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能不能吃牛肉
古代能不能吃牛肉,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一方面来说,牛是宝贝,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能干活犁地,牛皮能做衣服鞋子,牛角能做器具,牛筋更是不可或缺的弓弦原料,打仗离不开它。
但另一方面,牛肉太好吃了。牛肉营养丰富,常见肉类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脂肪最低,想要锻炼出十六块腹肌,它必不可少,而且关键是怎么吃,都不会长膘。
水浒中最常见的饮食描写,就是“小二,切两斤熟牛肉。”比如吴用为截取生辰纲,跑去拉拢阮家三兄弟,阮氏三雄虽然穷得叮当响,阮小五为赌钱连老娘头钗都骗了卖,但请吴用吃饭,却是一点都不软。
“小二,切十斤熟牛肉,装两个盘。”
张口就要十斤牛肉,搁今天这绝对是土豪,十斤牛肉可不便宜,再算上汤汤水水,酒菜果品,这顿饭价格怎么也得好几千。而且他们都是大胃王,平均每人两斤半,盘子也是相当大,每盘能装五斤牛肉,怕不是用盆。
所以很多人就吐槽,怎么可能,古代哪来那么多牛肉,杀牛是违法的,只有病牛老牛才允许杀,而且价格很贵,普通人吃不起,水浒传一点不真实。
古代的确严禁私杀耕牛,历代都有立法,私杀耕牛者徒一年半,杀头牛代价是一年半苦役,哪怕自己家牛也不行。宰杀自家之牛,刑期减半年,徒刑一年。
但古代立法,一直都有个问题,就是“有法不依”,法律规定是一回事,执不执行又是一回事。
明朝万历年间,有个巡城御史叫杨四知,巡城御史,负责监督京城各级执法机关,大概相当于今天的首都检察长,级别不低。
这个杨四知,不知道是不是属牛,总之他非常同情老牛的处境,下了一道令,禁止北京城内屠宰牛牛,并鼓励知情者举报。这下可捅了大篓子,四九城所有牛贩子都聚集起来,尤其穆斯林。这些人放出风,有胆你就出来,不让杀牛那就宰了你,你和牛之间必须选一个。
杨四知吓得不轻,想来想去,感觉自己跟牛的交情还没到抛头颅洒热血的份上,于是很快撤销了禁令,在家里躲了一个多月才敢出门。
这件事形象地告诉了我们,人民大众都馋嘴,民以食为天,不让大伙吃牛肉,后果很严重。
要说法律规定,只是不许私宰,换句话说,只要事先上报就没问题,所以古代杀牛并不是不允许,而是要控制一下数量,不能为了吃,把牛杀光了。
为啥有这个担心呢,因为牛肉是主食,虽然养猪历史悠久,据说比养牛还早,长达近万年,但形象不好的老猪们,一开始并不是餐桌主食,而是祭祀之物。
普通祭祀一般拿个猪头对付,这也不知道怎么理解的,简直赤裸裸蔑视,心一点都不诚。
神仙:你们也太滑头了,自己都不吃的东西拿来供奉我?今年这雨不降了。
所以真正到了大祭时,还要使用三牲之礼,规规矩矩把牛肉搬上来,每当这个时候,古人心里都在滴血,“唉,又糟蹋了一头牛。”
猪肉从什么时候才开始流行,这还要说到苏轼老先生。他被贬黄州后,远离烟花繁华,口味也得改改。黄州是今天的湖北黄冈,古代是个穷地方,所以这里更流行吃猪。
这是迫不得已,但苏老先生愣是把吃猪肉演变成了一种潮流。他写了一篇猪肉颂,把红烧肉吹到了天上,苏轼那是啥江湖地位,他这一捧红烧肉逐渐为世人熟悉,走向了千万百姓家。
所以说,宣传推广还得靠名人,忽悠粉丝是最容易的,黄州人吃了几辈子红烧肉,也从未吃出黄州,走向全国。
但即便是名人,有粉丝效应,转变观念也非一朝一夕,况且苏轼虽是北宋人,水浒传写的也是北宋事,但作者施耐庵可是元末明初人。元朝,那可是蒙古人,蒙古人吃啥?他们可是坚定牛肉主义者,从不吃猪,你想想,他们会严禁宰杀耕牛吗?
一直到清朝之前,民间肉类主食,都是以牛羊肉为主,而且价格相较猪肉更为便宜。明朝沈榜担任东明县令时(今山东菏泽属县),曾详细记载过当时物价。猪肉一斤二十厘,牛羊肉一斤十五厘(厘,明朝铜钱单位)。
所以水浒传里动不动大块牛肉,并非虚构,而是真实写照,施老先生要是来个“小二,上两斤红烧肉”,那反而是瞎掰了。
筛酒是什么,跟斟酒有什么不同
酒肉不分家,水浒传饮食描写最多的,除了吃牛肉,其次就是喝酒。中午喝晚上喝,甚至大早上也喝,杨志押运生辰纲,还要拿酒解渴。
要是今天有人递给你一瓶酒,说“喝两口解解渴”,你不定一个大嘴巴子回过去。这玩意能解渴吗?而且白胜说得清楚,桶里装的是白酒,喝过白酒之后,不是应该更渴了?
大家都知道,古代酿酒技术没有那么先进,所以酒的度数很低,拿来解渴倒也不是问题。但说到喝酒,书中最常见的一个词,就是筛酒,酒跟筛子怎能联系到一起呢?
酿酒有酿造法、蒸馏法等之分,古代酿造法造出来的酒不仅度数低,也不适合马上饮用,必须经过处理。
白居易有首诗叫《问刘十九》,诗云:“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里面的绿蚁可不是绿色小蚂蚁,而是指酒沫,新酿米酒未经过滤之前,表面浮有一层绿色泡沫,密密麻麻,像蚂蚁一样。
因为有杂质,所以喝酒之前,必须经过两道工序。第一是过滤,把酒沫杂质过滤掉,所以才有浊酒清酒之分(注:随着酿酒工艺发展,出现了蒸馏酒,并有用鸡蛋清或者木炭吸取杂质的办法,清酒可以直接酿出来,这也是日本清酒的来源,但中国古代民间,还是更流行酿造酒)。
第二是加热,酿造法不仅产生杂质,还有甲醇。饮用之前必须加热,利用甲醇沸点比较低(大约六七十度)的特性,先将甲醇挥发,所以温酒并不仅是为口感,更是为了健康。
武松这样抱着坛子喝,是很不健康的
滤酒有专用工具,多是一把用布蒙口的铜壶。严格来说,古代喝酒之前有两个步骤,第一,从大酒坛子里把酒倒入铜壶过滤;第二,铜壶放进热水,一边过滤一边排除甲醛。
这两个步骤合起来被称为筛酒,筛过的酒才会倒入酒壶,斟入酒杯。所以筛酒和斟酒有本质上的区别,筛酒是指从大酒坛子倒出来,进行再处理的环节,而斟酒则指用小壶倒入酒杯。
虽然到了后代,喝酒不用这么麻烦,但这个称呼还是保留了下来,很多地方仍然使用筛酒筛茶一词,其意跟倒酒倒茶已无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