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700332949771012291&wfr=spider&for=pc文/胡遵远
徐向前元帅是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和国家、人民*队的重要领导职务。他为*和人民的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勋,深受全*、全*、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他长期战斗过、生活过的大别山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年,是徐向前元帅诞生周年。徐帅驰骋疆场、南征北战的故事应该说是广为流传、家喻户晓。因此,本文主要给大家介绍几个精彩的小故事、历史的一瞬间。希望大家能够由小见大、知微见著,认真学习、大力弘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高尚品质、伟大精神,把红色历史研究好、红色资源利用好、红色基因传承好,努力为广大*员干部和热门群众坚定发展信心、加快发展步伐打牢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
一、思想进步,两次遭辞退
年11月8日,徐向前出生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一个穷苦的农家,其父徐懋淮是个秀才,给儿子取名为徐象谦,希望其今后能谦虚做人。
10岁时,徐象谦被送到本村的私塾读书,不久,又转到东冶镇的沱阳高等小学就读。这是一所比较正规的新式学堂,除了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每日还有体操课,有时还有*事训练。这一切让徐象谦大开眼界,他便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徐向前”,意为从小刻苦学习,慢慢积累本事,永远地向上、向前,决不后退。
然而,由于家境困难,年迈的父亲实在是没有能力再供两个儿子同时上学了。在他和哥哥之间,父亲选择了让哥哥继续读书。
辍学在家的徐向前一边打柴种地、一边自学。父亲看到徐向前小小年纪如此用功,便通过熟人介绍,给徐向前在远离家乡的河北阜平一家书店找到了一个学徒的差事。学徒虽然很苦,好在有书为伴,徐向前通读了书店里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史记》和《孙子》等书籍。他喜欢水泊梁山的英雄好汉,钦慕那些为民除害的剑侠、智勇双全的将帅。就这样,徐向前的心中开始萌生了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激发了学*习武的浓厚兴趣。
年春季的一天,在店里干活的徐向前忽然收到了哥哥从太原的来信,说省立国民师范学校正在招生,是公费。徐向前立刻赶往太原并顺利通过了考试,成为山西国民师范第一期速成班的学生。两年后,徐向前毕业,被分配到阳曲县太原第四小学任教。正当启蒙之火在他胸中烧燃时,一盆冷水浇了下来。寒假期间,徐向前收到校方给他寄来的一封“辞退书”。
徐向前当然知道校方辞退他的真正原因,是他的进步言论与当时的环境格格不入。年,徐向前又在河边村川至中学附小得到任教的机会。在教学之余,徐向前经常给孩子们讲鸦片战争、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历史故事,他的目的是“要尽教师的责任”,引导这些幼小的心灵从书本里走出来,立志报国以改变中国。
这所学校的校长段保芳,治校偏于保守,不准传播新思想。徐向前讲的这些,自然传到了校长的耳朵里,徐向前的授课遭到校长干涉,双方发生争执。年,他又一次被学校辞退了。
徐向前气愤之下,冒着风雪跑到太原自谋生路,适逢孙中山在广州创办*埔*校,张榜招生。徐向前喜出望外,约了几个同乡,凑了点路费,在太原一个郭姓*官介绍下,乘火车南下上海参加考试。年,他顺利通过了初试,不久又前往广州参加复试,结果徐向前和同来的十几个同乡全部被录取。徐向前踌躇满志,踏上了*埔岛,被编入*埔*校第一期第一队,从此开始了戎马生涯。
二、态度坚定,永远跟*走
年8月,徐向前和几位老乡离别了*埔*校,去河南国民二*工作。一踏进国民二**营,徐向前就感觉异常。表面上这支*队打着青天白日旗帜,号称革命*,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北洋*阀部队的习气、作风根本未变。徐向前在《历史的回顾》中写道,“当时全国形势很乱,让人理不出个头绪来。北方是*阀之间时而混战时而联合的场面,南方是国共两*又联合又斗争的场面,报纸上的消息一天一个样,甚至相互矛盾。有人劝我在北方的*阀部队里干,我婉言谢绝了。经天津到上海后,听说广东的国民革命*出师北伐,攻占了武汉,使我更加坚定了去找革命队伍的决心。”
年11月底,徐向前来到武汉,找到了正在筹建中的中央*事*治学校武汉分校。武汉*校当时有“第二*埔”之称,一大批共产*员、优秀青年在这里工作或学习。经过在国民二*近一年的风风雨雨,徐向前从苦闷、忧虑忡忡的生活中,回到了革命的大家庭。
究竟是三民主义好还是共产主义好呢?这是徐向前此时日思夜想的中心问题。以前在*埔时他读过一些共产主义的书报,有点印象,但理解不深。经过几年的颠沛流离,耳闻目睹*阀混战,旧*队腐败等现象,使他不得不想。常来常往的一些共产*员,给了他很大的启示和帮助。他们大都是*埔同学或山西老乡,又是活跃分子,人人都谈理想、谈志向,谈对人生和时局的看法,谈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国民*和共产*的区别,兴之所至、各抒己见,使他原来对共产主义和共产*的一些模糊认识逐步得到了澄清。
从读书、交谈和争论中,徐向前的思想发生了飞跃,他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谁能救中国,谁是真正的革命*?是国民*还是共产*?这需要他作出判断。此前,他不愿做“跨*分子”,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如今目睹*阀混战、百姓受难、国民*腐败,他认识到国民*不如共产*、三民主义不如共产主义。
年3月,正当国民*右派反共活动猖獗,国共合作面临破裂的严重形势,徐向前经共产*员樊炳星、杨德魁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就在他加入共产*时,已有种种迹象表明国共两*可能分裂。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反革命*变,工人纠察队被缴械,大批共产*员被逮捕、被屠杀。
前途如何?战事如何?徐向前日思夜虑。不管发生什么事,他决心跟共产*走、革命到底,就像*章上写的那样:“共产*员要为共产主义流尽最后一滴血”!
5月底的一天,徐向前接到共产*组织的一个通知:速去开会。他怀着新奇的心情,走进武汉蛇山西粮道街一个会场,只见周恩来正端坐在主席台上。两年前在*埔岛和东征路上,徐向前多次见到这位*校*治部主任。他潇洒的风度、雄辩的口才,给徐向前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然而,今天的周恩来显得十分严肃,他作了关于*治形势的报告。他讲上海发生的四一二事件,讲湖南长沙发生的马日事件,还讲了武汉当前的形势和夏斗寅叛*的情况,要求同志们要认清大局、坚定信念。
这一天,是徐向前加入共产*后参加的第一次*的会议。在《历史的回顾》中,徐向前这样回忆这段往事:“这是我入*后第一次聆听重要*治报告。我为自己能够成为共产主义队伍中的一名战士,而感到自豪和光荣。”
他豪迈地说:“我坚信,我们的*和人民,必将一如既往、披荆斩棘、阔步前进,胜利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从此,他便一心一意跟*走、千难万险不回头,一直到年6月29日,病中的徐向前也许是感到自己的时日不多了,他对前来探望自己的老战友李先念郑重地说:“我的遗言有三条:一是不搞遗体告别,二是不开追悼会,三是把骨灰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
8月5日,病情更加严重,他对围在病床前的子女们吃力地重复了自己的三条遗言,并再次叮嘱子女:“我死后,你们要永远跟着*走,言行一致,说到做到!”
三、靠前指挥、爱兵如子
年1月27日,蒋介石委任田颂尧为川陕边区“剿匪”督办,并拨给万发子弹和万元*费。28日,田颂尧在成都宣誓任职,投入38个团近6万兵力分左、中、右三个纵队,对川陕革命根据地进行三路围攻。
时为红四方面*总指挥的徐向前立即部署反围攻,并亲自带6个主力团到空山坝地区向敌左路纵队开刀。徐向前每次部署红*同敌战斗,总是到前线摸清敌情和战地地势,根据红*兵力和部队特点进行部署,战斗期间还亲自到前线去指挥。经昼夜激战,敌人前线崩溃,红*胜利粉碎了敌人的三路围攻。
10月,蒋介石又以万元*费、万余支枪和万发子弹,支援刘湘发动对川陕边红*的围攻。10月4日,刘湘就任四川“剿匪”总司令,纠集四川大小*阀、集中个团20余万兵力,另有两队空*、18架飞机助力,对川陕边革命根据地进行六路围攻。
红四方面*粉碎敌人的三期总攻后,刘湘将主力东移万源。总指挥徐向前亲自指挥东线红*与敌进行决战防御。徐向前深知这是一场关系川陕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的一次决战,万源失守,我*就有被压出北川的危险。他不仅根据红*的兵力进行了认真部署,而且多次深入前线指挥。
东线反攻,是徐向前一直关心和研究思考的问题。他在视察了大面山、玄祖殿等前沿阵地后,立即来到罐坝南天门、草房梁红*阵地,选择东线反攻突破口。为选择突破口,保证大反攻的决胜,徐向前亲自到青龙观前线勘察地形、了解敌情。同时深入红31*等部队召开会议,找干部战士谈话,广泛听取下级指战员的意见,最后将青龙观作为全*大反攻的突破口。徐向前选定突破口后,又制定了夜袭青龙观的计划,并将这一任务交给有“夜袭常胜*”之誉的红31*92师团。同时召开干部会,进行战斗动员,详细分析敌我态势和奇袭青龙观的有利条件及可能遇到的困难,指出这是关键的一仗,只能打好、不能打坏。
徐向前在激烈的战斗中,置个人生死于度外,亲临前线摸清情、靠前指挥,受到了广大指战员的敬重,为夺取反围攻和决战防御的胜利起了关键作用。
徐向前是帅又是兵、爱兵如爱子,他经常教育大家,部队的一切工作都要从士兵出发、以士兵为基础。
年在临汾战役动员会上,他说:“身为干部,一定要爱兵。每个干部必须懂得,有了士兵才要干部,不是有了干部才要士兵。在战场上真正冲锋陷阵的,要靠士兵。因此,*队干部要明确树立为兵服务的思想。干部首先是士兵的同志、是士兵的师长、是士兵的表率、是士兵的知心朋友。然后,你才能把兵带好,才能使各个出身不同、性格不同的战士,变成一个战斗的集体,部队才能真正有战斗力。”他要求干部在*治上关心战士的进步,生活上关心战士的疾苦;在指挥战斗时,实行战术爱兵,尽量减少伤亡。
每次战斗,他都冒着敌人的炮火,到距前线最近的指挥所观察敌情地形,尽一切可能减少不必要的伤亡。在第一次攻打临汾城时,部队实行炮火轰击,未能打开城墙,还造成一些伤亡。这时,前线指挥员打电话给徐向前,要求搭云梯,实行强攻。
徐向前不同意,用这个办法攻城,会给部队造成很大的伤亡,我们要爱惜每一个战士的生命。他说:“我们要把战士看成我们的亲兄弟,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爱护。你们想想,老百姓在艰难之中,把儿女从小养大成人,送到我们部队来,如果蛮干,不讲战术,造成不必要的伤亡,怎么对得起老百姓啊!”后来,部队改用坑道爆破攻城,取得了成功。
临汾战役期间,因蔬菜奇缺,他常同指战员一起四处挖野菜,同大家一道吃得津津有味。新中国成立后,徐向前的住所附近有个部队大院每周都要放一场电影。徐向前发现,每次他去大院看电影,全体指战员都会起立欢迎,他晚到,电影就会推迟播放,影响了指战员们的正常观影。为此,他对部队的干部说:我是来看电影的,和大家一样是观众,你们要是拘礼,我就不来了。
从此以后,他再次步入电影场,就没有“全体起立”和热烈掌声了,只有一双双尊敬的目光投向他。
四、严于律己、带病指挥
在频繁的战斗中,徐向前处处为苏区人民和战士着想,心中只有广大指战员,唯独没有他自己。生活困难时期,他拒绝后勤为他另开伙食,和战士一起吃南瓜、红苕、洋芋,睡地铺,衣服破了自己缝补,深受广大指战员的尊敬。
年9月,反“六路围攻”西线反击战中,徐向前在*木垭高台寺指挥,因战斗紧张激烈,丝毫不敢懈怠,连续指挥一天一夜,仅吃了点干粮。炊事员见他这样辛苦,忙得饭都未吃,就烧了一碗鸡蛋汤给他送去,他谢绝说:“你的关心我感谢,但仗打得这样艰苦,战士吃不上的东西,指挥员吃了,焉能无过”。他叫炊事员将鸡蛋汤送给伤病员,自己又专注指挥前方战斗,最后取得大捷。
从年10月到年4月,时任晋冀鲁豫*区副司令员的徐向前连续指挥晋冀鲁豫*区部队发起运城、临汾、晋中、太原四大战役,横扫千*如卷席,解放了山西全境。这期间,他一直是带病指挥作战。在晋中战役期间,他冒着烈日酷暑,常常是在担架上指挥作战。晋中战役刚刚结束,他就抱病主持了太原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会上号召全体指战员搞好整训,尽快完成攻打太原的各项准备工作。
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知道他一直在山西前线抱病指挥作战,对他十分关心。晋中战役结束后,中央*委在致徐向前的电报中指示:“向前同志即利用整训期间来后方休息,本月中旬后,先来华北及中央一谈。”
根据中央指示,徐向前抵达石家庄后,医院。此时,他的病情已发展到非常严重的地步,呼吸困难,时常咳血,而且,消化功能也很差,医生建议他最少休息三个月,但他只住了半个多月,就前往平山县西柏坡参加中共中央*治局扩大会议。
年10月6日,太原战役打响后的第二天,徐向前不顾重病未愈,提前出院,昼夜兼程向太原前线赶来。
10月7日凌晨到达阳泉以西的坡头村。因旅途劳累,病情突然加重,咳嗽不止,头疼欲裂,不得不暂时停止前行。直到10月10日晚,才赶到太原前线总指挥部。他连夜召开太原前敌委员会扩大会议,部署攻打太原外围的作战。在紧张激烈的东山争夺战中,他经常冒着枪林弹雨,躺在担架上到阵地前沿巡视,了解最新战况,及时调整部署。徐向前的病情进一步加重,肋膜炎造成胸部大量积水,高烧不退,连睡觉翻身都十分困难。
中央*委副主席周恩来得知徐向前的病情后,立即派两名医生赶到太原前线,并致电徐向前,要他早日回后方休息。但徐向前考虑到太原没有攻克,自己绝不能离开前线。后经周士第等人反复劝说,他才同意暂时到榆次峪壁村小住,一面治病,一面继续指导太原前线的工作。
3月28日,彭德怀由西柏坡返西北战场途经太原时,专门去峪壁村看望徐向前。徐向前因病重无法到前沿阵地指挥作战,故挽留彭德怀参与指挥攻打太原,经请示中共中央、中央*委,得到批准。
太原解放后,为了总结太原战役的经验,徐向前强忍病痛,查看缴获的大量*事档案,并前往双塔寺等重点要塞查看,以便总结战斗经验。他在审定太原前线委员会战后给中央*委的报告中,亲笔加上了这样的一段话:“大胜后容易骄傲,有成绩也就容易掩盖缺点。故各部均应于整训前三评工作中,着重注意自己尚有缺点的研讨与发现弱点!”
徐向前指示太原警备区,一定要依靠人民把太原“接好、看好、交好”。他说:“我们攻打太原,解放太原,就是要让人民来接管太原,他们才是历史的主人。”
徐向前带病指挥作战,感动了身边每个人。一位同志曾写道:“共产*人就应该是这样的:任务重于生命!你说到了,也做到了!在太原前线,身体力行。你不能吃也不能动,却硬逼着我们将你抬到前线,因为*的任务还未完成!生命是最珍贵的,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你病成那个样子,发着高烧,而心中装着的却是*的使命!”
五、“哪有红*打红*的道理!”
年4月,作为中共中央代表的张国焘被派到鄂豫皖苏区,不久担任鄂豫皖分局书记兼鄂豫皖*事委员会主席,成为与徐向前共事的搭档。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在川西会合。7月中旬,中共中央抵达芦花前线,驻守在此的徐向前第一次见到中央领导同志。对于徐向前的*事才能,毛泽东赞赏有加,说他是“孵化”和带大红四方面*的“母鸡”,并代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府亲自授予徐向前一枚五星金质奖章,充分肯定了他在发展鄂豫皖、川陕根据地和*事上的杰出贡献。
红一、红四方面*会师后,*中央决定分两路北上。8月下旬,右路*在前敌总指挥徐向前和*委陈昌浩率领下,同中共中央和中央*委直属纵队一起,向巴西地区开进;左路*在朱德总司令和总*委张国焘率领下,向阿坝地区开进。左路*中的张国焘以“噶曲河涨水过不去,粮食缺乏,部队无法前进”为由,明确反对北上方针,不但命令左路*部队停止北上,甚至“飞令”正在北上的*委纵队移至马尔康待命,如不听从则“将其扣留”。
9月8日晚间,中央*治局召开会议,张闻天、毛泽东、周恩来、博古、陈昌浩、王稼祥、徐向前出席。当晚,上述7人联名致电张国焘,指出:左路*如果向南行动,则前途将极端不利,要立下决心,在阿坝、卓克基补充粮食后,改道北进。9日,张国焘复电中央,仍坚持南下。这时,陈昌浩也改变了态度,同意南下。徐向前出于不愿把红四方面*的部队分开的想法,也只好表示南下。当晚和毛泽东会晤时,他表示:“两*既然已经会合,就不宜再分开,四方面*如分成两半恐怕不好。”
第二天,当得知红一、三*团北上后,右路*中的其他部队发生了骚动。有些不明真相的官兵,听说中央红*独自“悄悄”北上,愤愤地吵闹。有人打电话给前敌总指挥部请示:“中央红*走了,甚至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紧急关头,徐向前果断而明确下令:“哪有红*打红*的道理!你们要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
这一道掷地有声的命令,凸显了徐向前在大是大非前面、在决定两支主力红*命运的十字路口,对维护红*团结的勇敢担当!也正是他的这一坚持,有力制止了关键时刻红*将士间的“同室操戈”,使长征途中历经艰辛留下的革命火种得以延存。
六、“谁能硬着头皮打谁就能胜利!”
解放战争时期,徐向前先后担任晋冀鲁豫*区第一副司令员、华北*区副司令员兼第一兵团司令员兼*委。在指挥运城、晋中、太原战役等城市攻坚作战中,徐向前尤其注意教育引导官兵培养顽强的战斗作风,为我*战略反攻阶段大城市攻坚战提供了宝贵经验。他强调:“打歼灭战对敌人要狠!对自己指挥的部队,在歼灭敌人的行动上,也要狠!不怕疲劳、伤亡和消耗。”“你觉得自己最艰苦、上不去、顶不住的时候,往往也是敌人最严重、最困难的时候,当你因困难的决心发生动摇的时候,也恰恰正是敌人对胜利感到绝望的时候,谁能硬着头皮打,坚持到最后,谁就能胜利。”
年3月至5月,徐向前率领第8和第13纵队、太岳和吕梁*区部队共约5万人,攻克设防坚固的临汾城。攻坚战第一阶段,敌人凭借坚固工事和强大火力,使攻城部队遭受很大伤亡。徐向前在回忆录中写道:第一阶段攻城受阻,伤亡又大,士气颇受影响,有人甚至建议撤兵。在这胜负于一念之差的关键时刻,“我们冷静分析,权衡利弊,认为取胜的把握甚大,绝不能被暂时的困难和失利吓破了胆。横下一条心:不拿下临汾,誓不收兵!”
当战斗进入关键时刻,中央又要他抽出3个旅北上晋中。徐向前二话没说,坚决执行中央决定。他调整部署,发出紧急动员令,号召全体指战员“坚决、勇猛、顽强坚持最后五分钟!”在徐向前果断指挥下,攻城部队总结创造了坑道爆破的“土行孙”战法,连续作业27昼夜,形成两条长约0多米直抵城下的坑道,并在坑道尽头装填了斤炸药,顷刻间两个50多米宽的城墙缺口被炸开,8纵23旅首先突入城内,战后该旅被中央*委命名为“光荣的临汾旅”。
历时72天的临汾攻坚战最终取得胜利,除了正确的作战指导、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外,也与攻城官兵敢打敢拼、勇往直前的顽强战斗作风密不可分,从而再次证明了“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战场法则。
七、“不近人情”、“六亲不认”
年,徐向前率领解放*解放了太原城。家乡一些亲戚朋友就来找他,希望徐向前帮忙谋个官当。徐向前对这些亲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耐心说服教育他们安心在家务农。但是,还有人不理解,认为没能沾上他的光,说徐向前这个五台人“不近人情”、“六亲不认”。
有一天,徐向前的两个姐姐来找他,希望他能在生活上给点帮助,这让徐向前有些犯难。原来,早在抗战初期,他的两个姐姐就都把儿子交给徐向前参加了八路*。之后,两个外甥都牺牲在了战场上。
徐向前对姐姐说:“我是个空有虚名的穷司令!我们共产*都是为老百姓办事的,不能为自己。你们来了,只能住几天,我也没什么好吃的,我吃什么你们就吃什么。我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你们,东西都是公家的!”
生活中的徐向前十分简朴,在他家里,有一只小小的白木箱,由几块木板钉成,没上漆,做工也很粗糙。在战争年代,这是他的随身物品,跟着他“南征北战”,显得异常陈旧,新来的公务人员总想把它当成垃圾处理掉,但几次都被徐向前阻止了。
年,徐向前从青岛赴北京参加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秘书想,总不能再带着这只破箱子参加会议吧,便对徐向前说:“首长,我想去北京开会前,到街上买只皮箱。我打听过,买只小皮箱,用不了多少钱。”徐向前说:“还是不买吧,我看小木箱挺好的,它跟着我走了那么多地方,去北京为什么不能带上?去年好多地方闹了灾荒,我们能节省一点就节省一点嘛!”
50年代初期,徐向前任中央*委总参谋长,率领一个*事代表团访问前苏联。去的时候,正值初夏,他们身着薄*服,随身仅带了一套普通料子便衣。到了莫斯科,由于购买武器装备的谈判进展缓慢,代表团在前苏联一住就是四个多月。莫斯科的气温比北京低好几度,刚进入9月,天气就已经很冷了。徐向前和同去的代表团成员把带去的衣服全穿上了,也不能抵御寒冷。
负责管理生活的同志向徐向前请示,计划在莫斯科给大家每人做一套冬衣。徐向前考虑到这要花去许多国家外汇,决定让使馆的同志告诉跑莫斯科的信使,请他把*事代表团成员家里的冬衣捎来。并特别嘱咐那位同志:“我家里有一件大衣,你帮忙取来。”
有的同志认为,买一件大衣也不值几个钱,就对徐向前说:“徐总,还是给你在莫斯科买一件吧!”徐向前说:“我家里有大衣嘛,为什么要在这里买?呢料贵,做工也贵。如今,每一块钱的外汇,我们都要付金子呀!我们国家建设正需要钱,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就是将来富裕了,不该花的钱也不能乱花。”他还说了一句名言:“历览前朝兴与亡,成由勤俭败由奢。”
八、布衣元帅的百姓生活
开国元帅徐向前在战争年代里,如同他的名字那样不断向前、身先士卒,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他依然保持了艰苦朴素的革命本色,想的永远是国家大事和*队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五六十年代是这样,八九十年代依然是这样。徐帅身边的秘书和公务员经常说:“我们的徐帅,既是共和国的元帅,又是部队的普通一兵。”
一位共和国的元帅,在家中尽管有秘书、警卫、工作人员,但凡是自己能够亲自完成的事情,他绝不会让别人代劳,每天起床之后,自己把被子叠好之后,提着热水瓶去打开水。衣服纽扣掉了,自己戴着老花镜在台灯下穿针引线,自己一点一点钉上扣子。不仅如此,心灵手巧的徐帅曾经在战争年代,利用休息时间,竟然自己用棉线打了一件毛背心,一穿就是三十多年,一直到徐帅晚年的时候才正式“退休”。
徐帅家里一直有一个装着各种工具的小木箱,这个小木箱被徐帅称为“百宝箱”,家里人说这是徐帅的“传家宝”。有的时候,家中桌椅板凳大小家具有了小毛病后,徐帅在闲暇之余,拿出来他的“百宝箱”,自己动手修理一番。
到了七八十年代,他依然保持着这样亲自动手的习惯。他常说:“人之贵,在于行;行之贵,在于果。大小事皆然。”由于他是山西人,平日里吃饭以山西口味为主,杂粮、玉米、红薯都爱吃。每年春暖花开之际,榆树结出了榆钱,柳树发出了嫩芽,他就要叫炊事员帮他采集一些做成榆钱饭吃。
除了这些,徐帅还在家里的院子里开辟了一块空地种上一种野菜,并且成为徐帅平日的佳肴。有些客人不解,已经建国这么多年了,为何徐帅特别喜欢吃野菜和树叶呢?
徐帅笑了笑说,野菜、树叶都是好东西啊,首先它有它独特的味道,又有益健康。今天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待遇优厚了,吃一些野菜,就会想起当年战争年代,想到*的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
徐帅的老部下经常称呼他为“老班长”,在他身边工作多年的秘书则称他是“布衣元帅”,一直到八十年代,老帅依然本色不改,依然发扬着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对于家庭生活中,他经常提醒秘书和工作人员,节约一杯水、一度电、一升汽油。有时候看到有人不在屋里,却亮着灯,他便默默地走过去,把灯关掉,看到有人在洗衣服的时候长时间开着水龙头,他便说:“北京缺水啊,我们每家每户都应该节约用水。”
而对于他的穿衣,他的秘书说:“老传统,五六十年的标准。”徐帅平时的衣着,虽然不再是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土布和粗布,但也很多是已经洗褪色的灰色涤卡便服,他经常勉励自己的警卫们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有学问,有本领,衣裳穿得再漂亮,肚里空空,还不是个衣裳架子。”
除了吃穿不讲究之外,徐帅的家里也是布置得十分简单,如果需要修缮房屋,增添家具,必须经过他的批准,他的卧室、会客室的墙壁上多年没有粉刷,已经变了颜色。墙上也没有什么名人字画什么的,只有在卧室的窗户旁边,贴着他亲笔写的几句话:“少车多步、少肉多菜,少欲多施……”房管部门多次登门要求重新粉刷,徐帅都婉言拒绝了。会客室里的沙发,依然还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从史家胡同搬到柳荫街时候的“老古董”,有的沙发横木已经烂掉了,徐帅多次用他的“百宝箱”,东修修,西补补,一直到了年的时候,实在无法修理了,才经过服务部门换了一组新沙发。
九、平易近人、言传身教
20世纪60年代初期,徐向前一家搬到位于北京什刹海附近的柳荫街。附近的许多居民看到战功赫赫的徐向前元帅是位衣着简朴、平易近人的慈祥老人。居委会干部每次去他家办事和访问,徐向前和夫人都热情接待,仔细询问这条小街的居民情况,关心这里的文明街道建设情况。他常常对街道居委会的干部说:“我也是柳荫街的普通居民嘛!”他要求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积极参加*民共建文明街道的活动。他们植树种花,清除垃圾,整修街道,疏通水道。
一次,警卫战士袁满囤为抢救落入什刹海的群众不幸牺牲,徐向前和街道的居民们都十分难过,柳荫街的居民们为烈士树起了塑像,徐向前亲笔为其题词。他还提出要通过学习袁满囤的事迹,进一步发扬共产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并向街道居委会的同志和柳荫街驻*干部提出三点要求:
一要把建设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为重点;
二要着眼于改变人的精神面貌;
三要下功夫搞好失足青少年的思想转变工作。
柳荫街*民共建精神文明活动使柳荫街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年冬,徐向前兴致勃勃地为街道挥毫题写了七个大字:“柳荫*民文明街”。
徐向前对自己的子女,从来没有利用职权为他们提供过任何照顾。“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是徐向前常常告诫子女的一句话。他教育子女做人要干干净净、清清白白。要抓紧时间掌握、研究新东西,特别是科学技术。他最担心子女们不求新,不上进。他曾写下“言之贵在于行,行之贵在于果,大小事皆然”的警语。
徐向前的大女儿徐志明直到退休时还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二女儿徐鲁溪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后来考入中国科学院读理论物理,是我国的第一代硕士研究生,主持的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徐鲁溪一家三口都挤在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后来单位调整住房,才改善了条件。为此,徐向前对她好一顿“审问”,让她十分委屈,最后了解到确实是单位正常调房,不是特殊照顾,这才安下心来。
最小的女儿徐小涛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当年,徐小涛中学毕业后被指派去内蒙古插队,按说,女儿年龄小,身体从小就不好,只要徐向前说句话,女儿就可以免除插队之苦,但他还是那句话“孩子的路要靠自己去走”。小女儿听从爸爸的话,背起行李就去了荒凉的大草原。
徐小岩是徐向前唯一的儿子,出生于年,和父亲在一起的时间最长,回忆起父亲,徐小岩说:“我在八一小学读书,同学中也可以说都是干部子女,也有互相攀比谁的家长官大的,但我对此毫无概念,不知道‘首长’具体是多大的官,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权。”徐小岩从家到学校,步行要一个多小时,坐公交车要倒一次车,车费两毛五分钱。“每次家里会给我3毛钱,但因为嘴馋,有时候在放学路上,我经常把车费拿去买了吃的,于是只能步行回家。”
有一天,徐小岩一直走到天都黑了才回到家。徐向前见到儿子,着急地询问为什么才回来,徐小岩说因为肚子饿,用车费买吃的了,所以步行回家。徐向前没有责备儿子,但也没有改变规定,依旧只给3毛钱车费。
十、徐帅心里始终装着老区人民
勤俭一生的徐帅,一直没有忘记当初养育了他、培养了他的大山。徐向前从年南下广州投身革命,南征北战几十年,在井冈山、大别山、大巴山、夹金山、祁连山、太行山、沂蒙山都留下过他的足迹,流传着他的故事。
建国之后,徐向前经常接待从老区来的干部和群众,每当他们来到徐向前家里之后,徐帅总是拉着他们的手再三询问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生产活动组织得怎么样,日子过得怎么样,还要问地方经济建设中出现了什么问题,需要怎么解决。
年的一天,大别山区的领导干部来到了北京看望徐帅。那几天徐帅身体状况不是很好,秘书为了照顾徐帅的身体,只安排了简单的会见,没想到徐帅见到客人准备起身离去,站起来拉着他们的手说:“不要走嘛,多坐一会儿,我想听听大别山老乡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和经济发展里,你们给我讲讲。”
得到了徐帅的肯定,客人们又坐了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地继续聊了起来,讲起了老区的人民如何艰苦奋斗,如何继承和发扬红色传统,如何想念红*和老元帅。
徐向前皱了皱眉头问道:“你们和我说说群众的生活情况怎么样啊,现在改革开放了,老乡们都能吃饱饭了么?”
大家听到徐帅的询问,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一下子冷了场,大家陷入了沉默。
最后还是一位年轻的干部率先打破了沉默:“徐帅,您还记得*安县的七里坪吗?”
徐向前经常提起一句名言:“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七里坪曾经是他战斗过的地方,怎么会忘记呢?
年11月7日,就是在*安县的七里坪,红四方面*正式成立,年仅30岁的徐向前成为了这支队伍的总指挥,他在红四方面*成立的当天,就在七里坪的河滩上检阅了红四方面*的部队,也就是从那一天开始,七里坪的山山水水,还有那可亲可敬的人民为革命作出的贡献都印刻在这位红*总指挥的脑海里,一直到革命胜利。
就在这支*队成立的三天后,蒋介石集结了15个师的兵力,对红四方面*所在的鄂豫皖苏区发起了第三次“围剿”,红四方面*在总指挥徐向前和*委陈昌浩的率领下,历时43天,先后消灭了1.5万国民**,并且活捉了敌69师师长赵冠英,缴获各种型号枪支余支,迫击炮10余门,彻底粉碎了国民*部队对鄂豫皖苏区的第三次“围剿”。
在此次战役中,徐向前的左肩不幸中弹负伤,留下了终身的伤痕。
徐向前说:“小伙子,我怎么会忘记这里呢?你继续说。”
那位年轻干部有些难为情地说:“徐帅,我曾经陪着新华社的记者去过那里做过采访和调查,七里坪的老乡们缺衣少食的情况很普遍,在我走访的时候,进到了一户姓王的家里,家里七口人,只有六个碗,如果一家人一起吃饭,一个人就得……”
那位年轻干部说到这里,眼角有泪痕流出。
徐帅从陪伴了他多年的木质躺椅上缓缓起身,脸色严肃地问道:“你说得是真的吗?七个人只有六个碗?”
年轻干部说道:“是的,徐帅,他家里七口人,只有六个碗。”
在座的当地领导的脸色有些不安,每个人的目光投向了徐帅,见到徐帅也没有说什么,于是他们顺着年轻干部的话,继续讲了一些普通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情况,话语里显得有些不是很自然。
徐帅听到他们讲话如此勉强,一言不发,靠在躺椅上,半闭着眼睛听着,一脸愁容,也没有了刚才的笑容,客人们见气氛如此尴尬,于是便起身和徐帅告别。
秘书把客人送走后,徐帅半天不说话,当饭菜端上桌之后,徐帅起身走到餐桌前坐下,手里端着碗筷,自言自语地说:“七个人,六个碗啊”
在这件事情过去第二年,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徐向前向中央写了一份名为《关于请