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龙府
——东北笔记之一
作者管益农
东北是我跑的比较多的一个区域,最早上东北,记得好像是为了去农安。
农安是吉林省的一个县,属长春市管辖,地处松辽平原腹地,是全国有名的农畜产品大县,素以盛产玉米著称。农安古称*龙府,加之我几次到该县,主要是出于看望朋友的目的,来去匆匆,所以这篇文章题目就加了“走马”二字,取“走马观花”之意,并非我真的在此骑过马,呵呵。
*龙府这个名字的由来有段传说:农安是古代夫余国的都城,辽代时,辽太祖曾在这里住下养病。后来辽太祖病重,某夜有一颗巨星落于太祖殿前,次日天刚亮,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条*龙盘旋缭绕,身长一里多,浑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过了一会儿,*龙钻进了太祖住的行宫,顿时紫气遮天,黑烟蔽日,经过一天时间才渐渐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终年55岁。从此,辽便将夫余府改为*龙府。这段传说当然不足为信,只是为了神化辽太祖,但*龙府之名确是由此而来。
公元年,金兵俘掳宋朝徽、钦二帝北上,曾将他们一度囚禁于此,南宋名将岳飞率兵北进抗金时,在誓师会上说:“直抵*龙府,与诸君痛饮耳!”共产*的创始人李大钊也有“何当痛饮*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的诗句,农安因*龙府的历史而闻名遐迩。*龙府是辽国六府中重要的一府,从农安境内出土的大量辽金时期文物及周围23座辽金古城遗址,可以见证*龙府当年的重要地位和繁华景象。
至于“农安”这个名字。则与伊通河有关。伊通河是长春平原上的千年古流,在农安蜿蜒曲折,环绕山岗,其形像龙一样弯曲,当地人称之为“龙湾”,后来音念转了便成了“农安”,这是该县到了明清之际才有的名字。我估计这大概是老百姓的说法,其实在金代,农安就名“隆安”,农安之称很可能就是由“隆安”沿袭下来的。
农安是我金融新闻生涯中第一个正式采访过的县,因此印象深刻。我第一次去农安,应该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但早在年我们报社在西安办培训班时,工行农安支行就派通讯员来参加过,与报社建立了联系。当年农安已是人口近百万的东北大县,因此工行的网点也多,好像有10个储蓄所。但多年来该行一直经营亏损,直到年初新一届领导班子成立后,才扭转了这一局面。新行长叫周德*,是本地人也是本行培养成长起来的年轻干部。那年他三十四五岁吧,挑起了这副打翻身仗的重担,费了不少心血和汗水。该行年尚亏损万元,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斗,年实现盈利40万元,并且这种良性发展态势一直延续了下去,效益逐年向好。特别是该行的兴华路储蓄所,到年上半年,存款余额已达到3.6亿元,这在当时整个吉林工行系统的县域支行中是绝无仅有的。
记得年我在《城市金融报》头版上就几次特意编发过反映该行扭亏经验的报道,其中一篇是工行长春分行宣传秘书、也是我们报社的“坚刚”通讯员石秀生和农安支行副行长马铁民撰写的通讯《“*龙”飞出地平线》,让农安支行初次在更广范围进入人们的视线。当年11月下旬,我冒着漫天狂舞的大雪,在石秀生的陪同下,第一次来到该行采访,结识了精明强干的周德*行长,也看到听到许多感人的事迹。记得当时行里有一名29岁的员工胃大出血导致休克,因为他的血型比较少见,医院血库告急,周德*立即组织全行员工及家属献血,可只有三人合格,这三位同志毫不犹豫地每人献出毫升血,使那位员工得救。不料,第二天凌晨,患者又出现危情,需要再次输血。周德*又连夜医院。终于,自己的“兄弟”转危为安、康复出院了,工行人团结奉献的精神和互助友爱的故事却在县城内不胫而走,传为佳话。
农安支行真正出名,其实主要不在它的经营业绩,而在它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建工作。采访归来后,我写了通讯《不尽春风绿古城》,在《城市金融报》头版头条发表,突出地宣传了农安支行“精神变物质”的经验。从此,也与周德*结下了友谊,后来他虽然调离了农安到长春市区工作,我们依然保持着联系,对农安支行我也一直予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