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血流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口述云南生态篇原本山川极命草木 [复制链接]

1#
北京痤疮医院地址 http://m.39.net/disease/a_9306228.html

由COP15云南省筹备办

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

云南省广播电视局

指导

云南广播电视台

共青团云南省委

联合出品的

10集系列短视频

《口述云南·生态篇》

今天推出第二集

《他们用科研力量守护“植物王国”》

07:48


  云南素有“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之称。


  中国大约有3万种高等植物,其中云南有一半。


  生活在昆明的人,都知道在北郊黑龙潭公园旁,有一座美丽的植物园,有一个专门研究植物的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以下简称“昆明植物所”)。

昆明植物所美景


  昆明植物所是中国科学院直属科研机构,是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昆明植物所前身是于年7月成立的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年4月转属中国科学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年3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昆明工作站。年4月,经国家科委批准,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建所初期,昆明植物所就汇集了中国众多植物学名家学者,开启了国人研究云南植物的先河,老一辈植物学家,不惧工作的艰辛和生活的艰苦,一心科学报国,奠下云南植物学研究的深厚基石。


  蔡希陶、吴征镒两位著名植物学家,就是影响了几代植物学人的先行者。


  蔡希陶先生初奠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前,到云南来采集植物标本时间最长、采集最丰富的,是植物学家蔡希陶先生,他也是昆明植物所的创建者。

在怒江考察的蔡希陶(左一)


  年2月,蔡希陶先生受北平静生生物调查所的派遣,到云南考察。他走遍了云南的山山水水,历尽艰辛,冒着生命危险,深入边远山区开展植物调查和采集。他采集的植物标本有个新种和不少云南新记录,揭开了云南“植物王国”的面纱,为云南植物学研究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在各方的支持下,在蔡希陶先生的具体操办下,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前身)于年在昆明北郊黑龙潭挂牌成立。

年竣工的三幢品字形科研大楼


  年4月7日,云南农林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科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昆明工作站,蔡希陶任主任。后来昆明工作站升格为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吴征镒任所长,蔡希陶任副所长。

蔡希陶与科技人员一起鉴定植物标本


  年,在年近半百的蔡希陶的带领下,一批被他的奉献科学的精神和高尚人格所感染的年轻科技人员和工人,到西双版纳一个由澜沧江支流罗梭江环绕的“葫芦岛”上,披荆斩棘地“双手劈开葫芦岛”,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热带植物园。


  蔡希陶先生50年如一日,扎根边疆,不畏艰险,献身科学事业,在云南大地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吴征镒先生的精神是昆明植物所的宝贵财富


  昆明植物所的所训“原本山川极命草木”,这八字语出西汉辞赋家枚乘的《七发》,意为陈说山川之本源,尽名草木之所出。


  “其深意乃在植物既是资源和环境的重要部分,又必用于提供资源以改造环境。”吴征镒先生如此解读。如今,吴征镒先生题写的这八个字刻在昆明植物所内的一块青石上。

昆明植物所所训


  吴征镒先生对世界孜孜以求的追寻,对工作的严谨、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昆明植物所的宝贵财富。

吴征镒先生(—)


  吴征镒先生是具有国际声誉的植物学家,植物区系研究的权威学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被誉为中国植物的“活辞典”。他发现和命名的植物有94科属种,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他从事植物科学研究70余载,为中国植物学的创新、发展和走向世界做出了杰出贡献。

吴征镒先生(后排中)率队赴哀牢山选址


  年,时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的吴征镒,从北京请调昆明植物所。他举家迁到云南,扎根边疆,潜心植物学研究,任昆明植物所所长。年,他荣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征镒主编完成的《中国植物志》80卷分册,是目前世界上已出版的植物志中种类最多的一部,参加编研的植物学家有余人,是三代植物学家集体工作的结晶,初步摸清了中国植物家底,获年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吴征镒还主编了《西藏植物志》,以及历时33年主编了21卷的《云南植物志》,是我国最大的地方植物志。


  今年92岁的昆明植物所研究员李恒,年和丈夫王今维从北京调到昆明植物所工作。此前,李恒在中科院地理所担任俄文翻译,来到昆明植物所时,所长吴征镒一见李恒就说:“俄文翻译这里不需要,你需要学习植物学,学习英文。”


  于是,32岁的李恒从零开始学习植物学,最终成为一位植物学家。作为17万份各类植物标本的采集者,她所获荣誉众多,有14个物种以她的名字命名,她还获得了国际天南星植物学会最高奖。

李恒追亿吴征镒先生


  李恒讲述了关于吴征镒先生的一些往事:“做植物志首先要有名录,《西藏植物志》《中国植物志》《云南植物志》这些名录的工作都是吴征镒先生做的,不是别人,别人也不可能做。你们就知道吴先生有多伟大了,我很感谢我有机会跟吴先生学习。吴先生去英国邱园考察时,那些外国专家就跟着他,想看看他会看什么植物。他们把一些叶子的边剪得破破碎碎的,拿给他(鉴定)。吴先生一看,他说,‘你跟我开了一个玩笑,这是什么东西?’把叶子剪碎了他都能说得出来这是什么科属。”


  中科院院士、昆明植物所研究员孙汉董大学时学化学专业,他年分配到昆明植物所工作。他认为中国科学院的学风非常严谨,学术氛围比较好,“我们昆明植物所有地理优势,但更主要的是科学院的学术氛围好,大家都愿意为科学献身,为国家出力效劳,不为名不为利。在困难时期,吃得很简单,但是大家也非常乐意,始终不忘我们所承担的任务和工作,希望在自己所研究的这一行里面能够做出成绩来报效国家,大家都有这个动力和这种精神。”

昆明植物所专家的部分科研工作


  在孙汉董院士眼里,吴征镒先生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吴先生真正体现了一个做学问的人,一心一意做学问,不管在任何困难的时候,只要有机会、有时间,他一定在研究标本。吴老是全国公认的中国植物的“活辞典”。“大多数的科,你随便问他这叫什么植物,他立刻就可以写给你,这个是哪个科,哪个属,还有拉丁名字。我非常敬佩他。”

孙汉董院士追忆吴征镒先生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蔡希陶和吴征镒先生为昆明植物所植物资源研究特色的形成,起了开创、奠基与引领的作用。他们还呕心沥血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所培养的学生后来成为云南植物学界的栋梁之才。


  昆明植物所以科技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不久前召开的“COP15春城之邀”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支撑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昆明植物所所长孙航介绍了研究所近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

昆明植物所所长孙航(右二)介绍工作开展情况


  孙航介绍,建所以来,昆明植物所的各项事业发展始终与国家需求紧密结合。


  20世纪50年代,积极投身橡胶宜林地考察,确定橡胶种植适宜区,为国家自力更生发展天然橡胶产业奠定了基础。


  年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年提出建设“种质资源库”,为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前瞻性、战略性良策。


  年建设云南省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植物化学学科发展和西部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战略支撑。


  编研《中国植物志》(中英文版)《云南植物志》《西藏植物志》《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等专著,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为植物资源持续利用打下科学基础。

昆明植物所编研的部分专著


  研发“天麻素”“宫血宁”“青阳参”“咽康舒片”“草乌甲素”“神衰果素片”“鞘蕊花”等一批新药,为国家天然药物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昆明植物所选育的部分花卉品种


  解决天麻、松乳菇、块菌人工栽培,突破羊肚菌产业化关键技术,选育云南山茶、杜鹃、报春、兰花等新品种,破译茶树基因组,为云南地方经济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以昆明植物所“扶荔宫”温室群为核心的COP15生物多样性体验园


  目前,昆明植物所现有国家级科研平台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7个、建有两个科学植物园、国家级野外台站1个、省级野外台站2个。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供稿、供图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