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和暴力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避免的问题,或许是民族存亡,也有可能是*权更迭,但无论正义与否,不管主动被动,都伴随着流血与牺牲。
而*人,则是战争的孪生子——*人的生命,永远牵连着战争,即便和平,也是抑制战争的结果。
是以,若问及交战双方的关系,一般人必然会给出类似于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等答案。
更有甚者称敌方根本不能称之为人,而是青面獠牙收割生命的恶*。
战场之上,大家只会在意如何保存己方的生命,将仇恨的子弹射向敌人。
而所谓人道主义,出现之初提倡人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一切从人的角度出发,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最后演变具化成为“自由、平等、博爱……”等充满人性的口号。
战场和人道,看似毫无相关性,甚至是反其道而行之。
可是,战场上真的没有人道主义吗?
年的中越法卡山之战,中方为何会替越*掩埋尸体呢?
经此一役,又出现了什么结果?
中越法卡山之战
中越关系
翻开历史书,中越两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曾经多次发生战争,但总体上保持着和平稳定的状态。
交趾、越裳之地在中国古籍中,就已经有迹可循,如关于传说时期的颛顼、尧、舜、禹均曾“南至交趾”或“南抚交趾”。
《尚书大传》有记载道,越裳氏使者在周成王时“三象重九译而献白雉”。
秦汉时期,如今越南的本部和中部地区,逐渐被纳入彼时中国封建王朝的版图,自此便开启了长达千年的郡县时代,这一时期也被越南史学界称为“北属时期”。
这种宗藩关系一直持续到19世纪后半期,越南逐步沦为法国殖民地,中越两国之间传统宗蕃关系,随之消失于历史。
年的天安门宣告新中国成立,自此中越两*两国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形成了“同志加兄弟”的友好关系。
大抵是因为两国在文化上出自儒家文化的同源,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又同为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在文化和思想上都有着相对较高的一致性。
这时候两国人民友好交往,具体表现在两国人民和平共处、生产、文化知识的相互交流及在阶级斗争中的相互支持。
在近现代,中国更是为越南争取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无论是援越抗法民族解放战争还是援越抗美战争,在本国经济尚未完全发展起来的时候,中国就向越南提供了大量的支援——人力物力绝不吝啬,成为了越南稳定的大后方。
但是越南在取得独立后,慢慢倒向苏联。
中苏关系破裂后,越南就成为了中苏斗争的前沿,中越两国的边境战争,也严重损害了本来“同志加兄弟”般的友好关系。
苏联解体后,越南在失去苏联的援助后,面临严重困难,加上西方的民主化运动风起云涌,严重威胁着*权的稳定,越南迫切需要来自中国的支持以稳定其*权的合法性。
年,越南开始了和中国的破冰之旅,实现了中越关系正常化,并在接下来的三十多年中,和中国在多个领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作为中小国家,越南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环境,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和风险的最小化,对我国采取模糊或相反的*策工具,这本身无可厚非。
但 依旧紧张,我们自然应当对中越博弈历史有清晰的认知,方能有备无患。
英雄山法卡山
广西前线,群山矗立,云雾缭绕。
从凭祥出发,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便能到达英雄的法卡山。
年春节期间,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此地时,写下的“法卡山,英雄山”六个大字,醒目地刻在一块巍峨的石头上。
为什么这样一座看似普通的山,得到了英雄山的殊荣呢?
因为这座山肩负着祖国人民的重托,是中越必争之地,甚至刚刚被鲜血洗涤过,因为一场保卫大战正在进行中。
法卡山实际上由西北向东南5个高地组成,其主峰为号高地,海拔.米,其上曾经竖立中越传统边界26号界碑,为中越边界的重要“骑线点”,中越两国“一人一半”,北方1、2号高地属于中国,南方4、5号高地属于越南,长期相安无事。
然而世上唯一不变的就是改变,人尚且善变,遑论利益牵涉的国家关系。
艰苦卓绝的保卫战
年的5月7日,响声隆隆,山撼地动,越*疯狂向我法卡山地区炮袭,炮弹暴雨般铺天盖地地泼在解放*2号阵地上,顷刻间尘土飞扬,硝烟滚滚,遮天蔽日,随手一抓就有几块弹片。
何以如此?
年,越南*队对我*驻地进行偷袭,完全侵占法卡山。
此后,他们修筑了许多明堡和暗堡,堡与堡之间壕沟相通,而且还部署了各式各样的轻型重型武器,试图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工事防御体系,阻死解放*上山的决心。
不仅如此,盘踞山顶高地,居高临下的他们,经常凭借有利地形向解放*开枪开炮。
长此以往,法卡山的杂草被烧光,树木被烧死,还留下了无数的炮弹坑,可以说是满目疮痍。
为了捍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的尊严,我国边防部队奉命收复法卡山。
战役于年5月5日打响,6月0日结束,历时57天。
战场环境十分恶劣,法卡山本就处于热带地区,5月已经是十分炎热,但为了不被越*狙击手瞄准,解放*战士只能待在泥土干裂的狭小坑道里。
四五十度的高温烤得人喘不过气来,战士们穿着短裤、赤着胳膊进行战斗。
吃的是压缩饼干,又干又硬,喉咙干得直冒火,怎么也咽不下去。
我们习以为常的水,却是他们的生命之源,每天供给一*用水壶的水少得可怜,有时还接济不上。
恶劣环境还只是开胃前菜,更大的黑手是越*。
越*先后发动从连到团规模的几十次轮番进攻,向法卡山战区发射各种炮弹两万多发,法卡山占地面积仅仅两公顷左右,却承接了近万发子弹。
解放*边防战士昼夜坚守阵地,粉碎敌人疯狂进攻,共毙敌名,伤敌五百多名,法卡山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曾参加过法卡山战斗,现在又守卫在法卡山的李土湘介绍说,收复法卡山来之不易,不少战士英勇牺牲了,这当中有汉族战士,也有苗族、侗族战士。
战场上,他们视死如归,轻伤不下火线,英雄事迹可歌可泣。
团7连一个班长带领战士向敌人冲锋时,自己一直冲在最前面,被越*炮火炸伤,左手鲜血直流,仍然全然不顾,持续指挥全班战斗。
枪炮消耗殆尽后,就到了拼刺刀的环节。
一位战士连续挑死两名越南士兵后,遭遇另外两名越南士兵的前后夹击,不幸被其中一个用刺刀刺进了腹部,肠子都流了出来。
他忍痛将肠子塞入腹腔,继续战斗,使尽全身气力将敌人刺死,随后自己轰然倒地,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法卡山荣誉室里至今还存放着一等功臣、壮族战士潘宜的遗书。
可以说,法卡山是烈士鲜血染红的地方。
别样结果
这场艰苦卓绝的保卫战,以越*丢下五百具尸体后仓皇撤退落下帷幕,法卡山归属我国管辖。
直到年中越两国恢复接触,外交正常化后,开始了历时八年的边界谈判。
年12月0日,中越签署《陆地边界条约》及其附件,中国正式将法卡山4、5号高地管辖权交还给越南。
随后中越关系渐趋稳定,合作往纵深化方向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出于人道主义,即便是法卡山战争如此惨烈,我*牺牲者众多,打扫战场时,解放*还是组织了独立的小队对越*遗留的尸体进行掩埋,让他们入土为安。
解放*并非多管闲事,也不是圣母主义。
在通知越*打扫战场收捡己方战士遗体之后,越*置之不理,背后原因我们不得而知。
但盛夏高温,尸体腐烂速度极快。
出于各种考量,解放*才决定替越*掩埋尸体——这一举措赢得了国内国际的广泛认可。
战争受难者与民族人道主义
战争受难者
不管正义与否,战争作为负面极端的形态,或多或少地对人性、社会、历史产生影响。
战争的存在既然是负面的,必然就会有人为之买单,或主动或被动,后者便也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或者用战争受难者一词来形容更为合适。
战争受难者一般指的是,那些没有参与战争或者是已退出战争的人员,既包括战火下绝望无助的平民百姓,也包括战场上失去战力的伤者病者遇难者,以及已经缴械投降的战俘。
这些战争受难者是战场上的弱势群体,攻击他们并不会带来丝毫的*事利益,反之还要消耗不必要的兵力,与作战原则背道而驰。
但对他们的保护,并非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使然,而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才被逐渐确立的公序良俗。
人类社会早期,战争类似于动物界的自由搏斗,更多表现为嗜血的野性和盲目地破坏。
在古代,战争受难者仿佛被抛弃的玩物,可以被随意处置,己方认为是累赘负担,敌方更是高高在上,把他们当做泄愤的工具,肆意侮辱,甚至是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
一座城邑的沦陷,等待全城居民的可能是血腥的屠城,尤其是当不同种族、不同民族之间展开厮杀时。
一方的胜利往往导致另一方近乎完全的覆灭,这时候战争已经演变为种族清洗。
希特勒作为纳粹首领,似乎与犹太人有着种族敌视,是的,不是歧视,而是敌视。
二战结束,整整六百万犹太人永远消失在世界上,近乎灭绝,只因为他们是希特勒口中的劣等民族。
征战强国古罗马,统帅苏拉在一次战役获胜后,曾下令用标枪射死超过名战俘。
似乎从放下武器的那一刻,他们就变成了案板上待宰的羔羊,手无寸铁不是被赦免的理由,反而成为被血洗抹杀的最佳机会。
人道主义干预
即使在这样野蛮、残酷的环境中,即使战争更多表现为动物性的原始攻击,人类出于本能,还是会展现出对生命的珍爱、对同类遭受苦难的悲悯以及对是非善恶的基本判断,例如,我国古代就有“凡兵,不攻无过之城,不杀无罪之人”的主张,有“杀降不祥”的说法、
当然,这些仅仅反映了人们最为朴素的人道情感,拘束力相对薄弱,强制力近乎无效,所以未能形成普遍的行为,也没有相应的成文法。
到了近代之后,保护战争受难者的理念开始出现渐趋清晰的轮廓。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理性,所以人会在活动中不断思考这一行动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对于战争,人类在不断思索:为什么要打仗?
到了近代,欧洲思想家开始从*治与*事的关系来理解战争,认识到“战争是*治的延续”,为了达到*治目的,只需打败敌方武装力量,无需进行野蛮的种族清洗。
正如克劳塞维茨解释的那样,创造文明的民族慢慢学会在战争中运用智力,那是一种相比粗暴本能发泄的绝佳方式。
为了对战场上的俘虏、伤病员、遇难者有更好的处置方式,保护战争受难者的国际法体系慢慢形成并趋于完善,人道主义组织、人道主义公约,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和践行。
然而,世界从来不是绝对统一的,任何*治道德原则一旦落实到现实世界,都面临诠释和运用上的争议。
即便我们不考虑意图或者动机因素所造成的复杂性,也不讨论强权*治的作用力,人们也可能出于价值和判断上的差异,而对人道主义干预原则的诠释和应用产生歧见。
应该说,这些分歧未必不合理。
但必须要说的是,人道保护规则是在人类社会无法完全杜绝战争的现阶段,人们为尽可能减轻战争灾难做出的努力。
解放*在战场上的人道主义
其实,产生于近代欧洲的这一思想,在我国古代传统兵学文化中早已有体现,最精辟的概括莫过于被我们尊称为诗圣的杜甫在《前出塞》中所说的“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我们清晰地知道:战争反映的不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而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战争中的个人不是以自己的名义,而是以士兵的身份才偶然成为仇敌的。
双方交战过程中,解放*当然有权杀死敌国的保卫者,只要他们手中还有武器。
因为站在己方立场上,这些敌国保卫者是对本国的攻伐者。
解放*的背后是自己的祖国山河,是自己的家人朋友,不能退,更不会退,只有将枪炮面向敌人,才能守住自己的家园。
可是当敌国保卫者放下武器投降,甚至是生命已然消逝,他们就不再是敌国的工具了,就又回归为普通的个人。
敌国可以放任自己的同胞暴尸荒野,解放*不会,所以他们选择冒着战火的硝烟去掩埋敌*尸体。
千百年儒家文化的浸染,让我们天然具有悲悯之心,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也是这种行为的驱动力。
这绝不是什么所谓的圣母情怀,而是对生命的珍爱、对人性的坚守,建立在理性和感性并存的基础之上,是人道需求与*事必要之间平衡的结果。
解放*的国际人道主义思想基础,源于中国传统的仁德思想和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
以德报怨,义务掩埋敌方尸体,是解放*在战争和武装冲突中,模范遵守国际人道法的做法,不仅证明了我*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和平之师、胜利之师,而且对于丰富和发展国际人道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参考文献:
1、段红云.藩属体系视阈下的清代中越关系[J].史学集刊,,(01):-+11.
2、廖元兴.法卡山战斗前后某部皮肤病调查报告[J].人民*医,,(04):21-2.
、胡贲.中越划界18年:陆上尘埃落定,海上还会更难[N].南方周末,-12-0.A08.
4、孟凡明.论国际人道法在中国的实践[C].中国*法大学,.
5、李晓玲.中国古代人道主义原则及其在战争中的运用[J].*事历史研究,,26(02):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