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血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商洛市丹凤县民间传说陕西法制网 [复制链接]

1#

尧放子朱于丹水尧又名放熏,是传说中四五千年前的“三皇五帝”之一。尧在位日久,问臣子谁可以接替帝位?放齐回答:“嗣子朱开明”。然尧深知自己的儿子朱“不肖”,不足授天下。便说:“吁,顽凶,不用。”遂将帝位禅让给德才兼备的舜,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一块嫁给了舜。自己的亲生儿子朱,却被封于遥远的丹水(或叫做丹川、丹渊),故名丹朱。丹朱放丹水后,不少奴隶主不可思议。而尧却以为“将帝位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便浩然长啸:“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这充分表现了尧不以天下为私,而乐于让贤的广阔胸怀和崇高品德。由于有丹水邑在丹凤县竹林关之说。因而尧舜禅让的故事,更为本县人民所津津乐道。有本叫《竹书纪年》的书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又说舜不让朱与父相见。因无可考究,故两说并存。(辑自《史记·五帝本纪》、《汉书·律历志》、《括地志》、《直隶商州总志》)老君传道老君殿老子,亦即“老君爷”,据乡老传言老君骑青牛往涵谷关时,曾在境内老君殿传道、炼丹,故唐代以前即筑有规模宏大的“老君庙”。《直隶商州总志·艺文》载李白《谒老君殿》诗即指此。(然此诗与唐太宗楼观台题诗相雷同。故笔者深疑其赝)直到民国初年,老君庙尚余一过凤楼在今老君桥之西南,上祀老君。由于老君去涵谷关是沿河经留仙坪出境的,因之有“老君沟”、“老君河”、“老君峪”等地名在县境保存下来,而且在老君沟南北出口处,均筑有“灵宫殿”(道家神),南口处还留有“青牛蹄迹”、“丹灶”等遗迹。商字四书仓颉在洛河北阳虚山(今陕西省洛南县境)造字之后,因嫌不足,来到丹江源头,自西而东走访乡老。一日,他走到距丹江源头将近二百里的地方,被一座锦秀绚丽的峰峦所吸引,随即走近狩猎、扑鱼的人群。当人们知道仓颉正因造得字少而烦恼时,便劝慰道:“一个人识见有限,字要造得多,得靠众人商量。”仓颉从而受到启发,随即当众造出了商字。不过,当时的商字不是一个口,而是三个口。《古尚书》等篆字中的商字就是三个口,表众口商量之意。由于商字是在山前商量造出的。所以三口之后以起伏的山峦为背景合成商字。为纪念商字的问世,人们便将仓颉留步造字的那座秀丽山峦取名商山(坐落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商镇丹江之南)。其山形亦颇似商字,特别是大雪初睛,沟雪待消的当日,活像一个天造地设的银镶玉嵌巨大商字,因而被列入《商州八景》之一,谓之:“商山雪霁”。后来,舜还将他掌管*教之职的司徒契,封在商山,取名商国。契(商族的祖先),不仅帮助大禹治水取得成功,而且掌教有方,被尊为“中国教育鼻祖”,从而使商国的经济、文化都发达起来。契传位给儿子昭明,昭明又传位给了契的孙子相土。相土颇具乃祖风,不仅是位英明国君,而且是位了不起的发明家——发明了中国第一辆马拉车。由于以马拉车取代肩挑背驮,从而使商品交流出现巨大飞跃。商国人本来就善做买卖,有了马拉车,提高了运载量,生意更是越做越红火,人们遂将商国人所熟操之业,谓之商业。此即“商业”一词之发端。然而,这时商字的写法却和过去不同了。因为商品交换,是以“贝”作为货币而流通的。所以商字又由“众口”商变为“贝”字心商。《说文》贝部。即保留了“贝”字心的商字,意“行贾也”。由于世风的变化,一些商人信口要价,甚至单凭一张口买空卖空。龙驹寨的一位读书人,写对联时首先将商字由“贝”字心变为“单口”心,不久便普遍这样写了。后因一些奸商见钱心黑,尽做些没心肝的买卖,这位读书人写对联时,又故意写了个无心商字。商人们不察其意,反因此字用起来方便,便在当地流行开来,直到而今。商山人参与商山桔梗很早以前,商山人参和商山桔梗都成了“精”,化为人形,而且长像、装扮十分相似。一群身穿绿袄红裤子的幼童,常常追逐嬉戏于商山之麓的花草丛中。秦末汉初之际,“四皓先生”为躲避秦始皇焚书坑儒,来到商山隐居。这四个老头,读书多,见识广,一看到这些穿红着绿的幼童,便知道是人参、桔梗变的。更奇的是,他们还能辨得出哪是人参娃娃,哪是桔梗娃娃。从此,商山人参越来越少。好多人参娃娃都被“四皓”吃了。人参娘娘害怕在商山再住下去会断子绝孙,便毅然决然地迁到辽东。此后,东北参便取代商山参成为上乘佳品。人参娘娘率子女搬家前,找桔梗娘娘话别,桔梗娘娘曾对天明誓:“绝不暴露人参搬家秘密,如若违背誓言,就黑心烂肝。”的确几百年间,从未违背诺言。到唐代,唐玄宗生病求药,夜梦服了商山土地进献的药草,第二天果然病愈,便要下旨封赏商山土地和所进药材。讵料,唐玄宗误认商山桔梗为商山人参,准备封赏商山人参。这时,商山桔梗娘娘再也沉不住气了,急忙上殿辩白,说治愈陛下贵恙的是商山桔梗,不是商山人参,商山人参早跑到辽东去了。这句话脱口而出,因违背当初诺言,便开始黑心烂肝(今商山桔梗大多黑心)。唐玄宗当时因判不清此案,既没封商山人参,也没封商山桔梗。只封了务药有功的商山土地为“都土地”(相当都城土地神),并赐王者冕服(给予王子王孙的冠带),建庙于商山怀中,与四皓并祀。四摩女探父“四皓”于秦末来商山隐居后,妻孥思念心切,四家的女儿便相约同来商山探父。便从长安经柞水、山阳绕道商山,真是“一山过后一山迎,只堪入画不堪行”。她们不敢走大路,一路爬山涉水,饱受风霜之苦,好容易才找到商山。哪知,走到离商山仅十余里之地,山上尽是盘陀路,岩陡林深,布满荆棘。她们走呀走,从早走到晚,好像转磨道一样,还在那儿打转转。人走乏了,肚子饿了,脚磨破了,衣裙被划扯了,偏又碰上风雪交加,就都累死在那里。为纪念她们,当地人给她们修了座摩女庙。至今,还将那个山头叫转磨岭。丹凤县每到正月耍故事时,大都有“四摩女”舞这一传统节目,重现四女在盘陀路上打转转的倩影。(然另有传说,称四摩女是原始人)刘秀封松树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刘秀从南阳起兵讨伐,常走商山一带。一次,刘秀打了败仗,没敢走武关大路,绕到北山(今峦庄、桃坪)这条山路撤退。走到灰池子,听说追兵赶上来了,刘秀便没命地向山上跑,只要翻过山,到卢氏地界,他就不怕了。当他翻过“南天门”,看到“玉皇尖”时,一步也爬不动了。顺势坐在一截锯了不久的松树茬上出粗气。定了会神,准备再跑时,刚起身就听“铮”的一声,刘秀的缎子裤扯了两个大窟窿,连屁股蛋的肉都露出来了,原来是松树胶粘破的。气得刘秀一边跺脚一边喊:“这是啥树?”跟随他的士兵忙回答:“是油松。”富豪子弟刘秀,根本不知道油松是好是瞎,用处大小,就信口咒道:“叫他永不还茬!”那么,松树为啥没断子绝孙,而越来越多?这还因刘秀咒了松树后,便大喊大叫肚子饿得走不动了。当时左右忙从树上给他摘了把松籽,他越嚼越油、越香,便问:“这是啥树上结的?”当他知道松籽是松树上结的时,便吃起后悔药来,后悔不该咒松树。能知错改错的刘秀,随即重封了松树,叫松树:“飞籽成林”。“飞籽成林”,就是只要高山上有一棵松树,风把松籽吹到哪里,哪里就长起松树来。按照这个说法,如今河南、陕西交界的桃坪老林那几万亩松树,就是刘秀当年封了“玉皇尖”上那棵松树后,飞籽成林的。李自成认亲归宗商洛山商州棣花与茶房交界处,住着李家三兄弟,老大叫三思,老二叫三靠,老三叫三让。这兄弟仨,个个生得熊腰虎背,魁梧健壮,加之平素喜爱练拳脚、弄枪棒,且又都尚义任侠,使恶人见了丧胆,好人见了壮胆。因此被众人称为李家“三蛮”。明崇祯四年,李家“三蛮”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而吃官司。他们在故乡无法立足,不得不弃家外逃。当时,“三蛮”尚有老父老母,便由老大开路,老二、老三背上父母,一夜跑了百十里,闯出武关,来到了邻县清油河居住。崇祯十一年,“李自成败走商洛”,以便整*再战。义*刚到,“三蛮”就去投奔。他们早就听说闯王是为穷苦人争天下的,实想跟闯王大干一翻,也不枉练就这身本事。他们还想着,闯王见了他仨,也许会摆酒接风哩。怎奈,一因义*对“三蛮”还不了解,二因当时义*尚未站稳足根,还不到扩*的火候。就这样让“三蛮”乘兴而来,扫兴而归,落了个“请缨无门”,吃了顿“闭门羹”。故而怏怏不乐,愤愤不平,以为义*看不上他们。一日,怀才不遇的“三蛮”正在耕地,看到一位义*小首领带人路经这儿,老大便“腋夹水牛”,站立路心,故意挡道。双方先是争吵,继而动起武来。但见老大顺手拔起河边碗粗的杨树,“挥舞上阵”,老二“手举磨扇”,上下翻飞;老三“双手各拿石碌碡”滚动如风。百多名义*,“被打得东倒西歪”,四处逃窜。“三蛮”战胜义*后,一直心惊肉跳,料定义*不肯善罢干休。他们虽也深悔无端和义*对立,违反自己初衷,绝了自己后路。但事已到此,只好“破罐子破摔”。当夜,三人一起来到父母坟前,咬破中指,滴血入酒,共同起誓:对方“若则报复”,我兄弟誓当“拼命抵挡”,大不了一死,决不给李家丢脸。次日,“三蛮”听说义*已到,而且李自成亲自来了,便立即分别爬上三棵大树。箭在弦上,弓如满月,紧紧盯着闯王将要来到的路口。这一边呢?李自成咋一听说“三蛮”胆敢冒犯义*,顿时怒火中烧。郝摇旗更是须髯倒竖,抽刀出鞘。其他一些莽鲁的将士,也都摩拳擦掌,齐声要求严惩“三蛮”。但当自成听完前后情形,并冷静想了想后,怜才爱将之心顿生。商州,是刘邦进*咸阳走过的地方,刘邦那首《大风歌》又萦绕在他的耳际:“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义*要推翻朱明王朝,给穷苦百姓争天下,不正需要这样的猛士吗?自古成大事者,必须胸怀博大,怎能意气用事,阻隔杰路?想到这,自成便耐心说服众将,将一切大事托给刘宗敏,自己要亲自上门拜“三蛮”。为了闯王的安全,众人先是坚不同意,说去个大将去请就够礼数了。后见闯王执意要去,便要他多带人马保驾,但均被闯王婉言谢绝。刘备过江东,只带赵子龙一人。自成会“三蛮”,也只带一名捧礼盒的亲随。他自己身穿便服,不带刀剑,满面含笑,抱拳而来。这是“三蛮”万万没想到的。世上大凡刚剿之人,多重义气。他们见李自成不记前仇,以礼相见,便也恪守“伸手不打笑脸人”的祖训,何况来人是威震四海的李闯王。他们想李闯王能看得起穷苦百姓,定是个成大器的。就这样,方才那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一下子烟消雾散,雨过天睛。李自成被作为贵宾请到“三蛮”家中,酒过三巡。双方再次互表歉意。而且越说越亲热。闯王和“三蛮”由拉家常说到争天下,不仅前嫌顿失,还因是同姓而认祖归宗,成了本家。自成比“三蛮”略小,遂被排为四弟,同在祖宗牌位前叩了响头,并写入“家谱”。“打虎离不了亲兄弟”,陕北的李自成和陕南的李“三蛮”,就这样为创天下结成同姓同宗的亲兄弟。“三蛮”加入闯营,使李自成在商洛山中增加一支地方势力犹如老虎添了双翼。由于“三蛮”世居当地,侠肝义胆,人望颇高,因而无论是筹集粮草,还是扩大队伍,以经“三蛮”鼓动便更加顺利。“三蛮”在闯营中,也新学了“黑虎拳”、“盘龙棍”等一整套闯王武术套路,马上功夫和用兵布阵本领。此后,在义*下中原,攻北京“五大战役”中,李家“三蛮”屡建殊勋,战功卓著。义*定都北京,闯王拟封“三蛮”为大将*。但他们却给官不坐,硬吵着要回祖籍商洛山种田。闯王无奈,只好以“好汉”封之,亲在长亭摆酒送别。并且,从北京到商洛,每隔百里立“好汉碑”一块。上书“见此碑者,文官下轿、武将下马。自成立”。后来闯王失败,沿路石碑被毁。但是,商洛山中李家坟上的“好汉碑”却保留了下来。另外,经过李“三蛮”、李和、李雨、李有贤、李自富、李成甲、李必科、李巩文、李新茂和李秀忠等十一代人,将一整套“闯王拳”在商洛山中保留下来。过去人们说“好教师打不出棣花街”,就因为这儿是李“三蛮”的祖籍,这儿有正宗的“闯王拳”。鸡冠山的“金鸡”丹凤县城北,有座鸡冠山,峰峦攒簇,古洞罗列,直插霄汉,山的西端有个石洞,叫金鸡洞。当初洞中有只金鸡,每夜三更天飞出,五更天飞回。扑楞楞的声音震得窗纸哗哗作响。鸡冠山上的石洞都是赵老爷打的。奇怪的是赵老爷打了这么多洞,却没有留下一点石渣。原来,赵老爷白天打洞,金鸡黑夜把石块全叼到涌峪沟的鸡儿垭去了。金鸡饥了去百顷湾觅食,渴了到丹江饮水,有精神了又去叼石。赵老爷非常感激,就在鸡冠山西端的险要地方给金鸡专门打了个洞。金鸡洞口斜长着一棵树,那是洋喇嘛想盗走金鸡的见证。洋喇嘛听说鸡冠山有只金鸡,就站在东龙山顶向东眺望,忽见鸡冠山方向闪着金光——金鸡将要起飞,他急忙持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箭头碰到的山岭尽成沟垭,总共有七十二道(如今仍称七十二道箭沟垭)。当时,土地神正吃拌汤,忽见一枝箭带着风声向金鸡飞来,为护金鸡,他用碗去挡。结果拌汤倒了一地也未挡住。东龙山至鸡冠山一线有很多料浆石,就是土地神倒的拌汤疙瘩。金鸡洞口那棵树,就是当时的箭杆。从此,再也听不到金鸡的叫声了。金猪洞丹凤城东,有座红土岭,北近龙潭,南濒丹江,前临东河,后靠鹿池,是龙驹寨东通武关达南阳的必经之路。岭不高而秀丽,地不广而肥沃,自古建有金山寺一座。金山寺下有个不大的洞。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一个月明星朗的夜晚,有帮赶骡马的客人路过东河边,发现一群猪娃追逐嬉戏。赶骡马人想到,天这么晚了,谁家还不把猪赶回家?于是扬起鞭子想把猪娃赶到人家村里。奇怪的是猪娃并不奔向人家村,而纷纷跑进红土岭山根洞里去,他们对此也不觉有些诧异。但有位客人总觉得自己的鞭子甩起来比以往沉得多,待到天明一看,只见鞭梢上缠着一节像猪尾巴一样的金锭。原来是他用鞭子赶猪时,鞭梢缠断了猪的尾巴。于是人们才知道那是一窝金猪。遂将山根那个洞叫金猪洞,岭上的寺院也因此得名“金山寺”。殷末余光守武关殷朝末年,纣王部将余化龙与西周姜子牙会战,余化龙有达、兆、光、先、德五子。三子余光奉父命镇守武关。“武关八景”之一的“余光返照”,即因余光守武关时所建“余化寨”而得名。又传余化龙三子余光战殁于桃花铺之垭条岭,故建庙岭侧,祭其父子,其地因此称为化庙子。打瓜园赵匡胤、郑子明自清油河贩油赶往长安,途经“险阻天成”的武关头道岭时,郑子明这条莽汉因未结好绳头,竟将一篓油滚到山下,倒了个精光(以后便将这地方叫油篓沟),只剩下一篓油没法担,郑子明便从山上抱来一块匾圆石头,使起功夫,运足气力,一指头在匾石中间捅个窟窿,用绳拴起来配上剩的一篓油,继续挑担西行(如今桃花铺有个独眼磨扇,就是老郑当年配油篓的那块石头做的)。三伏天,担上重担子在*日头下赶路,本来就挥汗如雨,何况老郑因倒了油,火攻了心,更是火烧火燎。那时,这一条路上还十分荒寂,不光店铺少,而且人烟稀。既沽不到酒,也买不到茶,喝口河水吧,铁峪河水一到夏天就从地底下流了。为赶路,经赵匡胤好说歹说,勉强又走了十里后,这老郑将担子一撂,向树上一靠,坐在荫凉下咋说也不走了。赵匡胤无法,只好也放下担子,爬上一个高梁瞭望。呀!前面不是好大一片瓜园。听到瓜园二字,老郑一跃而起,担起担子飞跑,赵匡胤费了好大劲才赶上。啊,熟透的大西瓜像人头滚了一地。老郑不管三七二十一,拣起一个砸开就吞。他一口西瓜还未咽下,就从瓜棚里飞来一个弹子,将头打个大青包。他还未醒过神,一位柳眉倒栽,杏眼圆睁,双手操捧捶的姑娘已站在他前面,口口声声骂他是偷瓜贼。老郑自以为自己是七尺汉子,全没把这姑娘放在眼里,便更加放起刁来,就这样双方交起了手。眼看老郑已经力竭,就要败北,姑娘的弟弟又领来一伙村童,打起了群架。原来,这姑娘是有名的女中豪杰陶三春,当她爹老陶宏赶到和赵匡胤搭上话后,双方才歇下手来。真是“不打不成交”,得知赵匡胤一伙是揭竿起义的好汉,陶三春竟然嫁给了郑子明。这个村本来叫陶家铺,后来当地人为纪念陶三春遂在该村广植桃树,取其谐音。年长日久便将这个地方叫做桃花铺。陶三春种瓜的地方,迄今还叫“瓜里洼”。如今在丹凤,每逢正月耍故事,都有一场打瓜园的群舞节目。桃花女丹凤县城东三十里处的桃花铺,有个桃花寨,因中山大王之桃花女曾居此寨而得名。且村名桃花村,街名桃花铺,河名桃花河。这里,山不高而秀丽,水不深而澄清,涧草青葱,翠连九溪,岩林蓊蔚,景拥千重。因之,桃花女选中这一清静所在立寨。她先叫人打了一眼井,安一合磨子(系独眼磨子,现仍留在鸦鹊蝓)。添置了铁锅、铜罐、铜盅和秤等一切日用家什,并带有铜娃娃等玩具。桃花女所有首饰俱为金制品,穿的绫罗绸缎,吃的山珍海味,住的楼台殿阁,行走八抬大轿,有时到附近射猎,有时和侍女下棋,生活得极舒适安逸。就这样,桃花女还嫌不好。一日,一炬焚烧了桃花寨,回镐京而去。龙泉古时,龙王沟石门飞出两条巨龙。因龙行无云,难施神威,坠落地上。一个头西尾东,一个头北尾南。两个庞然大物虽跌落埃尘危在旦夕,但人们还只敢企足眺望不敢近前。一天,有个狂徒叫喊吃了龙心凤肝就能成神成仙,吃了龙肉也能驱邪祛病。于是举刀割下一块龙肉,痛得龙浑身哆嗦,双泪交流。忽然传来一声喊:“放下!”喊话人是当地姓王的老者。他一搭话,歹徒放下鲜血淋淋的龙肉就跑。老者拾起龙肉,填回原处,用手按平,针线缝合,涂上消炎止疼草药,用席苫住龙身,又担来清水为龙解渴消暑,夜以继日守护龙旁四十九天。在他精心照料下,龙逐渐伤口痊愈,眼明如灯,尾摆生风,大有升腾飞跃之象。老者喜出望外,因过于疲劳而呼呼入睡。突然看见远处走来一对老年夫妇,到他面前频频施礼道谢:“我俩受奸佞陷害,玉帝降罪,打下凡尘。如今奸人毕露,沉冤昭雪,今晚就要上天。但我们一动则风起云涌,恐伤恩人。所以请你今晚在门口挂上红灯,安然入睡,不管多大声响都不必惊怕,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切记。”说罢消声匿迹。老者惊醒才是南柯一梦。回忆梦境,宁可信有。于是担来清水为龙洗尘,以作饯行之礼,然后照梦中所嘱登床安卧。一觉醒来,窗明儿净,室内室外,焕然一新,如入天宫。他野外走走,骄阳如笑,稻谷飘香,瓜果成熟,俨然世外桃园,一派升平气象。再看二龙附卧的地方,首尾显明。两泓清泉汩汩涌流,冬暖夏凉,爽口清香。灌溉农田,造纸泡穰,千百年来,仍叫“龙泉”。商洛县令会邵雍章惇,字子厚,北宋建州(今福建)人。进士出身,曾在京任王安石僚佐。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贬商州任商洛县令(县治在今丹凤城西十五里之商洛镇)。一日,章令接到请柬,原是知州宋郎中请他到商州城北金凤山卧牛台饮宴并赀牡丹。章令和宋州牧不仅是僚属关系,且有文字缘,相交甚笃。宋州牧每逢宴请上司大僚或名人雅士饮酒赋诗,总少不了章令作陪。章令也的确谈锋极好,特别是他装着满肚子花儿经、花的故事,且达到言必及花地步。常常因有他在场而使得宴会气氛十分活跃而和谐。这天赏花饮酒,必以花为话题。因之,前一晚,他曾在灯下悉心研读唐代《事物纪原》。并对书中所述武则天于天授二年腊月,宣诏百花开放,“牡丹仙子”因严守“花信”抗旨未开,遂被贬洛阳等掌故再次作了考证。在他策马来州的路上,手中还拿着《群芳谱》、《花木记》等。宴会开始,酒过三巡,宋州牧起身说道:“今日赏花必须人人品评……”还未等州牧将话说完,章令的话匣子像冰消雪解的春水哗哗啦啦溢了出来。他议论纵横,谈笑风生,才华毕露,无视他人在座,大谈什么叫“姚*”、什么叫“魏紫”、什么是“花王”、什么是“花妃”,单是牡丹的品种就背了一大串。并眉飞色舞地说道:“无论是什么品种的牡丹,吾但见花蕾即知其品种矣!”这时,在座的那位仙风道骨的布衣长者,接口说道:“洛阳善识牡丹者有三,见蕾而辨其品种者为下,见叶而辨其品种者为次,见根而辨其品种者为上。如公所言,知花之下耳”。并从辨花引伸到“天人理数之学”,指出看事物要看根本,当事物尚处萌芽状态时即能预知未来。原来,这位布衣长者,正是自洛阳来商山隐居的大名鼎鼎的理学家邵雍,字尧夫,祖籍范阳,后迁居洛阳。他不仅好学,而且爱花成癖,曾亲手在洛阳桥南的“安乐窝”中培植出一株开二十四朵花的牡丹,并写了这样一首诗:“牡丹一株开绝伦,二十四朵娇娥颦。天下唯洛十分春,邵家独得七八分。”听了邵子一席话,顿使章令面红耳赤,愧服不已。今天,“六百商於地”的牡丹,多是那时传下来的。(商洛县县令章子厚后升为尚书左仆射)“王母玉液”——关于丹凤酒的传说当年,“齐天大圣”在蟠桃宴会上打翻王母酒坛,曾有一滴溅入丹江,遂使一江春水顿时飘香,取而尝之,琼浆玉液。今丹凤县城那座鸡冠山,原本是触犯天条的小金鸡,被锁在那也不知多少年代了。打从闻了寨前丹江中的酒香,到第一百天,呜叫一声,化为丹凤。听到丹凤的呜叫,百鸟翱翔于中天,百兽跳跃于山麓,百鳞嬉戏于丹水,古寨一下变成人间仙境。讵料,这滴王母酒后来却被洋剌嘛僧盗走。由于闻不到酒香,再也听不到丹凤呜叫。只是鸡冠山自那以后,被称做凤冠山。这件事,顿时激怒寨东瀑布之下的黑龙王,为重振酒乡,他使尽神通,费尽千辛万苦,始从洋喇嘛那儿夺回一小块酒糟。此后,瀑布之下又飘起了王母玉液的馨香。刘邦入关途经这儿,到瀑布饮马,因马驹吃了酒糟,竟也大吼一声变为龙驹。龙驹寨(今丹凤县龙驹寨镇)即因以得名。后人瞢作联语,以记其事曰:酒气冲天,鸡雏闻香化丹凤;糟粕倾地,马崽得味变龙驹。酒家沟丹凤县北赵川有个酒家沟。为啥叫这名子?原来沟口躺着一块大石。石头下边从山缝涌出了一股清流,聚成一汪清泉。因大石下面的清泉曾经变为酒泉,这条沟遂因以得名。据说很早以前,在大石旁住着一家人,夫妻二人虽终年勤劳,却不得温饱。有一年,造酒祖师杜康从此经过来到这家。夫妻二人十分热情,但家里实在没啥待客,只好从邻家借来一升大麦,给做了顿麦仁饭。杜康觉得这夫妻二人既热诚,又善良,便发了恻隐之心,将一块酿酒的曲,放在大石下面清泉里,对夫妻二人说:“我走后三天。这泉水就会变成酒。”杜康走后三天,泉水果然变成了酒。既不需酿造,又长年不断。加之酒味清醇香冽,人人争来这家买酒,这家很快富裕起来。过了三年,杜康又经此家,这夫妻先说:“这几年托你老人家的福,卖酒卖得家里日子好过了。”但后来却说:“就是养猪没有糟子喂猪,请你老好事做到底。”杜康一听,因感这家贪得无厌,随即提笔在墙上写道:“天高不为高,人心比天高。凉水当酒卖,还嫌猪无糟。”写罢,遂去泉中将酒粬捞净走了。此后,泉水便没有丝毫酒味了。大禹治水历商山大禹治水时,曾“导洛至熊耳”。然历来对“熊耳”之实指尚存争议。一指河南省卢氏县之熊耳山,一说应是陕西省商州市(古称上洛县)西南之熊耳山。北宋理学家邵雍(字尧夫,号康节),寓居商州城南之天柱山达八年,即持后一种意见,并为此题写了一首《辩熊耳山》的“五律”:昔禹别九州,导洛自熊耳,东者近成周,西者隔丹水。熊耳自有两,未知孰为是?书传称上洛,斯言得之矣。“书传称上洛”,即是说《尚书》、《左传》所说的“导洛自熊耳”,系指上洛县(今商州市)之熊耳山。而且又强调了一句“斯言得之矣”,就是说这话说对了。熊耳水患治理之后,大禹又治水商山。商山,在今陕西省丹凤县城西南7.5公里处,因形若商字而得名。《商州八景》有“商山雪霁”,且因秦末“四皓”(四博士)隐居此山而名噪书史。治理商山水患,要比治理熊耳水患难得多。在大禹正犯愁的当日,有位名真行子(或贞行子)的奇人,为指点大禹治水取得成功,登门馈赠给大禹两部“宝书”:《九畴书》及《灵宝五符治水真文》。大禹正是读了这两部书才将神州划为“九州”,分区疏导,不仅降服了丹江“妖龙”,而且治住了全国洪水之灾。这便是“月儿弯弯照九州”之“九州”的肇端。后来,和大禹一起治水的契(音薛)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封于商,赐姓子氏”。商地古称商国,即契之封国。商洛人,为祭祀这些古代治水英雄,曾在境内多处修筑“禹I宫”、“契庙”。(辑自《禹贡》、《续文献通考》、《史记·殷本纪》、《水经注》、《直隶商州总志》)灵光院的石柱子商洛镇东街有“灵光院”,俗称“大佛殿”。初建于唐,屋顶覆琉璃瓦,头拱翘檐、雕梁画栋,特别惹眼的是大殿那近两丈高,一抱粗的两根石柱。这两根巨大石柱在无起重机的古代是如何立起来的?还有段故事。很早以前,这里盗贼蜂起,四方不宁。县老爷怕丢乌纱帽,便求神打卦,寻求镇压良策。一天,一游方僧人指点县官修一座大佛殿,用“泰山石”做柱子,以镇妖邪。县官听了僧人的话,传来全县能工巧匠,限期竣工。一年后,万事具备,单等立柱。可这万斤石柱,咋样才能立得起来?第一个、第二个、第三个领工匠人,都因逾期未立起来,被凶残的县官所杀。第四个领工眼看也要送命,忽然鲁班神闻讯而至,传授了十字秘方:“十个白胡子,能立石柱子。”这位领工匠人,马上请来胡子最白、年龄最大的十个泥水匠商量。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献方子。轮到最后一个最年长的老者却摇摇头说:“我都土拥脖子齐了,还有啥方子?”没想到他的“土拥脖顶齐”却启发了大家,最后就用“土拥石柱”法。先将石柱截成几节,安一节石柱后,周围以土拥平,再将第二节从新拥的土坡掀上去,再拥上土、再立第三节……”立好后,担去周围的土。人们现在看到的这样粗,这样高的石柱子,就是这样立起来的。野人乡老传言:秦岭东段与伏牛山脉相接的丹凤北山,旧有野人沟,今已不能确指其地。野人无不裸体,通身长稀疏棕毛,较常人粗壮高大。野人采食山桃、野果,血食兔、鼠、禽鸟,饿极亦扑兽、食人。见独行路人或单个耕者,乘人不备,狙而击之,或搂腰、或捉臂,仆倒于地后大笑不止,直至假死过去。是时,或有逃脱者。后,山民上路、出坡,多带竹筒于手臂,如为野人所捉,或可从竹筒中抽出手臂逃脱。野人有仿人吃烟者,山民以特制大斗长烟袋相让,致使其醉而扑之。更有以形似烟袋之火枪相让,待野人将枪口噙入嘴中时,扣火击毙。皇太子冶铜某朝皇帝因皇子愚顽而求卦于卜人,卜人算后答道:“太子命短,终将饿毙。”皇帝怒而斥之:“天下之土,莫非王土。朕贵为天子,富甲天下,吾子安能饿死!?”随喝令武士立斩卜人。丞相出班劝阻:“吾皇且息雷霆。莫如暂寄卜人头颅于颈上,令其禳解。”皇帝准奏,再问卜人解法,卜人应口答道:“钱能消灾!”众朝臣亦上言:“多赐皇子钱帛。”皇帝思之良久说:“赐钱再多亦能尽,莫如令其总管铸钱之钱监,边用边造,终不致匮乏。”并封此皇子为太子。翌日,皇子在丞相督率之禁*护卫下,遍历天下名山大川,寻找铜脉,以冶铜铸钱。经过三年跋涉,终于在秦岭东段南侧之莽岭峰隙(今陕西省丹凤县蔡川乡)红崖一带挖到优质铜矿,且既有*铜,又有红铜。这一队找矿人马,自此驻足。不日太子宫建成,并盘起冶铜铸钱之高炉,金灿灿的铜钱一串串的扛进太子宫。太子见钱眼开,越多越贪。一日,索性将身边的武士、太监、宫娥、厨娘统统驱赶到矿洞和炉旁。偌大一座太子宫仅剩他一人。讵料,天有不测风云,顿时天降百年不遇大雨,山洪暴发,将众人统统隔于对面山岗塔下。头两天太子尚有熟食,延至第三日熟食尽净,饥肠辘辘的太子情急智生,立写一诏,扎于箭头,隔沟射至塔下。众人见太子下诏求火煮食,无不诧异。因见宫中长命灯尚亮,何言无火?随回射一箭,复奏“灯即火”。太子得知“灯即火”如喜从天降,兴奋得歌而舞之:“早知灯是火,岂至饿肚肠!”歌未尽,灯已被太子宽袍大袖刷灭。待到滚坡水退,太子早已饿毙。迄今,太子挖铜铸币处被称作皇台。昔日豪华的太子宫仅留下一些上有彩釉的残砖断瓦,炉基上尚堆有陈年铜渣,矿洞里尚可发现损弃之铁器……遗址旁后筑一矮小太子庙。星移斗转,一千九百九十年,皇台正按照一个中型规模的铜矿再次上马。寨子沟很早以前,有位叫铁人的神仙,想搬来一座山堵住丹江东去的河口,逼水从鹿池流走。这样,青云山(今南岭)下,三面绕山,中间坦荡就会成为盛产鱼米的小盆地。于是他在一个晚上悄悄地牵牛套车,从南山拉回一座石山,眼看离沟口一箭之地,大功将成,便坐下来抽了口烟。不料就差一袋烟的功夫,雄鸡叫了,鸡一叫,神牛便不再前进他只好顿足捶胸,卸车弃山。后来人们为防匪避难此山,修了寨墙,这个沟便叫寨子沟,至今这个神牛拉来的孤山上还留有一尺多深铁人顿足踏下的石脚印。鹿池很早以前,鹿池坪有一老翁在睡梦听见:“卧不下!卧不下!”因喊得他心烦意乱,不能入睡,便生气地大喊一声:“卧不了,滚!”于是呦呦几声鹿鸣之后再无声息。可是自此门前那池水却变成咸的了。第二年这位老者到山西潞村贩盐时,和当地一位老者聊天说:“你们这盐吃不完还卖。我们那好多穷人吃不上盐,吃盐等于吃命。”那位老者说,我这原先也不产盐,去年一个夜晚,我吃得过了量睡不下,猛听见喊:“卧不下!卧不下!”我随便说了句“卧不下,将就卧”。后来我们村前那个水池就产盐了。有人说,那天夜晚看见盐池边有一群鹿,大概那喊声就是鹿叫。这个贩盐老人,听了这话,如梦初醒,才知道自己断走的是盐鹿。此后便将此地叫鹿池。妖魔洞里“黑蛇精”商山西侧,大峪寺旁,大寨子底下的陡岩上,有个“妖魔洞”。很早以前,行人过此,九死一生,原来洞里住着个黑蛇精,要吃足一千活人,才能成仙,为此把这儿吃得路断人稀。开始蛇精吃人,以原形出现,眼似铜铃,口似血盆,把大峪沟的行人一下子就吸进肚里。行人为此宁愿多绕几里走南沟,也不从这儿走了。黑蛇精吃不到人后,便另换花招。日子长了,未听说黑蛇吃人,一些胆儿大的,便结伙持械,从洞边经过,果然安然无恙。从此人们又从这儿经过。一天,一帮从银花、寺坪进商洛县城的人,翻山走到这儿乏乏的了,恰好有个黑老汉在核桃树下摆着鸦片烟灯,殷切地让人抽烟,还说:“这烟是自己种的,自己熬的,尝一尝吧,不要钱的。”大家伙心里说“便宜不是好吃的”,因而黑老汉再让也不吃。可是内中有个烟*,正在发瘾,见到有便宜烟吃,便招呼大家先走,让他过个瘾就赶上来。大家走后,他刚抽了一口就迷迷糊糊死去,原来黑老汉是黑蛇精变的。上当的人多了,人们互相告戒,谁也不敢抽黑老汉的烟了。黑蛇精又换花招。一天,一行人经过洞边,头顶烈日,喉咙冒烟,正想喝点啥,只见一黑老婆手提一只黑酒罐,来到核桃树下,老远就能闻到喷鼻酒香。行人中有人问道:“你老这酒卖不卖?”黑老婆说:“我是给女婿提的,不卖钱,要尝就尝点吧。”大伙见不收钱,都不肯喝。内中却有个酒*.早馋涎欲滴,抱起罐子就喝,喝后直打瞌睡,便招呼大伙先走,叫他打个盹儿。原来这黑老婆又是蛇精变的,大伙一走,这个酒*就叫黑蛇精吃了。这那儿是酒,是特制的“迷*汤”。后来凡经过这儿的人,临出门家里总要叮咛,到洞边可不敢抽烟,不敢喝酒。其实,这时洞边早已不见摆烟灯的黑老汉和提酒罐的黑老婆了,从而使行人渐失戒心。一天,一行人又经过这儿。却见有个姑娘在核桃树下绣花,这姑娘皮肉虽黑,却黑里透红,十分妖艳,只见她手里绣花,眼里看人,暗送秋波,眉目传情。大家歇了一会忙又赶路,内中却有一个色*,早叫这黑牡丹似的黑女迷了七窍,他走了一段路后,给大家说他丢了钱包,回去找找就来。原来这黑女也是黑蛇精变的,是蛇精的新花招,那色*一去就叫蛇精吃了。山阳县银花和丹凤共毛栗岗交界的大山沟,有个“黑女潭”,也流传着黑蛇精吃人的故事。而且“妖魔洞”和“黑女潭”的妖精,吃人花招一模一样。这是为啥呢?据说,“妖魔洞”先前有百里深,一直通到“黑女潭”。黑蛇精见它的招数在大路边的“妖魔洞”前不灵了,便又转到深山野洼的“黑女潭”边害人。火化莲花寺龙驹寨西,古城塬上,有莲花寺一座,遐迩闻名,四时香客不绝。可惜这寺曾为一恶僧霸占。四方进香之大姑娘、小媳妇常常有进无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众人怀疑寺僧,但苦无凭据。受害之家,告到商州知州,知州因接受贿赂托词“查无实据”,原状退回。恶僧从此更加肆无忌惮,众怒汹汹,却无处申诉。后来巡按来商,受理此案。遂派白马将*来到龙驹寨办案。第一次,白马将*以查找逃犯为名,带兵围寺,希图找到夹墙、地窖或暗室,但一无所得。第二次,白马将*从所带亲兵中找一个皮肉白净,眉目清秀青年,暗带匕首,扮成俊妇,进寺烧香以弄清虚实。结果也有进无出。这时,白马将*又开始第三次行动,将自己化装为卖油郎,亲自私访。他利用进庙卖油,和一个担水和尚拜了“八字”。可是寺院等级森严,一个担水和尚,是不能知道重大秘密的。他既不知那些大姑娘、小媳妇藏在哪里,也不知化装成俊妇的亲兵下落。因为担水和尚不能带人乱闯,白马将*便让担水和尚独自细心查找,并给了一支白勃鸽,让担水和尚一旦发现线索,就将白勃鸽放回。果然,三天后白勃鸽飞回白马将*身边,白马将*随即带人跟着白勃鸽飞奔莲花寺。到寺院后,白勃鸽落到一座扣在花园的大铁钟上,白马将*随即命令兵丁掀翻铁钟。钟下扣着的正是那位装扮成俊妇的亲兵。当下便由这亲兵作向导,很快弄清了莲花寺的秘密。原来,神桌前叩头的蒲团和神桌边粗大的明柱上均有机关。如遇到大姑娘或小媳妇叩头时,便从蒲团堕入地窖,或从柱子边拉入地窖。真相大白后,百多名受害的姑娘、媳妇得了救。全寺二百名和尚,除那个担水和尚外,全部活埋,用铁耙把头耙了,并放火烧了寺院。这就是当地长期流传的“火烧莲花寺,铁耙耙和尚”的故事。龙潭水底黑龙王《商州十观》之一的“龙潭瀑布”,位于城东涌峪沟口,岩崖嵯峨,怪石嶙峋,飞瀑直下,雪浪腾空,崖壁之上凿有“轰雷喷雪”四字。相传:“楚兵入秦,潭中出龙驹马,项羽得之,名鸟骓。”龙驹寨因以得名。潭水中何以能出“千里马”?原来这龙潭中有个“弼马瘟”转世的“黑龙王”。“黑龙王”不光能养出神骥,还特别怜惜穷人,曾无偿出借碗碟供乡人使用。以前小户人家过红白喜事,或者过“串子会”(为借债请客)。需要杯、盘、碗、筷时,只要在潭沿上点三根香,烧几张表,说个要借的数目,水面上就如数浮起你所需要的东西。用毕之后,送回潭中,就会徐徐落入潭底。“黑龙王”何以要借碗给人呢?原来,“黑龙王”自小给一家财主养马,住棣花陈家沟,姓陈,因他脸色黑紫,肩宽腰圆,人称“陈黑茄子”。雇佣陈黑茄子的财主,不光吃租子、放帐,又兼营赁碗筷生意。他家出赁碗筷,不光赁价高,而且还碗时总要鸡蛋里挑“骨头”,寻缝缝讹诈人。秉性耿直的陈黑茄子,总是帮着赁碗穷人。一回,陈黑茄子实在气愤不过,抡起磨棍劈雳拍拉把财主出赁的壶、杯、碗、碟打成一堆粹片。这下可闯了大祸,犯了“家奴欺主”的条款,财主到官府告状,又行了贿,衙役便提着铁绳、拿着签票,到陈家沟促人。陈黑茄子虽然勇武过人,但终究寡不敌众,翻身便跑。他在前头跑,衙役在后头追。跑呀跑,追呀追,一气赶了四十里,从棣花赶到涌峪沟口的龙潭沿上。前有深潭,后有追兵,眼看就要被赶上,两丈、一丈、五尺……衙役越赶越近,陈黑茄子把心一横,便跳进几丈深的龙潭。侠肝义胆的陈黑茄子,屈死后终于在东海“东王”帮助下,报了深仇大恨,“起蛟”(山洪)连盘端了财主的庄子。陈黑茄子还被封为龙驹寨龙潭中的“龙王”。“黑龙王”深知这一方百姓的苦楚,专门准备了好多碗碟,无偿出借。丹崖石屋商山西侧,丹江南岸,悬岩峭壁之上,有一排排人工凿成的石屋。小则一间房大,大则几间房失,屋屋相连,上下相通,有风洞、水井、石炕、石桌、石凳、石炉灶。系当地人躲避兵匪扰害凿成的,一遇风吹草动,就逃到洞里,拉起吊桥,借以护身。可是,“野雀搭的窝,叫鹞子抢占去了”。崖上的一排排石屋,在清初时为当地三个强人所占。这当儿,开来一支粤*,整天催要钱、粮、草料,张口“老毛海”(骂人的话),动手抽皮带,交不出来就绑人。弄得更加民不聊生。一天,一位带顶子的武官,带着一帮粤*又来催粮要款,并绑了几十个人。这时,为了救人,在场的几位老者,互相丢个眼色,连忙上前作揖打拱,说:“将爷,我们这地方实在穷得……”刚说了半句话,“唰——”皮鞭就抽了下来。“将爷,不要打,我们这儿有“三宝……”一听到有“三宝”,粤*住手了,紧紧追问:“什么三宝?”老者们回答到:“金狗、玉鹿、银狮子。”“金狗、玉鹿、银狮子”,引起粤*的极大兴致,也不细问,只是一个劲地狂喊:“在哪里?在哪里?”未等老者们说清,又“老毛海,老毛海”地骂起来,并又要打人,老者们只好指着对河丹崖上的石洞说:“全在那里。”“喂——快把金狗、玉鹿、银狮子缴出来,要不老子就要架铁炮。”粤*连续向崖上喊话,过了好长时间,崖上回话了:“要啥给啥,可这三宝……”老者们见双方已搭上话,便又提出放人的事。粤*见石屋里已认了茬,知道确实有这“三件宝”便将绑的人放了。接着双方继续喊话,一方坚持要啥都行,就是不给“三宝”;一方坚持给啥都不要,单是要这“三宝”。双方相持之下,粤*终于点燃了架起的铁炮,一炮炸塌了一间石屋。在铁炮的严重威胁下,崖上不得不打出白旗,交出了“金狗、玉鹿、银狮子”。“三件宝”交出来了,可是“三件宝”原来是三个强人的绰号,并不是啥宝物。“金狗”是秃顶、“玉鹿”是赖疮头、“银狮子”是“少年白”(发)。“吊他个老毛海!”“吊他个稀饭桶!”粤*气得暴跳如雷。可是,老者们和抓去的人早已远走高飞……地下仙窟——空空山龙驹寨北十五公里处有一奇峰,山顶两块巨石,远望犹如草丛之中坐着两只老虎,故名“二虎山”。很早以前的一个冬天,贺家村一樵夫到此砍柴,发现一株刚熟的谷,顺手拔起,为去掉谷根泥土,在石上掸了一下。不料哗啦一声,半山裂开一个口子。樵夫向窟窿里一望,风和日丽,百花吐艳,山青水秀,阡陌纵横,村舍毗连,鸡鸣犬吠,俨然世外桃园。他进入山门不远,但见两个老翁对弈松下,有童子端来两个仙桃。两位老翁各吃一枚。“一人动口,十人口酸”,樵夫看见两位老人吃得香甜,直流口水,于是,偷偷拾起桃核,只一舔顿觉异香,沁人心脾,料绝非人间凡品。正当他惊异时,突然一声巨响,二老倏忽不见,樵夫急忙跑出山门,咣噹一声,山又合并如初,樵夫找到斧子、扁担,斧已生锈,斧把、扁担全部腐朽。当他回到家中,妻儿穿白带孝,正为他过三年呢!从此,人们认为他到过仙境,有了仙根,称他为“贺半仙”。后来有人说,那个谷穗是开山的钥匙,掸谷的石头是锁山的锁子。又说由于仓皇走出,将钥匙丢在山内,所以这个仙山永久不再开了。但迄今当行人经过这里,地下则嗡嗡作响。那便是所谓的地下仙窟——空空山。苏沟传说古代有个苏娘娘,经商山西去,当时正值长夏炎天,烈日灼人,她想洗澡消暑,于是来到这个山高水清,人迹罕至的僻静山沟。她选了一汪清澈潭水,脱裙解带入水沐浴,洗完澡,穿好衣服。坐在潭旁一个状如圈椅的石头上,右侧有个天然梳桩台,她将镜子、木梳放在上面,对镜梳妆。她走后,留下许多遗迹:潭边有坐印,山岩有脊背印,双手搭过的地方有指头印,木梳印、镜子印。因此人们便把这条沟叫做“梳沟”,后演变为“苏沟”。花瓶子花瓶子以前有一水池,池中突兀一山,形若莲花,池畔住着一户姓沈老人。一日清晨,沈老早起,突然发现池中石莲花开了,馨香艳丽,红光四射,花瓣上还滚着露珠,但须臾不见。同一时间,安徽省有一阴阳先生,黎明登山,偶见西北方向,光明一片,绚烂多彩,蓦然消失。断定其必有宝穴。于是徒步前来寻访,来至这儿,发现池中有一莲花形小山,估计神穴在此,和池畔沈老交谈,得知两人异地同时发现奇观。从而肯定宝穴在此方圆,但进寻访多日,终不可得。安徽人返乡时,在今花瓶口岩石上凿诗一首:“走进花瓶口,南星套北斗,有人谋住这穴地,辈辈朝中走。”所以后人将这地方叫做花瓶子。月日从丹凤县城东行7.5公里,丹江打了个旋涡从一个宽约70米,长约30米的山峡穿过。山峡两岸削壁陡立,状若石门。据当地人说这是周赧王姬延元斩的,花鼓词中就有:“周懒(赧)王坐庆阳,龙门斩断。”由于凿山改道,丹江东西直通,省了七八里的流程多了百十亩好地。不知又过了多少年,人们老是看见石峡的丹水中有一颗金色的圆盘,忽而像月,忽而像日,跳入水中却捉不住,摸不着,从河床上挖也挖不出,后来来了个嘛嘛僧用草帽在陡岩上一遮,一看水中不见那个金月时,就知道真正的金月、金日就在挂草帽的地方,于是他画个记号,用粗绳将人吊到半岩,凿石取走。从此,人们再也见不到水中的金月亮、金日头了。就把这地方叫做“月日潭(滩)”。

作者/来源:秦露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