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血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1981年杜聿明在北京病逝,追悼会推迟多 [复制链接]

1#
北京那个医院治疗白癜风啊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年5月25日,一代名将杜聿明的追悼会在北京举行。

追悼会地点在政协大礼堂,办得很隆重,规格也很高,不少领导都来参加了。而对其遗孀曹秀清来说,最让她感到欣慰的是悼词。

这份悼词由开国上将肖克亲自念出,并很快就登了报,其中“我国著名的爱国人士”这9个字,让曹秀清激动不已。她知道,这是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丈夫在抗日战场上的贡献。她也知道,这将会是对丈夫的盖棺定论。

追悼会和悼词都让曹秀清很欣慰,但这并不代表她心里没有遗憾。

事实上,杜聿明是在5月7日病逝的,按理来说追悼会早就该办了,遗体也早就该下葬了,但曹秀清却一直在等中国台湾方面的一个答复。

为此,她特意把丈夫的遗体医院,因为那里保存遗体的设备更好。遗憾的是,18天过去了,她始终没有得到任何答复,于是她才不得不带着遗憾举办了追悼会。

而对于这件事,杜聿明的老友郑洞国更是气愤不已。他仗义执言,对蒋经国进行了公开谴责。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曹秀清到底在等什么答复?郑洞国又为何愤怒不已?本期,魂说要跟大家说的,就是这段尘封往事。

一:杜聿明和郑洞国先后兵败

说起来,在国军将领里,杜聿明跟郑洞国无论是从性格还是经历上来看,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其一,两人来自黄埔一期,都是后来得到蒋介石重用的“黄埔系”骨干。国军内部一直斗得很厉害,互相倾轧打小报告是常有的事。谁跟谁是一路人,决定了太多事情。

其二,两人的都属于想干实事的那一类人,只可惜跟错了人。早在解放战场时期,杜聿明早早地就意识到国军内部的腐败不堪,他曾无比焦虑地跟郑洞国讨论过该怎么办。然而,早就失了民心、烂到了根上的国军,岂是他们俩能挽回得了的。

其三,两人都曾经是蒋介石的“死忠”。跟着老蒋的日子里,两人几乎是唯命是从。年,杜聿明已病得不轻,3月份还把左肾都切了。但蒋介石一道命令下来,他便马上带病赶到前线。而郑洞国对蒋介石也是一片忠心,是老蒋的“12门徒”之一。他认为自己能当上将军,要感谢蒋介石的提携之恩。

因为有着这么多相似之处,杜聿明和郑洞国的感情一直很好。虽然不一定能无话不说,但至少能做到关键时候相互拉一把。

比如年2月,担任东北保安司令长官的杜聿明病重,眼见东北局势不好,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郑洞国。于是,一封急电就发了过去:请郑老兄来东北代我主持军务。

当时,郑洞国在京沪警备副总司令位置上干得挺好,既风光又安全,完全没必要蹚这趟浑水,就因为杜聿明的这封急电,他便匆匆赶到东北。两人的感情之好,由此可见一斑。

都说“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郑洞国跟杜聿明虽不是亲兄弟,在战场上的默契度肯定是有的。但当这两个好兄弟遇到人民子弟兵时,便注定都会失败。

不过,虽说都是战败,但两人的情况却大有不同:杜聿明是战败被俘,而郑洞国却算是投诚将领。

先说郑洞国。

年秋,郑洞国被解放军困在了长春,已是山穷水尽。当时,蒋介石对他下了死命令,要求他决不能投降,一定要想办法突围。然而,他已无能为力。

关键时候,杜聿明没忘记他,他特意去求蒋介石,让他一定要想想办法。此后,杜聿明还给郑洞国去了一封电报,告诉他一定要坚持,不久便会有直升机接他出来。

郑洞国收到电报后很欣慰,也很感动,但同时他也深知这是不可能的,便回电杜聿明:

现在已经来不及了,况亦不忍抛离部属而去,只有以死报命!

当时的郑洞国,已经打算以死向那个所谓的“党国”尽忠,他甚至已经把手枪藏在了枕头底下。幸亏警卫们尽时夺枪,他才没在最后一刻自戕。

后来,指挥部被解放军包围,不愿部下再无辜丧命的郑洞国,才在众人劝说下放下武器,不再抵抗。既然是自己放下武器,又避免了更多的流血牺牲,那郑洞国自然算是投诚将领。因此,后来他没有像多数国军将领一样被送到功德林接受改造。

再说杜聿明。

在淮海战役中的杜聿明,原本也是有机会全身而退的,只是因为那份“愚忠”,让他一次次决定服从老蒋的命令,顽固抵抗。年1月,他用尽了各种方法,皆无法成功突围。最后在10日凌晨,被解放军活捉。

二:战败后的殊途同归

既然一个是战俘,一个是投诚将领,那二人在建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生活和经历都是完全不一样的。不过,令人欣慰的是,两人最终都殊途同归了。

先说杜聿明。

被俘后的杜聿明,一开始并不愿意配合改造。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忠勇”的人,是老蒋的“孤臣”,要为蒋家流干最后一滴血。因此,被关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时,很多人都叫他“花岗岩脑袋”。

但人心都是肉长的,后来发生的很多事,都让杜聿明对新中国、对我党完全改观了。刚开始进去时,他病得很重,肺、肾等没有一处是健康的。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见他不舒服,好心问他,但一心求死的他却自称没什么事。

后来,还是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异常,才给他做了全面检查。此后,为了给他治病,管理所是天天给他“开小灶”,每天给他吃的都是新鲜肉类和牛奶。看着工作人员吃的,再看看自己吃的,杜聿明感慨万千。

除了被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感动外,年秋天,杜聿明还听说了一件让他激动不已的消息:抗美援朝。

杜聿明早年跟美军将领打过不少交道,对于蒋介石一味地拍美国人马屁,颇为反感。一听说人民子弟兵要为国出征,他佩服不已,马上带头在管理所为志愿军炒面。

从那时候起,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就知道:“花岗岩脑袋”是真的服气了!果然,此后杜聿明在功德林里表现一直很好。

再说郑洞国。

郑洞国虽然在年起义了,但其实内心一直有心结,也一直不愿意出山为新中国的建设出力。

当年起义时,他就向我军提出了3点要求:其一,不广播,不登报;其二,不参加公开宴会;其三,不想在政府部门任职。

虽然这3点要求有些让人难以接受,但出于尊重他本人的意愿,我军把他送到了哈尔滨休养。但是,建国后郑洞国还不到50岁,对军事理论有很深的研究,文化水平也很高,这样的人如果长期不用岂非一种浪费?

于是,组织上曾派很多人去劝他“出山”,其中包括打败他的肖劲光将军和肖华将军。但最后,这些邀请都被郑洞国婉拒了。

年,周总理亲自出马,请郑洞国吃了顿饭。总理是郑洞国在黄埔军校时的政治部主任,郑洞国对他很是钦佩。最后,在周总理的力劝下,郑洞国这才表示愿意“出山”,在水利部任参事一职。

“出山”后的郑洞国,一直很关心尚在功德林的杜聿明。郑洞国很了解杜聿明,知道他对蒋介石有多“愚忠”,因此从内心来说,他一直担心杜聿明无法好好改造。

直到年,郑洞国与张治中将军等人一起,去了一趟功德林。一见到杜聿明,郑洞国惊讶得很:

他没想到,曾经浑身是病的杜老弟身体已经大好,与在东北时期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也没想到,现在杜聿明跟他说的,都是志愿军有多勇猛,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对他有多好。

这一切,都让郑洞国无比欣喜,他知道:自己这个杜老弟很快就会迎来新生。果然,年12月,也就是两年后,杜聿明便成了第一批被特赦的战俘,重新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此后,两位故友的日子都一天比一天好。杜聿明不但受到了周总理的接见,还被总理安排到文史馆工作;而郑洞国,也对新中国做出了不少贡献。

平时没事时,杜聿明和郑洞国等黄埔校友,经常聚在一块儿打打牌。提起昔日时光,两人都感慨万千。虽然经历了那么多,但最后能殊途同归走上正道,两人都无比珍惜眼前的生活。

三:杜聿明的妻儿

虽然物质生活过得不错,在新中国也得到了同事们的尊重,但被特赦后的杜聿明仍然是孤独的,他渴望着能与失散多年的家人相见,特别是在美国生活的妻子曹秀清,更是让他思念不已。

说起来,出身名门的曹秀清也确实是个奇女子。

曹秀清比杜聿明大两岁,父亲是陕西当地的一个富商。嫁给杜聿明后,曹秀清成了贤内助,不但为丈夫生下了3儿3女,还在方方面面都助力丈夫。

当时很多国军将领都在外“金屋藏娇”,杜聿明却独爱妻子一人,夫妻俩的恩爱成为一时美谈。

年1月,杜聿明战败,生死不明。想到丈夫出征前已病得不轻,这个很有胆色的奇女子,还特意跑到蒋介石的“总统府”大闹了一场。

那天,站在“总统府”门口,47岁的曹秀清毫不畏惧。她拿出美金,要还给蒋介石,让他把丈夫还给自己。

数日前,杜聿明母亲70岁大寿,为了收买人心,蒋介石特意让人送去美金礼金。这笔钱,曹秀清一分都没动过,因为当时杜聿明已经病得不轻,她始终认为蒋介石不该在这时候让丈夫去送死。

现在,丈夫生死未卜,蒋介石却一句话都不说。曹秀清站在“总统府”门口,大声喊蒋介石的名字,让他出来相见。她冲着围观的人群边哭边喊:他已经病得要死了,你们还要他去卖命……

围观的人,无不为眼前这位妇人动容。但那位“蒋大总统”却迟迟不敢出来,是怕当众出丑、还是没脸见、亦或是觉得杜聿明一家没有再拉拢的必要了,我们不得而知。

几个月后,曹秀清跟当时很多国军家眷一样,带着儿女和婆婆去了中国台湾。当时的她,还以为丈夫早就死在了沙场。

初到台湾,曹秀清还抱着一丝希望:以为蒋介石会念旧情,照顾一下他们母子。毕竟从大陆撤离时,老蒋曾跟遗属们承诺过。

但没过多久,曹秀清便死心了,蒋介石给的那点儿补助根本不够生活,全家甚至连一个大点的住处都没有。虽然她曾多次去找蒋介石和宋美龄,希望能得到照顾,但人家根本就懒得见她。为了活下去,曹秀清不得不出去做帮工,什么脏活、累活她都干过。

如果仅是苦点、累点也就罢了,更让曹秀清寒心的是长子杜致仁的死。杜家儿女们成绩都很好,长女杜致礼和长子杜致仁都先后去美国留学。

长女杜致礼是杜聿明兵败前去的,有父亲的支持,再加上自己勤工俭学,因此得以正常完成业。长子杜致仁则是在年考上哈佛的,这时曹秀清根本没钱给他念书。但孩子成绩这么好,又不可能不让他读。

于是,曹秀清不得不向台湾银行贷款交学费,杜致仁这才去了美国。这孩子也算懂事,生活费全靠自己赚,勉强读到了大三。

一日,曹秀清收到杜致仁的电报,希望母亲能想办法帮自己交一下最后一年学费。只需交完这次,他便能顺利毕业了。

但当时,银行不愿意再贷款给他们母子,曹秀清只能去求蒋介石。她并非求老蒋给自己钱,而是希望他能让自己能顺利贷款。遗憾的是,蒋介石只愿意让杜家贷,还要分两次给。收到母亲寄来的钱,杜致仁绝望了。不久,22岁的他服安眠药自尽。

痛失长子,让曹秀清伤心不已。想起当年婆婆过70岁大寿,蒋介石随手就是美金,她真的寒心了。

曹秀清原以为自己这辈子,再也难与“幸福”二字扯上关系。直到年,她意外得知一个消息:丈夫杜聿明还活着。此后,曹秀清一直在寻找离开中国台湾的机会。

年,这个机会终于来了。

那天,曹秀清和往常一样在家里干活,一辆高级轿车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原来,是宋美龄特意派车来请她。

宋美龄为何会突然对自己这么客气?曹秀清完全无法理解。直到见到宋美龄,她才明白:原来,自己的女婿杨振宁拿了诺贝尔奖。

虽然已经许久没跟在美国生活的长女见面,但对于女儿结婚的事,曹秀清是知道的。年,女儿杜致礼在学校遇到了杨振宁,不久便在美国结婚了。谁能想到,曾经默默无闻的大女婿,居然是个“天才科学家”,还拿下了诺贝尔奖。

这一点,不止曹秀清没想到,宋美龄和蒋介石也想不到。不然,他们早前也不会那么对曹秀清一家。不过,他们认为一切都还能弥补,这才赶紧把曹秀清请了过来。

寒暄了几句话,宋美龄提出让曹秀清去美国看看女儿、女婿,并告诉她:“希望你从美国回来时,把杨振宁也带回台湾!”

听完这句话,曹秀清才明白了对方的意图,原来:杜家人对他们来说,又有了新的“利用价值”!不久,曹秀清便登上了前往美国的飞机。

只是,让蒋介石夫妻俩没想到的是:从一开始,曹秀清就没打算劝女儿女婿去台湾。她只不过是借机先到美国,再想办法与丈夫联系。

当然,老蒋也不傻,为了防止曹秀清不回台,他并没有让她带另几个孩子同往。他们认为,只要仍有孩子在台,对曹秀清就是一种牵制。

此后,在杨振宁的安排下,曹秀清办了长久居住证,一直在美国生活。年,在确认中国台湾的那几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后,曹秀清才从美国飞回大陆,与丈夫相聚。

一别14年,夫妻情谊不减半分。得妻如此,是杜聿明之幸。

四:郑洞国因杜聿明的事,气愤不已

杜聿明夫妻的分离和重聚,郑洞国都看在眼里,他是真心为老友晚年能有发妻相伴而高兴。而杜聿明也经常带着妻子,去郑洞国家作客。

郑洞国的孙子郑建邦,提到祖父跟杜聿明一家的交往时,曾回忆了这样一个场景:

杜聿明老两口打牌时,老是爱“耍赖”。我祖父总说:“他是我的老长官,老朋友,所以我也不好意思纠正!”但杜聿明的女儿杜致礼,则在一旁说:“爸,你不要耍赖!”

有老友相伴,有贤妻在侧,晚年的杜聿明虽然身体越来越差,脸上却总是挂着笑容。而他唯一的遗憾就是:始终无法见到在中国台湾的那4个孩子。

当时,中国台湾方面早就对杜家的4个孩子下了禁令,也就是所谓的“杜门不准出”。不但他们自己无法离开台湾,就连下一代都是如此。

年,杜聿明病危,经常处于半清醒状态。长女杜致礼发现:父亲醒来时,总是下意识地用目光四处找人。杜致礼知道,在台湾的弟弟妹妹们是父亲最后的牵挂。

事实上,在数日前,杜致礼就已经想了自己能想的所有办法。她托在香港的朋友转告,希望弟弟妹妹们能回来见爸爸最后一面。而弟弟妹妹们也很懂事,还特意问带话人父亲的情况。只是,回与不回显然不是他们能做决定的事。

年5月7日,杜聿明病逝,享年77岁。

杜致礼和母亲曹秀清还是不肯放弃,她们想到了一个情急之策:给蒋经国发电报。

当杜致礼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前来慰问的我党领导们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领导们都劝她不要有什么顾虑,这是人之常情,没什么不妥的。

与此同时,杜家母女也找到郑洞国,希望他能帮帮杜家。郑洞国没有丝毫推脱,想尽办法联系在台湾的黄埔校友,希望他们能去找蒋经国说说情。郑洞国毕竟是黄埔一期出来的名将,他的话在中国台湾的老战友们那里,显然是有一定作用的。

原本,所有人都觉得此事应该能达成。毕竟,杜聿明在台湾的这些孩子只是普通老百姓,他们回来不会对中国台湾当局有任何威胁。

为了配合杜家母女和郑洞国,政协的领导们还特事特办,帮他们医院,把杜聿明的遗体保存得很好。就这样,一等就是半个多月的时间。直到5月25日,也就是杜聿明病逝18天后,追悼会才举行。

蒋经国的冷漠,让曹秀清母女寒心。40多年前,蒋经国的生母毛福梅在日本人的轰炸下,不幸生亡。蒋经国听说后,放下手里一切大小事务,日夜兼程赶回家送母亲最后一程。

后来,他更是跪在母亲坟前,写下“以血洗血”的石碑。这件事传开后,蒋经国成了有名的孝子。既然自己对母亲如此孝顺,为何不能给别人一个为父奔丧的机会?

这件事,也让郑洞国气愤不已。在他看来,好友杜聿明为蒋家人卖命那么多年,落下了一身病。就算最后走的道路不同,毕竟人死为大,怎么也不该如此对他。此事过后,郑洞国和曹秀清母女都对台湾方面的冷漠,予以了公开的谴责。

年,郑洞国也病逝于北京。晚年的他为祖国统一四处奔走,临终前他一直对儿孙们说:只可惜没看到祖国统一。如今,杜聿明将军已离世40年了,我们相信:祖国终将统一。到那一天,杜将军的后人们,必会齐齐整整地站在他的墓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