了解到了马克思、恩格斯是革命的导师,正是他们的思想指引者党的革命事业。

在延安的时间里,刘朝兰还见到了毛主席。

那天,一个勤务兵喊刘朝兰“小鬼”,这让刘朝兰非常生气,可是想到自己才来延安没多久,的确是个“新兵”,所以一嘟嘴转身就想走。

就在这时那个勤务兵拉住她,问他敢不敢去去给对面的窑洞送一壶水。

刘朝兰的倔强脾气上来,一把抢过水壶,大声说,这有什么不敢?转身就像窑洞里走去。

等她进去之后才知道那个窑洞正是毛主席的窑洞,进去之后,彭真等人都在里面。刘朝兰突然闯入,让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没想到毛主席同样非常亲切,和蔼的问刘朝兰从哪里来。一旁的彭真赶紧向主席介绍刘朝兰的身世。

主席得知刘朝兰的父亲刚刚被阎锡山杀害不久后,心疼的拉过刘朝兰,询问她叫什么名字,有谁来照顾她。刘朝兰毫不胆怯,开朗的一一回答主席,并且还拉过主席的手,在主席手心上,一笔一划的写下自己的名字,逗得大家哈哈笑。

在延安,这里的每个人都时刻温暖着、鼓舞这年幼的刘朝兰。

几天后,彭真的妻子刘洁清来到延安,更是让刘朝兰得到了难能可贵的母爱。

张洁清还带来了自己的孩子,让刘朝兰多了一个玩伴。

张洁清听到刘朝兰可怜的身世后,同样格外心疼她,一把拉过她说,“可怜的小人儿啊!以后我就是你的张妈妈了。”

张洁清第一关心的就是刘朝兰上学的事,此时,刘朝兰已经11岁了,再不进入学校就耽误了。于是他让彭真加紧办理刘朝兰入学的事。

在彭真的努力下,联系上了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院长。

徐特立还曾经当过毛主席的老师,抗日战争爆发后来到了延安担任自然科学院院长,专门培养革命后代。

彭真专门写了一封介绍信,向徐特立详细介绍刘超兰的情况,然后派人送了过去,成功解决了刘朝兰的读书问题。

学习期间吃住都在学校里,就这样刘朝兰开始了和彭真的短暂分别,但在周末时间她都会回到家里和养父母一起吃饭。

感受养父母的革命爱情

和养父母的朝夕相处中,刘朝兰和张洁清关系越来越亲密,无话不说。

有一次,刘朝兰好奇的问张洁清,她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又是如何和彭爸爸是怎么认识的?张洁清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张洁清和刘朝兰的父亲一样,原本也是一名大学生,她在学校里经常组织抗议活动,声讨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在一次秘密活动中,张洁清被国民党特务抓捕。在监狱里,张洁清认识了很多女共产党员。敌人的压迫,不仅没有打消他的革命意志,反而让她越来越坚定自己的理想。

在获得自由后,张洁清第一时间找到组织,而后被派到了天津,和她的姑姑张秀岩一起从事地下工作。

一开始张洁清只担负简单的情报递送和分发宣传品的工作,那段时间他往返往返北京和天津之间,不断联系更多学生加入抗议国民党的队伍中。

后来,她还积极组织各种募捐活动支援慰问前线抗日将士。

就是在张洁清从事地下党员工作中,认识了彭真。

年,彭真结束了国民党监狱的牢狱生活,被组织安排在北京大义社和张秀岩一起从事地下情报工作。

而张洁清则担负起了他们之间的联络工作。

在多次接触中,张洁清为彭真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丰富斗争经验而感动。同时,彭真是一个机智勇敢、稳健成熟的人,这深深吸引了张洁清。

后来,随着抗日战争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不得不分开。直到年,张洁青和彭真才再次在晋察冀根据地相遇。

年,张洁清主动要求到晋察冀根据地学习深造,进一步改造自己的思想,而此时的彭真已经是晋察冀分局的书记,同时还兼任党校的校长。

来到党校,张洁清第一眼就认出了几年不见的彭真。正是在此期间,他们彼此爱慕,并最终走到了一起。

然而,就在婚礼举行前夕,张洁清却突然患上了疟疾病倒了。但她还是坚持和彭真如期举行了婚礼。

抗日战争中的婚礼格外简朴,彭真只用自己微薄的工资买了一些花生、糖果,邀请战友们一起吃了顿饭,就算结婚了。

结婚后,张洁清就留在晋察冀机关和彭真一起生活,同时担任他的秘书。

几个月后,张洁清怀上了他们的第1个孩子。然而此时因为敌人展开了大扫荡,抗战形势骤然紧张,彭真不得不离开怀有身孕的张洁清去延安工作,留下张洁清一个人在晋察冀根据地。

虽然张洁清怀有身孕,但她依然坚持组织根据地的群众反扫荡。

突然有一天在转移群众的过程中,张洁清感觉腹部一阵剧痛。群众匆忙间找了一间破旧的老教室让张洁清生产。幸运的是,孩子顺利降生。

紧接着,张洁清和群众们就马上转移,因为根据情报,日本鬼子的扫荡离这里只有几公里的距离了。

当时,天上飘着雪花,张洁清被大家抬着上了山。正是雪天的生产让张洁清落下了关节炎后遗症,伴随他一生。

在局势稳定之后,张洁清在组织的护送下,来到了延安和彭真团聚。

听了养母的讲述,刘朝兰早已泪流满面,他深深佩服张洁清的坚强,同时更让他想到了在革命中牺牲的父亲。

父女情深

转眼间,刘朝兰来到延安2年多了。年,延安开始了整风运动。

年仅13岁的刘朝兰在整风运动中竟然闯下了大祸。那天,他凭着自己的天真想法,竟然写出来长篇大论的“问”,很多言语都比较偏激,一时间引起人们的广泛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